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欢歌(12)
第十二回 走出长春
2004年正是各省市积极发展开发区的年头。各地区不同名称、不同类别的开发区可谓风起云涌,像雨后的蘑菇一夜间便迅速的长出地面,设计院似乎都不够用了。面对全国市政行业的发展势头,为了锻炼队伍、开阔视野、学习各地优势专业的技术,院里决定在南方设分院,在天津设派出设计组;按党委要求,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分院第一批设计组赵宏副总技术负责、我搞后勤服务捎带思想政治工作兼带队;天津设计组由曲正民、李建国带队。北京勘查组金慈云、李学颖带队,够热闹吧。元旦刚过,元月6日,我们广州南沙设计组一行10人便登上了去广州的飞机。花开三朵各表一支,先说广东这边。
第一次出门走这么远。临走时,东北长春白雪皑皑,我们都是冬季服装,羽绒服、羽绒裤、棉皮鞋。飞机第一站到南京,呵,这里没有下雪啊,树上还有绿叶呢,看着真是新奇。经停后再飞广州,这下气候差别最大了,满眼绿色,衣服也换成单衣单裤。
我们的办公地点距离广州几百公里的南沙镇,一个突出陆地的半岛。租一家4层小楼当分院办公室,工作生活都在一处。冬季天短,连夜赶往分院地址,简单的吃过晚饭,分配房间就寝。赶了一天的路,都非常疲惫,倒下就睡了。
翠日,按生活起居计划每天早上8点起床吃早饭。我躺在被窝里看手机上显示的时间差不多到点了,起来吧。一伸手掀开被子来个鲤鱼打挺出被窝,呀,浑身打个激灵,好冷啊!赶快穿上衣服吧,抓过衣服往身上一披,唉,湿了吧唧的,更冷。推开窗户想看看大海的早晨,再感受一下冬日的温暖阳吧。刚打开窗户,还没迎来阳光,浓雾却不请自到,连片的白雾罩住远方的大海,也遮住近在咫尺的香蕉园。原来南方的冬季,气温在4~7度的左右,但是湿度却大得很,不像北方的冬季阳光灿烂,能见度好,能看到几十里外的景色。这里很难见到太阳,整日里云山雾罩的,所有织物都是潮湿的,晚上睡觉进被窝难,出被窝更难。哎,发昏当不了死,早晚得起床不是,硬着头皮把衣服穿好,边走嘴里还用部队起床号的曲调唱“大天白亮,催猪起床,我来看猪,猪还在床上”,然后挨着个房间敲门喊人下楼吃早餐。
分院要在此地扎下根做长期打算,因此请来一位当地人给我们做饭兼顾打扫卫生。南方人做南方菜当然没问题,早餐有沙参香肠汤、甜面点、藕片炒鸡蛋。很多人感觉不能适应南方菜式,太甜、太淡,希望能吃到咸菜,生菜、大酱、辣椒。经过具体分析,发现南方吃的淡、口味甜也是有道理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至于不吃生菜,那是因为南方气温高,水中大肠杆菌繁殖迅速,当然不能吃了。但是人的胃肠暂时还不能适应。你看吧,刘召起端着碗不知道朝那下筷子,这广北菜(广东+东北)真是没法吃,本来人就瘦,不足一百斤的体重,这饮食欠佳又掉了二斤,把个喜欢他的女孩子心痛得不行。老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为了完成超负荷的工作,必须得吃。他强逼自己多吃点,再多吃点,直翻胃,那也得吃。我们也提出改良方案,比如炒菜可以多放一些盐,可以放辣椒,香肠不要放在汤里煮,可以与菜一起炒、黄瓜要把外皮全部打掉,而不是弄得像刨花秃子似的花狸狐哨的。
慢慢的柔吧,我们像南方靠拢,厨子呢也尽量往北方接近,最后在饮食风格上大约取国家地里位置的中部附近,被大家戏称为“广北菜系”。没几天有人肚子发胀,饮食难进,据当地人讲,这是水土不服,要喝凉茶才好。听人劝吃饱饭,我们到街边小店一瞧,嗯,凉茶品种有很多,摆在橱窗前一大排,上面还有功能介绍,商贩给我们一一讲解不同名称凉茶的用途:有去火的,有止痛的,有防暑的、有消涨的,就是它了,每人一大碗灌下肚,还有免费吃的生姜片当小菜。果然有效,好用。这都是祖国中医药的瑰宝啊,以防为主,以调为主,以提高自身抗力为主。
任务是把一条公路改造成高等级的市政道路,从镇子直达到最南端的码头。9公路长度的道路,沿途还有7座桥梁。项目不算大也不很小,主要是新的工艺需要学习和掌握。比如吹沙填海,软基处理等南方道路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其中不但涉及许多从未接触的新工艺、新技术,还是个包含从测绘,地质勘察到各阶段设计的全系统的设计任务,一套图纸竟达数千张。
