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清初的绿营汉军有多苦?用着破烂的三眼火铳,武器还得自己花钱修

2023-09-14 05:26 作者:真MAX一线天道长  | 我要投稿

绿旗汉军就是所谓的“绿营兵”是清朝入关之后以收降的原先的明朝官军为骨干而组建的仆从部队。注意这里我用了“仆从部队”这样一个词,虽然肯定是比较难听的,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绿营汉军理论上自始至终都是一支真正的“仆从军”清史稿兵志记载“绿营战功,自康熙征三藩时,用旗、绿兵 至四十万,云、贵多山地,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所向辄捷。其后平定准部、回疆、金川,咸有勋绩。乾隆四十六年增兵,而川、楚教匪之役,英、法通商之役,兵力反逊於前。迨粤寇起,广西绿营额兵二万三千,土兵一万四千,遇敌辄靡。承平日久,暮气乘之,自同治迄光绪,叠经裁汰,绿营之制,仅存而已”可见绿营军其发展的顶峰是在三藩战争时期,但其作战时也是“绿营步兵居前,旗兵继之”而到乾隆中后期和嘉庆时绿营军说得难听一点已经沦落为一支形式上的军队了。

所以说在清朝统治的这将近三个世纪之中,绿营兵在理论上是一支仆从军。而在实战中,绿营兵能在一场大战中承担主力,这恐怕也只有在三藩之乱期间。顺治四年七月为,洪承畴在议设徽宁池太安庆五府、广德一州兵马钱粮经制事一疏中提到了一些绿营兵的布置,顺便提一句,顺治年间是没有绿营兵这个说法的,后来的绿营汉军在当时被称为“绿旗兵”打绿色的军旗。

洪承畴提到的有:安徽巡抚标下有官兵八百二十二员名;池太总兵卜从善麾下官兵一千四百二十九员;徽州总兵胡茂祯麾下官兵一千三百三员;广德总兵郭虎官兵六百八十九员;宁国副将张鹏程麾下官兵八百一十二名;安庆副将梁大用麾下官兵一千一百一十二名;莱芜参将卜世龙麾下官兵八百一十二人。可见各地绿旗汉军将领的手中也就千把人,直隶也是如此“如直隶一省、绿旗营兵、共有四万一千余名。不论冲僻远近。大者八九百名为一营。小者二三百名为一营。用参、游、都司、守备、千、百总领之,分驻各府州县”。

名为总兵官实际上手中居然只有千把人,甚至连七八百人都没有,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削弱了原先活跃于明朝体制之下的武将自身实力。而纵观1644年之后的明清战争,各地的绿旗发挥的作用就是及时扑灭人民反清起义以及配合八旗军作战,如果他们单独面对南明军队大规模的反攻的时候这些人所能做的就只有“即请满洲大兵”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绿营军的待遇和武器装备能好,才是怪事,满洲贵族对于其态度大抵是“用而防之”用其维持清廷对于地方的统治,防止其坐大威胁自身的统治,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玄烨无法容忍山西绿营的将领自己出钱为军队购置子母炮这样的火器。

清廷官员林起龙在自己的奏疏中这样写道“器械如弓箭、刀枪、盔甲、火器等项俱钝敝巧坏,惟有三眼枪,每兵关领一杆,又火门堵塞,虽设无用。至于帐房、窝铺、雨衣、弓箭罩、从未见备,此器械无实之情形也”也就是说在清朝初年,很多地方的绿营主要的单兵火器依旧是在嘉靖年间被设计的三眼火铳。三眼火铳这东西很多在网络上讨论明史的人都应该知道,在这就不多介绍了,三眼火铳甚至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前还在被清军使用。当然其实用了也就用了,但“火门堵塞”又是个什么情况?弓箭、刀枪、火器质量堪忧,而绿营兵自身军饷粮食本身就少“今城守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步战兵,每名月关米三斗,支银一两五钱。除扣克外一月之中,日用蔬菜所需,冬夏衣服所需,修整器械鞍辔所需”。

无论是守城的军队还是步战兵,每月有三斗米的补贴,工资守城军是一两银子,外出作战步战兵是一两五钱银子,就这么一点微薄的收入不仅要负担自己日常的饮食,还要负责老婆孩子日常的饮食,除此之外还有冬天夏天的衣服,最重量级的就是弓箭刀枪盔甲火器这些东西无论是战斗损耗还是故障都需要自己去出钱修。

一个月就一两银子或者一两五钱银子,要养活老婆孩子,要给自己置办衣服,还要去修这些破玩意儿。咱们再看已经成互联网历史圈子乐子的大明朝的军饷标准:万历中期,明朝政府每年要在一名募兵的身上花掉十七两左右,还有三两的安家银,如果是守卫墩台的非本地军人,每月还会给你一两五钱银子的粮食补贴,出兵打仗或者有其他事情的时候的时候还会有补贴,也就是所谓的“行粮”随着明末战事愈发激烈,明军士兵军官的待遇实际上是越来越高的,因为道理很简单:朝廷用得着你,所以肯定要多给你发点钱,什么三眼铳鸟铳之类的火器军械那人家也是官方出钱修的。

哪怕是后来孙可望政权统治云南期间,大西军士卒军官的盔甲火器冷兵器的修缮也是有专人负责的。就没有像清朝这样的每个月发那么一点钱还要士兵自己去出钱修缮武器盔甲“凡(大西军)兵丁日支米一大升,家口月支米一大斗,生下儿女未及一岁者,月给半分,至三岁者如家口。给马分三等:头号者,日支料三升;二号者,日支料二升;三号者,日支料一升。不时查验,瘦者责治差安杂造局四所,不论各行匠役,尽拘入局中打造。凡兵之弓箭、盔甲、交枪之类有损坏者送至局内,挂下营头、队伍、姓名,三日即易以新什物。每兵有家口者,每冬人给一袍子;无家口者,一袍之外人给鞋袜各一双、大帽各一顶。如是养兵,果士饱马腾”士兵自己的军械盔甲损坏送到杂造局之内把自己的姓名队伍营头详细信息写下来,三天之后就换了新的。

当然咱们必须还是得承认,这些标准都是理论上的,可能士兵实际上未必就能拿到这么多钱和粮食。但问题在于有一个标准在这里,明军一年军饷十八两,安家费三两还有各种其他乱七八糟的补贴,一年收入可能有20多两;清军一个月就拿一两或者一两五钱,每个月粮食补贴米三斗。假设两者都出现军官或者地方官克扣军饷或者中央的朝廷财政出现大问题的情况是,这两拨人谁最有可能拿到更多的钱和粮食?这个问题可以说是一目了然。哪怕是今天有人找工作,两个公司一个待遇好,另外一个待遇差,你更倾向于选择哪一个?很简单的事情。

所以说导致明亡清兴的原因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军人待遇问题,直接原因就是军事上大明朝朝廷指挥和决策的失败而更为深层的原因就要牵涉到更为复杂的晚明的政治问题了。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

清初的绿营汉军有多苦?用着破烂的三眼火铳,武器还得自己花钱修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