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因为这部电影,美国又撕成了两半

2019-09-28 21:55 作者:扎西_Tashi  | 我要投稿

吃人血馒头是鲁迅先生讽刺国人的说法。

但在这个流量至上的年代里,外国媒体搞起这套来也是毫不含糊。

2019 年是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逝世十周年。

一名英国导演 Dan Reed 就看准了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在今年 2 月份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公开了一部讲述 MJ 娈童事件的纪录片——

《逃离梦幻岛》

Leaving Neverland

近日,HBO 不惜撕毁与杰克逊遗产管理委员会的“非贬低条款”,宁愿冒着赔偿一百万美元的风险,也要强行将这部长达 4 个小时的纪录片,以上下两集的形式搬上荧幕。

这一举动毫无意外地吸引了众多眼球,引发了又一场互联网口水大战。

MJ 的支持者们指责这不过是又一次消费逝者的阴谋,世界各地的粉丝们自发组织起来抵制本片以及HBO;

而不少明星及媒体则公开表达对本片的支持、谴责虐童行为;

甚至危言耸听地“质问”:看了这部片子,你还能继续听MJ的音乐吗?

本片目前的 IMDB 评分是 6.3,看起来还没那么糟?

然而点开一看:

嚯,标准的“粉黑大战”式分布。

那么,这部纪录片到底讲了些啥,让双方情绪都如此激动?

本片

的两位主角是Wade Robson,

和James Safechuck。

在 MJ 此前遭遇的两次性侵案件调查中,两人都曾为其辩护,声明没有遭受任何形式的虐待与侵犯。

Wade本人在第二次审判中,甚至是 MJ 方的第一证人,为 MJ 最终获释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这一次,他们改口了。

纪录片开头,他们回忆自己分别在 7 岁与 10 岁时,成功接触到当时的偶像迈克尔,并与其同台演出的经历;

两人也都随后与其家人一起,被邀请至著名的“梦幻岛”居住。

而就在那里,两人指控迈克尔对他们进行了长期的、多种方式的性侵。

两人各自的家庭成员也回忆,迈克尔在与他们相处时,表现出了对这两个孩子过于亲密的态度和举动。

包括让孩子和自己睡一个房间,一起洗澡等等。

但他们当时并没有多想。

而两名当事人也完全没有对家人提及此事。

说是因为被 MJ 身上的偶像光环所迷惑,听信了其“这些行为都是爱的表现”、“要对家人保密,不然我们都会入狱”之类的言论洗了脑。

Wade拿出了一张迈克尔亲手写给他的,表达爱意的字条,来证明他与迈克尔之间的亲密关系。

James更是拿出一盒戒指,说他和迈克尔举行了一场“秘密婚礼”。

利用珠宝收买他,让他自愿接受性侵。

MJ 还被描述成一个“喜新厌旧”之人。

他们暗示,后来 Macaulay Culkin (麦考利·金)和 Brett Barnes 等其他的孩子成为了 MJ 的新宠,取代了两位主角的位置。

但值得注意的是,Macaulay Culkin 和 Brett Barnes 两人都是 MJ 的长期好友,一直否认与其有任何性接触。

这一改变令他们十分嫉妒,两人与 MJ 渐行渐远。

直到性侵案的爆发,MJ 又重新找上门来,请求他们为自己作证,这让他们受宠若惊。

因此,他们选择帮 MJ 做了伪证。

在纪录片的后半段,两位主角解释了自己现在选择翻供的原因。

Wade 声称,第一次性侵案(1993年)时,未成年的他根本不理解迈克尔对自己做了什么。

到了第二次性侵案(2003年),成年后的 Wade 本不想作证,是迈克尔主动打电话求他帮助自己避免牢狱之灾,才让他心软了。

James 则说,自己一直对 MJ 有着相当复杂的感情,因此虽然在第二次案件中拒绝作证,但也没有落井下石,只是选择逃避。

众所周知,在经历了 FBI 长达两年的调查,出具了 300 多页的调查报告之后,MJ 再一次被宣判无罪。

但 Wade 与 James 说,说谎、隐瞒这些事实,让他们的内心长期处于不安之中,甚至影响了他们与家人的关系。

而最后真正让他们决定站出来“揭露真相”的,是他们自己的孩子:

“我想象着迈克尔对我做的那些事,发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时,忍不住崩溃了。”

“我不能再让这种事发生了。”Wade说道。

2013年,Wade宣称遭遇了长期性侵,并起诉杰克逊遗产管理委员会,要求数百万美元的赔偿;

但他的要求最终没有被检察官接受。

影片最后,Wade、James以及他们各自的母亲都表示,MJ 给他们带来的心理阴影至今仍未被克服,Wade 则展示了一系列自己烧毁 MJ 赠送的礼物的照片,来表达自己与过去决裂的决心。

不过这两天又被人扒出,Wade早在 2011 年似乎就将这些遗物卖给了 Juliens 拍卖行。

但本片并没有对此作出解释。

不得不说,看完全片,鱼叔感觉非常不满。

并不是像 MJ 粉丝那样,愤怒于对自己偶像的指控;

而是因为,作为一部纪录片,《逃离梦幻岛》并不合格。

纪录片权威专家、当代纪录片理论的奠基人,Bill Nichols 在他所著的《纪录片导论》中指出,纪录片的两大要素是:

记录现实和说服观众。

能成功做到做的这两点的,才算是一部合格的纪录片。

恰好,这里就有一个,与《逃离梦幻岛》同期的绝佳标本:

同样是聚焦名人性侵事件,Lifetime 在今年 1 月推出了一部名为《Surviving R.Kelly》的六集纪录片,指控知名歌手 R.Kelly,在过去二十年里涉嫌性侵、拘禁多名未成年少女。

除了受害者们,剧组还采访了Kelly的兄弟、制作人、童年伙伴、教师、心理医生、家族好友、私人助手……等等一切能接触到的对象;

在他们的交叉评论中,一个自大、暴虐、控制欲爆表的 Kelly 形象逐渐丰满起来,而受害人的指控也因此变得更加令人信服。

因此影片播出后,不仅歌迷倒戈,赞助商也纷纷撤下 Kelly 的广告,Kelly 本人也被控告、逮捕。

这就是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力量。

而相比之下,在《逃离梦幻岛》中一个显然存在的问题是:在片中,你完全看不见 MJ 一方的身影,他的朋友、亲人、律师……

MJ大女儿Paris Jackson

如此众多的对象可供选择,导演却选择将四个小时的时间,全部交给了 Wade、James 和他们的家人。

而这正是导演的诡计所在:

观众们所关心的,是娈童案的真相;

而本片所纪录的,是两个疑似性侵受害者的故事。

他们声泪俱下,事无巨细地讲述,性侵如何摧毁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们能证明自己受到了性侵的证据,却只有一张纸片和一个戒指。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奇怪的画面:

一边是歇斯底里的追问:“证据呢?证据呢?”

如此众多的对象可供选择,导演却选择将四个小时的时间,全部交给了 Wade、James 和他们的家人。

而这正是导演的诡计所在:

观众们所关心的,是娈童案的真相;

而本片所纪录的,是两个疑似性侵受害者的故事。

他们声泪俱下,事无巨细地讲述,性侵如何摧毁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但他们能证明自己受到了性侵的证据,却只有一张纸片和一个戒指。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奇怪的画面:

一边是歇斯底里的追问:“证据呢?证据呢?”

这可真是过于标准的“我和你讲事实,你和我谈感情”了。

这种诡计,在片中这个段落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Wade在电视节目上公开表示遭受性侵之后,一群人表示了对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的质疑;

MJ的辩护律师

然而,这一连串画面的最后一段却是一个粉丝在发泄自己的愤怒:

于是煽情的BGM响起,Wade的女友Amanda适时出现,表达了“部分”狂热粉丝的忧虑:

如此娴熟的春秋笔法,实在让人自叹弗如。

显然,导演自知证据不足,于是选择用拍摄技法来煽动观众情绪。

泪眼朦胧的大特写、煽情的BGM、自我怀疑的纠结台词……

不得不承认,这种经典手法的效果拔群。

在圣丹斯电影节的放映现场,就有观众在全情投入了四个小时之后对导演大喊——我相信你!