熟悉现场是最先做的事情。翠日,设计人员出去踏勘,第一次到南方,精神处于兴奋状态,看什么都新鲜。道路并不宽,长途车、货运汽车、摩托车在乡路上飞驰,两旁植物葱绿,都是以前没有见过的。你看那是什么?长的那么高。当得知那就是传说中的甘蔗时,都兴奋地大喊,我看到真的甘蔗喽。看哪,这些人在地里干什么?听说是在采集莲藕,大伙又是一阵惊奇。都说吃过猪肉,可未必都见过猪走。作为北方人虽然餐桌上也吃过南方菜,但是谁也没见过地里长着的活生生的南方农作物。
南沙属于广州市区,她位于市区南部,样子像一片飘在岸边的树叶,三面临海一侧与陆地链接,属于半岛性质。中间一条通长的大路如橡皮树叶脉的主干贯通南北,而东西方向的河涌恰似横向展开的叶脉左右伸展直通大海。在这样的低海拔半岛地区做市政基础设施的区域性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对我们这些北方设计院的技术人员来说的确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人生有许多个第一次,我们希望每个第一次都是技术上的进度,都是建设上的里程碑,都是一次创造经典的杰作。全区域的踏勘是要一步步走过去的,9公里长5公里宽的区域的道路都要走遍,为此我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有的买了新的旅游鞋,准备了遮阳伞,带着水瓶和饼干。我自知比较费鞋,一次买了三双,便宜才8元一双。一路走过去,见到了南方的农作物,香蕉、莲藕、甘蔗;一路走过去,见到了南方的建筑,独立的四层小楼、用棕树皮松树皮和竹子建的简易房;一路走过去,见到了南方河涌的潮长潮落,河涌里打渔船来往穿梭。向前,带着造福一方的愿望,向前,带着掌握第一手资料的目的,向前,实现锻炼队伍使我院尽快走出本省,走向全国的目标。
我们走遍了南沙的大街小巷,港湾码头,农场鱼塘。新鲜劲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我们必须面对具体的工作。还是要走出去,走吧,走不到则看不到,看不到则想不到,想不到则做不到。为了工作我们走了再走。多一分对现场的了解就少一分设计中的失误。搞设计有点像处对象的过程,从模糊到清晰,从轮廓到细微,从外表到本质,最后从一般认识到如胶似漆的挚爱。这就需要接触,需要深入的了解,需要真情实感的投入。处对象一般也就一年左右的时间,但是要管以后几十年的婚姻稳定和幸福,我们设计道路的过程一般少则个把月,多则半年就完成了,却要保证以后二十年的道路结构寿命和更加长寿的管道及线型、竖向控制,因此丝毫也马虎不得。都见过路边竖块牌子,上面写着《事故多发地点》,那就是设计失败的标志——耻辱牌。
我们要掌握规划道路沿途的每条河涌海水涨落的规律,每座既有桥梁的结构形式和主要尺寸,每座建筑的名称结构和门牌号,每个钻孔的土样,甚至每根高压电杆的编号都一一记录。走着走着,只觉得眼镜开始往下滑,裤腰带往下掉,看来是掉分量了,量一下吧,嗨,刚来时我是82公斤的东北大汉,现在变成74公斤的南方瘦猴喽。腿累细了没关系,轻巧嘛,可以走得更快。照镜子一瞧人晒黑了,没关系,这样比较安全,家有贤妻也不指望在这里找对象。鞋底磨破了,嗯,有点心疼,在里面再垫上一层鞋垫,用图钉把它固定,还能继续再走两天。想当年我在农村上学的时候,每天要走8里山路,那时我有自己的目标,只要在上学的路上看到的走在我前面的人,他走一步的时间内我必须走两步,或目测他与我之间的距离,在双倍距离内我必须赶上他,走路的功夫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我那从小练就出来的郭氏特有的大步幅、左右脚分主次轮换工作、大小腿主动与被动轮换的走法,本来就身高腿长,再加上走路的功夫好,这回可是有用武之地喽,就连专业的测绘人员都得小跑才能跟得上,他们甚至疑惑的问我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这么能走,我跟他们调侃说自己是省竞走队省下来的队员。就这样两个月时间跑坏了三双鞋,第一双鞋只工作两周就被淘汰下岗了。这一点我很自信:我脚下的鞋,一个月不坏就是国优品牌。
