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十)
【夫言非吹也】,庄子说:讲话不是风在吹。这句话是在表达,我们说话是为了要【传递讯息】,我们把人看成是天地的一部分,说话是在传递讯息,信息的价值。就是信息的含金量,也是信息的正确性。是为了让我们能认知【真实】的情况。可是,庄子接着说,【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为什么我们人讲的话都会歪掉,你讲的话就会变成【偏离事实】的。就像被人一夸奖就,习惯性回答,“哪有,我很差呀”,虽然是讲了,但是内容超不可靠。【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这样的话真的有叫做讲吗?还是等于没讲?
站在【传递信息情报】的立场,这样的说话,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就像刚出生的小鸟饿得吱吱叫,【鷇音】。很多话是没什么事实根据的无病呻吟,不饿也在喊饿,基于谎言的挣扎跟乞讨,很像矫情的状态。
人和人交流为什么不说【事实上是怎样】这种真实,有意义的情报,而要说【我觉得】是怎样,觉得这样,觉得那样。都变成用【觉得】在打架,人与人之间的我执在对立。我没把握,你也没把握,两个人居然能吵半天。人为什么会疯成这样?人心怎么就坏掉了?而道竟然这样就被人心推了出去,尽管人类留下来那么多人说的话,但是没有一句话是真的。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被【小成】消灭的,言是被【面子】消灭的。
在生活中,我们会时常经验到,有一些进步,别人夸这一点,夸那一点。有人给你一点掌声,人就很容易满足。
人之所以不能练到庄子要求的那个【心力】,常常是因为他在某个点,已经得到很多【认可】,使他下意识觉得【我足够好了】,这就是道【隐于小成】。
他在进步的那条路上看不到【前景】,他觉得目前这样已经很好了。他的信念跟实相,没有办法让他看到人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庄子会讲,小麻雀只能到达某个点,但它飞得很开心,觉得这样就够了。对于你人生的幸福指数并没有要求那么高。会很谦虚,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言隐于荣华】,人说话会歪掉基本上,是为了【面子】,也可以说【名利】。
一般俗话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因为想要他人【认同】自己,所以都把话歪掉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当一个人碍于【面子】讲话,你就会隐瞒很多【真实情况】,敢说出口的【事实】就会很少。人讲话的【含金量】就会变低,就是因为内心有很多【害怕】,怕被别人【看不起】,怕人【责怪】,为了【面子】。
一旦开始【偏离事实】,养成习惯,以后就越来越不会在意,【你说的话必须是真话】。因为【说谎是一个习惯】,只要开始倾斜,就会一直斜下去。
人随着面子,所说的话,就会【真实讯息】越来越少。而且面子的可怕在于,本人都【很难发觉自己其实在说谎】。
如果不把【荣华】解作【面子】,而解作【名利】也一样。人会为了附和【名利】讲出【看似高深、高级、漂亮的语言,但事实没有含金量的】演讲,这样的讲座发言,当时听起来很高深玄奥,但实际回归生活现实,并不能【用于生活操作】,达到【实践】意义。
等同于面子的,还有另一种情绪叫【紧张】。整体紧张兮兮的做事情,往往结果做的很糟糕。
【固有儒墨之是非】。因为大家都为了面子、名利,讲话都偏离了【事实】,对于真相的要求也不高。于是,中国就变成儒家跟墨家可以打架,可以互相批评的地方。
墨家,他们追求自然、简朴的生活,要求对别人有平等的爱,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好?
儒家,要求人要为了社会秩序,一定要把人的分位做的很安稳,大家都安于本分,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大家在这个社会一起同心协力,发光发热,听起来都很好。
可是庄子就提出质疑,这是【负面心想事成】。你所有的口号、教条,都是你【不相信人会好起来】,才说的。但是,儒家到了孟子,会有反省。
孟子不会【逃避】黑暗面,他和君王讲,你好色,你有黑暗面,就在全国推广恋爱社交,我们就来发扬光大一下,让它价值完成,就光明了。
古代师徒制,会有一个矛盾存在(在儒家也会出现)。如果你一教就会,师父其实不会高兴。但是,如果怎么教都教不会,师父又会觉得被辜负。儒家是建立在【规范的礼教系统】,一定要【执弟子之礼】,才可能会得到真传。
可是,事实上,也会有师傅,害怕教会徒弟,饿死自己。就会【留一手】。这样就会出现传承的为难:不希望徒弟全都会,可是又不能不会。会变成,礼仪是处于【对徒弟不信任】,而约束的行为规范。本质上还是【基于不相信别人是好人】,而建立的约束行为。
所以,在儒家的美好世界里,它同样创造出了属于儒家的黑暗面。
那既然你觉得儒家不好,有缺陷。来相信墨家好了。但你要知道所有的【教义都是听起来很美好】的,但是教义只是一个程式,美好都是相对的。就像相对论很美好,可是利用来做原子弹,从【理论过渡到实际】,就结果惊人。
比如,墨子讲兼爱,讲人人平等,我们要拥有一样的。狂信徒就会觉得【凡是自己拥有的,都可以平分】,就会在实践里面用偏掉。
我们这个世界有太多【冠冕堂皇】的理论,但实际生活,你去实践就会走弯路。《庄子》就会一再强调,什么教义都不可以拿来【打高空】,这个世界【最残忍的屠杀都是发生在最正确的教义之下】。
无论儒家、墨家,都觉得他们支持的是一个【非常正确的理念】。主要辩论点就好像:
现在没有东西吃了,只剩下一个馒头,儒家只会给亲生父亲吃。墨家就会掰开来,亲父亲也吃,别人父亲也吃。
到底谁是对的?儒家会觉得,亲生的最好,墨家会觉得不公平。很暧昧。
庄子的解套是,不去争谁对谁错,都无所谓。你们喜欢争论是非没关系,我不参与其中,我不追求是非心。就像后面讲的【两行】,就是【都可以】,各有各的价值完成。
如果实践<齐物论>久了,就会经验到内在奇妙转变,就是你没实践以前,觉得很多东西,都有【应该】的部分,有绝对性观念,人家做了【不应该】之事,你就会有意见,你实践齐物论之后,就只认为【都可以】,因为你只看因果。
实践庄子,【只看因果,不看是非】,就会觉得都可以。你能理解,【每个人要的都不一样】,就像有的人喜欢看西医,有的人喜欢看中医。你只关注他们之间,各自的因果价值完成,去统合得到真相。
【以是所非而非其所是】。可是濡墨之间,都喜欢把【自己】对的地方【夸大】,把别人【错的】地方【夸大】。人就是这样,人的自我变的【享受权威化】,为了维护面子,讲话的【真实性】就很少了。
当人变成这样的时候,庄子会教你【莫若以明】,不如只是【单纯】的感知清楚。把濡墨的【因果结构】都看清楚,做出对自己诚实的选择,不必为这些教义去拼。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