白天出现场搞调查,晚上回来做内业,试算软基处理的计算、进行水力计算、编写设计说明书。歌里是怎么唱的来着,有过多少不眠的夜晚,抬头就看见满天的星辰。时钟不知不觉的已经跨过午夜零点了,每天凌晨2点就寝,早上8点20上班。除了每次吃饭用20分钟,午间休息一小时,其它时间都在工作。晚上实在困得不行,就猛喝茶水,我给大家买来全了超市里各种品牌的咖啡,灌吧,后勤保障工作必须做好。最多时一个晚上我喝了六杯咖啡,别人啥感觉我不知道,我肚子里可以翻江倒海的很不是滋味。
对设计工作来说什么是有能力呢,就是掌握了方法。要适应新的情况,要掌握新的方法,就要不断的学习,这可是毛主席说过的。我们出来到南方搞设计首先就是要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就该像一块海面决不肯放过任何以各种方式收集设计资料的机会。记得那次外出到南沙建设局总工办开会。在甲方的办公室里见到有几本当地的道路设计图纸,随手一翻目录,发现里面有关于软基处理的设计内容,顿时感觉眼前一亮,有点像狼看到肉了,机会来了。会议结束以后我就不走了,掏出随身携带的数码相机进行拍照。甲方那位总工发现有情况,开始还不太理解预加干涉,我们一起去的几位工程师看上去文质彬彬的也不想土匪,诚恳的说北方设计院没有接触过这些,必须学好新技术,才能更好的为甲方服务。我们的诚恳与务实的态度感动了那位总工程师,他终于认可这种不懂就学的老实态度,“你就拍吧”。这下可好,像是得到了尚方宝剑,干脆明目张胆大干起来,我们把图纸放在沙发上,有翻页的、有拍照的,一个个搞得满头大汗。由于图纸太多直到下班还没有拍完,但是我们的执着再次感动了这位甲方领导,他陪着我把所有图纸照完然后才带领我们从后门离开。还是好人多啊,心里无比的感激能遇见这位有大局意识的好总工。
同一项工程分为几个标段由不同的设计院完成设计,这给了我们难得的学习机会。搞设计就要有猎人那种不漏过任何蛛丝马迹无比犀利的眼光,要有读书人孔乙己不要脸的精神。设法借来其他设计院的图纸,说是就看一眼,当天还回去。中午别人都在午睡,乘别人午休的时间,我把借来图纸再拍成电子版照片,一整套图纸有几百张,翻图纸的手指头都磨掉一层皮了。就这样短时间内收集了几个G的图纸照片,为设计工作准备了充足的参考资料。
外出现场踏勘本来很辛苦很累,然而大家把工作、学习,甚至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景观设计都相互联系在一起,使单调枯燥的设计工作变得格外生动有趣。
我们队伍中的大侠都是各显其能,有个最年轻的设计人,诰明小伙子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参加如此复杂的工作,多次在9km长的工地往返,调查现状,协调外业关系。派他单枪匹马外出百公里搞道路软基处理技术考察调研,每天都累得两腿直抖,连饭都不想吃。回到住地还要负责编写调试道路纵横断数据处理程序, 反复优化修改页面布局。他是公认的最勤快,工作涉及面最广,外业最多的人。经常干个通宵却是最早迎来南沙黎明的曙光。
还有一位道路工程师苏兴杰更是多才多艺,他过硬的测绘专业技术及时解决了测量中出现的坐标转换及倒排桩号问题,为设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张会权是个有多年设计经验的优秀工程师,当面对如此复杂的设计时,也倍感紧张和不安。经常夜里很晚睡不着,躺在床上想下一步的工作。他承担的工作是整个工序的第一步,是其他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工程进度先看他的效率和质量。巨大的工作量,全新的做法,确实给他带来不小的压力。但是他没有丝毫的为难情绪,凭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乐观负责的精神面貌很好的承担起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为工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丹丹是个看似柔弱的女大学生,从未接触过这样复杂的工作。但是她虚心好学,敢于向困难挑战,不让别人照顾,勇于承担工作,不按进度做完当天的工作决不吃饭。
刘召起, 闫秀梅和孟辉承担7做桥梁的设计任务。7座桥有7种不同的形式,这是平常十几个人的工作量,他们精心组织,全力奋斗使设计工作干得非常出色。
设计工作量很大,每次方案出版时都整晚整晚的打印,光A3纸就用掉8包,才完成全套设计图打印工作。大家站在露台凭栏远眺,海风吹来,赶走了一夜的困倦,倍感精神抖擞。让我们在此迎接第一缕曙光吧。天边渐渐发白,已经能看到海边码头上刚刚开张的鱼市,那里灯光摇曳,人影攒动,车辆来往穿梭,小镇苏醒了。
2月的广州对北方人来说决不是开满鲜花的温室,特别是在此期间广州遇到几十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又赶上有台风登陆,海风呼呼的刮着,带着潮湿的水汽,外面是潮湿的,屋里也是潮湿的,穿过街道,穿过门窗,钻进单薄的衣服无情的吹打着我们这些北方人。在这群人里我算是老大哥。要时时想着院里的嘱托要把同志们带好,要“工作好,学习好,生活好,思想稳定,注意安全”。我们的设计人员在经受着怎样恶劣的环境考验。南方室内没有采暖设施,大冷的天还要开窗户通风,电脑键盘是凉的,鼠标是凉的,周围的一切都是凉的。赶快添些衣服吧,打算回到寝室取些线衣、毛衣来抗寒。从床底下拉出来装衣物的皮箱一瞧,嘿,那上面都长绿毛了,打开皮箱盖一股发霉的气味扑鼻而来,令人窒息。
感觉很奇怪,我们都穿着长衣长裤、毛衣、皮鞋,可是当地人却是光着脚,高卷着裤腿,脚上塔拉着塑料鞋,只着单衣,神了。可是没多久,出现问题了,我们脚上开始生脚气,不得不脱下袜子,学当地人只穿凉鞋。很快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有人脚上出现冻疮,天哪,说出来你都不能相信,这可是在南方,在广州啊。实事证明南方人比我们北方人抗冻,至少是风格不同吧,我们习惯了北方冬季干燥环境下的寒冷,而南方人适应了大湿度下的低温。天气预报说气温有3~7度,由于湿度大,体感温度很低,再加上海边风大,因此很不幸我们这些北方佬就出现冻伤了。这东西我熟悉,必须赶快治疗,于是在广州市区到处寻找冻疮膏,奇了怪了,哪都没有。又打电话让从长春来广州的人乘飞机捎带,这才算是拿到药品。
虽然环境相对于家乡比较艰苦,但是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出来不但是要开眼界长见识,还要掌握南方市政工程设计特点,学会软土基处理、深桩基设计特点,完成走出去、立住脚、长本事、带回来的目标。南方项目设计有其独特的方式,我们从中逐渐领会其中的内涵,方案论证严谨、技术设计详细、规范管理较强、行政干预较弱、设计出图较多、施工更改较少。看着大家每天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学而不厌的忙碌身影,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得,收获不小。这里成了总院的外地培训班,设计人员一批又一批的轮换,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目标,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能力、锻炼了队伍。为以后大规模的市政现代化建设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在之后的四环路、亚泰大街等重点项目建设中充分证明,当年外派设计人员是非常正确和有效地方式。
难眠之夜
白天工作紧张还好过,到了晚上可就难熬了。我是数着日子过呢,头十天没事,大家都有新鲜感。刚过了一个月就有人想家了。那天,周日的晚上,我说今天休息日,我们晚上就别搞得太晚,不要过12点,大家都早一点休息,也可以趁机去海边的码头看风景。其实我不想大伙有太多休息时间,忙起来就没时间想家了。
早春的广州,台风多、阴雨天多。二十几天不见太阳或许对当地人来说出生在此已经习惯了,我们却不行。心情往往随着阴雨天气而变的阴郁寡言。窗外细雨蒙蒙,室内昏暗潮湿,就连打印的纸张都软塌塌的,打印机也抗议纸张湿度过大,老出故障不太情愿的干活。设计到了打印的阶段,大家也就有了点闲工夫,有人开始寻找话题交流以便转换烦闷的气氛。
晚上驻地偏僻安静,只有偶尔过往的车辆才能打破黑夜的寂静。由于道路都建在软基上,软基有40多米的深度,在建设时采用堆载预压等措施使表层软土基固结,形成一条带状的弹性体。我们住的四层楼,也是靠贯通软基的长桩支撑着,一旦有车辆经过,震动很大,能感觉到震波明显有陡峭的峰值,连小楼都跟着晃动。所以当感觉到有车辆从远处驶来,便开始倒计时读秒,3、2、1起爆,突然桌子上的电脑等物品开始振动,振幅越来越大,随后窗外炸雷似的一声巨响,接着有人学着李扬给塘老鸦配音的腔调像模像样的报出地震报告“啊喔,具南沙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2点18分,在广州南沙中部地区发生4.3级地震,震源中心坐标X123,Y456”。然后大家又开始猜测驶过车辆的型号、载重情况、速度等一批与道路设计相关数据。还有人跑道窗户那里去观察核实,并对预报的准确性进行评价。人们又自制测定震级的工具,有的把铅笔等不同长度不同重量的物件立在桌上,有的把蘸了墨水的橡皮摆在画有多个同心圆的靶标中心,还捎带着引起对我国古代的地动仪的热议。我是变着花样的搞小动作,把大伙工作之余的注意力都引导到可控的话题上。阴雨天室内昏暗,大白天也要开灯,我见一只白蛾子围绕着日光灯转圈,便出题说,这只蛾子陪伴我们一整天了,我要为她写诗。有人起哄说好好写吧我们给你出版、有人上条子说你弄不出来咋办,就像电视里那些猩猩狒狒们在舞台上表现之前,先要吊足观众的胃口似的。我自己出的题,还得自己解。片刻一首小诗新鲜出炉:
蝶之恋
有约在先,将思念的泪滴化作晨露点点
愿耗尽所有,用一生苦苦追求,跨千山游万水八方寻遍。
如近在眼前,怎耐又扑朔迷离遥遥不见踪迹。
似前世因缘,心相印,跚跚中向我走来,
着素袍、戴凤冠、杏眼流连、含情默默、脚步翩翩。
四目相对,藏羞涩忍心跳微闭幸眼,只等待千载难逢一瞬间……因何故,擦肩过,视而不见,朦胧恍如隔世间,
急回首,心如矢激情呐喊,怎无奈阴云布,天地转,茫然一片,倩影飘然随风淡;
慢驻足,追倩影晃如梦,短暂一生终不悔,
英台在,真情永留人间。
下面还著有解释——
1、潮湿到处都有水滴。2、虫子破茧而出就是为了寻求交配。3、它是被灯光中紫外线吸引来的,灭杀飞蛾的黑光灯就是利用飞蛾追随紫外线的原理制造的。4、蛾子就长这样。5、求爱的心情。6、能感受到信号却找不到对方。7、不懈的追求
2004年3月在广州南沙设计分院工作。连日阴雨,终日圈在室内,不见天日,连皮鞋都发霉了。阴霾气氛使人情绪低落,身心惧损。
忽见一白蛾子不知何故绕日光灯管上下翻飞。为缓解工作压力,突发奇想,逐与人打赌,见景赋诗一首以解闷。
晚上我们就是这么度过的。困急了,大伙就相互出题来调动情绪。有的作诗,有的讲笑话,有的瞎抬杠。从专业知识到生活常识,从世界政治到人生哲学,甚至涉及个人感情经历。像是回到了学生时代------积极乐观、团结互助、追求理想。寝室近在咫尺,但只要办公室里还有人工作就谁也不回去。然而对亲人的思念就像这浓雾,门窗关不住,在心中越集越浓。古代有鸿雁传书、黄狗送信、鱼腹藏信,那时候外出的人想家也没办法,消息传递太慢。现在都有手机,每天都能与家人联系,想回避都不可能。大家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每天晚饭后定时与家人通话。你看吧,有人在露台,有人在房后,有人在寝室,因为都是私人通话所以都离开办公室,尽量互不干扰。但也没办法,空间只有这么大,转身就算隔道墙,其实朝夕相处的人们谁也没有秘密。
道路组负责人张会权的电话铃声响起来,他立刻起身去了走廊,说话声音也比平常降低八度,温柔的很,不用问,一定是她妻子打来的电话。在这里谁也别笑话谁,都这样。通话完毕张会权眼含泪水,面带苦笑的走到窗前。他透过雾蒙蒙天空遥望着家乡的方向,心里挂念着远方怀孕的妻子和重病的父亲, 似乎记不起离开家时父亲的模样,这位已经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现在怎么样了,远方的儿子多么想念你呀,多想在您的床前尽孝,把怕能给你洗洗脸,翻翻身也好。这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在长春的时候,几乎每天都很晚才回家,对家里照顾的很少。他自己还有一套理论“在平时无所谓,工作忙没办法,只要在女人怀孕生孩子的时候做出贡献就行”,但是当妻子怀孕的关键时候,他又在那?他每天都盼着来电话,但是又怕接电话,怕听到电话那头哽噎的声音。多少次眼泪涑涑的掉下来,真是觉得很对不起她。几个月没见面了,有多少知心的要说呀,狠不能立刻回到她的身边,用温暖的身躯把她紧紧拥抱,用柔情话语滋润她的心田。但是他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怀,怕妻子期待的股票升值太快而不能兑现,话语从火热的心出发,来到嘴边却被更深的爱冷却,变成淡淡的公式化的语言,留给妻子的是无限的期待。
其实对于我们这些第一次长时间出远门的人来说,都差不多,都要经历这个过程。第一批十个人中有4个女士,其中孙蕾是这个集体中唯一的孩子妈妈,她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出发时只说可能要在南沙干1个月,但是已经2个多月了工程还没有很快结束的迹象。丈夫在外地搞施工很少回家,年迈的老母亲照看着女儿,夜深人静的时候,一股思念按耐不住长时间的冷藏猛然闯入脑海,想孩子这是做母亲的最朴素最自然的情感,然而一家三口人,天各一放方,八千里路云和月,有多少牵挂,多少思念在心中。她喝口水把思念的泪水咽下又抖擞精神回到工作状态中,只有用忘我的工作去冲淡女人缠缅的情感。
测绘组负责人苏兴杰是个多才多艺的工程师,巧的是也有一个2岁的活泼可爱的女儿。特别喜欢孩子的他天天给她讲故事,教她画画,多么希望女儿能当个画家,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啊。现在不知道女儿怎么样了,是不是老缠着她妈妈,妻子身体差,可别累着她。他还自嘲的说他比别人强点,至少孩子在妻子身边。
刚在被窝里迷糊着,手机嘟的一声,短信来了。是谁这么晚了还发信息来呢,不用猜都知道是我院外出在天津帮人赶工的桥梁组那帮小子。拿过手机查看,哎,这帮疯子,都凌晨3点了还不睡,这个时候来折腾我。我们南沙设计组并不是唯一在外地工作的人,院里还有一组人在天津设计院,由曲正民、李建国带队,一行8人比我们出发还早,元旦前就走了。任务是分包的天津城市立交桥设计项目,有快速路宾水西道立交、津晋高速跨海滨大道立交、西纵北仓道、咸阳路立交和勤俭道立交等大型桥梁工程,而且我们分到的项目是难度系数更大、更复杂的部分。
李建国桥梁设计组在天津
天津院设计人员多,层次高,成果中不乏经典之作,长春的西解放立交桥就是人家的设计的,在他们面前我们是小徒弟,要学的东西很多。我们桥梁设计组的员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知难而上,就是要有敢打打硬仗的精神。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只有这样才能锻炼队伍,才能学到学到同行的优点、才能与同行站到一个起跑线,为了尽快提升技术能力,我们必须这样做。天津设计院是老牌设计院,有自己的一套习惯做法和审图方式,我们要适应他们。
时间短、任务重,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越是要加强技术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返工,避免误工。图纸量大、技术难度高、时间紧迫。李建国深知责任重大,越是在任务紧的时候越是要抓关键环节,技术难点要尽快突破,涉及全局的图例、模板要先做好,在设计图纸量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哪怕只是给图纸修改一个名称,都会给工作进度和质量带来影响。更何况在外地设计,当地的很多标准、习惯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要先熟悉,而且必须遵守,因此我们承担的难度是双倍的。有些涉及标准或模板类的东西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做一遍,只能有人先做好后大家来用,每个人都有自己分担的设计任务量,这种责任大、费时费事的活交给谁呢?还是自己干吧,毕竟自己比其他人从事桥梁设计更早、经验更多,算是老人,因此责任也更大。出发前院长千叮咛万嘱咐的跟自己说,这个组年轻人多,就徐俭大两岁,其他杜艳涛等都是小兄弟,斗志虽高但经验不足,这第一步能否走好就看你啦,你是有远大理想的,要建国嘛。
老话讲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做准备吧。李建国心里是这么想的。很多结构都是相似的,只有少数尺寸不同,而且变化很有规律。先根据箱梁结构特点分析不同跨度不同断面尺寸及配筋规律,拟定数据模型,使用NSC有限元理论进行受力分析,得出计算结果的图形要素,最后使用VBASIC软件建立可视的结构计算平台,最终目标是给出荷载及断面类型就能完成自动计算配筋及尺寸拟定工作。这项工作专业技术要求高、责任大、软件编制耗时长。又不是院里指派的工作,属于业余自发的工作,但是如果每个遇到这类情况的设计人员都重复作业不但耗费大量时间而且由于每个人技术熟练程度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设计周期和质量都不易把握。最好是把可能遇到的典型的应用面大的结构计算归纳整理成一套流程化、规范化的范本,这样肯定能提高计算速度稳定质量,也方便校核检查。摊开长长的设计任务单,罗列本次设计任务涉及的各种结构计算类型、估计耗费工日、图纸量,根据任务全重,筛选出一批有条件编辑计算程序的科目,都做成软件当然好,可惜时间不多,只能选重点。再按计算模式分类,在应用软件编辑的过程里这叫需求分析、模块分类、流程拟定、工作界面设计、子程序编辑、制定数据边界条件、建立测试数据库、分析并编辑出错提醒栏…..,然后就是耗费时间和精力对各种模块及系统进行反复调试。弟兄们也十分的配合,反复修改图纸也毫无怨言,积极参与各显奇能。
反正这么说吧敢伸手干这活的必须是特别自觉、特别能吃苦、特别有耐心、特别有责任,有较高综合协调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才能单打独头的干。白天要完成自己承担的那份设计工作,还要协调甚至指导其他设计人完成当天任务。晚上才能琢磨编程的事。主要是安静下来才能理清思路,编辑软件的工作不像做硬件那么直观,比如要安装一台自行车,不论在安装过程中先按上那只轱辘,下一步该进行什么步骤,或是还缺少那个零件,都一目了然,哪怕安装一半时你就出差了,但是回来时,只要看上一眼,就能马上清楚当前的状态和下一步工作。编辑软件完全不同,可视性差,东西都在自己的脑袋里,按说应该把所有思路和想法及最终使用时的步骤感觉都写下来,按软件编辑步骤一步步做,但是这是业余设计,不能像软件公司那样组织个设计班子,按软件编辑任务书和步骤来编辑软件。现在自己就是软件编辑班子的董事长、软件工程师、程序员、目标专业工程师、项目总负责人、、、等等吧,咱独立作战能力强也不是一天两天才练出来的。其实说的轻松,谁遭罪谁知道。过程中遇到多少技术难点,软件的、本专业的、接口的,经常是夜半三更的给老师、同学打电话咨询,好在都是师兄弟,只要脸皮厚点、脾气好点,时间长了虽然人家也烦,但是多说些好话,多许愿,把握好交流的火候总算磕磕绊绊的通过了各个关口,嗨,在学校考试也没费这么大的劲。也没啥怨言,学校里考试都是书本上的题目,已知条件齐全而且还有例题供参考,现在是实物要你算。特别是那种形状怪异尺寸不等的异形块最难弄,再赶上个弯、坡、斜,好嘛难弄的都凑齐了。仅受力分析就够熬半宿的,还不一定准确。立马召集皮匠们开会探讨解决方案,都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我们天津设计组这有八个皮匠呢,顶他两个半。
对了,说道编程序,我们院还有几个大侠呢,赶快给在南沙的大侠发信息,速速请来不得有误,飞鸽传书插三根鸡毛紧急求教。旁边有人问都半夜了,这时候打电话合适吗,嗨,没说的,这帮人都是疯子,与正常人不同,先发个短信说请他来吃烤串,看到了消息他就算打飞机过来也不赶趟,不回信他就欠咱一顿,反正咱们怎么着都不赔。说来也怪,就这样折腾法,兄弟几个身体没事,精神头也足,一个个还斗志昂扬的,手里不停的忙活,嘴里还不老实,跟个斗鸡似的东一口西一口的见谁都啄到处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