然而有《Surviving R.Kelly》这种事实与逻辑并重,有理有据有节的珠玉在前,诉诸情绪的《逃离梦幻岛》就显得等而下之了。

事实的匮乏,让该片缺乏说服观众的力度。

每个人都只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了他们早已选择相信的东西。

不过,也许这正中导演,以及某些人的下怀也说不定。

毕竟,他们确实成功地,利用迈克尔·杰克逊这一符号,再次让几乎整个美国社会撕裂成两半。

同时,导演Dan、和主角Wade、James的采访、节目邀约等合作机会纷至沓来;

反对性侵的#Me Too运动支持者,与MJ的粉丝群体又各自加强了凝聚力,更加一致对外;

HBO 收获了大量流量与曝光,吃瓜群众们收获了大量谈资…

如此看来,真是一个多赢局面。

而唯一真正的败者,也许就是《逃离梦幻岛》本身这种,为了流量与利益,连“真诚”这一基本品质都丢失了的,注定会被迅速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所谓“纪录片”吧。

(转载自网络)

附:《离开梦幻岛》的一篇影评

我是粉丝,我看完了电影

作者:深海甜梦(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024657/

意料之中有人真的信了这个故事。

我并不想就这两位讲述者的人品破口大骂,我也不想就迈克尔过去的案子被判无罪发表长篇大论,我只想从今年的这部电影本身开始说起。

即使是粉丝也得承认,两位受访者的部分经历,(比如怎么认识MJ)的确是真实的。但我并不相信他们关于性侵那部分的叙述。

导演很懂得渲染气氛,先从家庭和成长经历开始讲起很容易让人有带入感,当讲述一点一点深入,沉浸于其中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但是别忘了,煽情会让观看者忽视证据。

我想很多人看完这部所谓的纪录片之后都十分震撼,甚至沉浸在情绪中无法自拔,不会去过多地分析可信度。

影片里唯一出现的直接“证据”就是爱的小纸条和戒指。

字条的确是迈克尔的笔迹,但这种表达爱的字条随便去网上一搜你就会发现一大堆。给歌迷的,给朋友的,给家人的,当然也包括给各种孩子的,且内容和表达方式都和影片里的差不多——使用昵称和直接表达爱。

发给侄子的短信,自称“Uncle doo doo”
写给妻子的字条,落款“爱你的臭臭”
写给姐姐的字条“我爱你胜过言语可以表达”
写给孩子的家庭教师“求你不要让他们互相插嘴打断对方”。“爱你的MJ,抱歉我写得潦草”
写给年长的保镖,“谢谢你如父亲一般。我不知道你不在身边会发生什么,爱你”

难道说他对所有这些人(包括异性,成人,甚至比他年长的朋友)都有不良企图?我姑且跳出粉丝身份认为他真的是一个恋童者,那这种字条是不是也只应该出现在他与孩子之间才对?毕竟按照讲述者的说法,他似乎只对小男孩感兴趣。

否则就是第二种可能,这种字条并不是导演所渲染的那种“诱导”效果,只是普通的表达爱(广义的爱)的字条。

如果说这里还只是有疑点,那一盒戒指就更是无法取信,至少它无法取信于我。你要怎么确定那真的是迈克尔送给那个孩子的戒指?导演甚至没有第三方的人证。作为一个“纪录片”导演,我想他至少可以试着去探访一下当年卖戒指的商店。

我无意不尊重“受害者”的讲述,但这是一部纪录片,纪录片应该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实。

可单凭“受害者”极其家人的讲述,真的不片面吗?这部片子被讲述的双方是迈克尔杰克逊以及两个被他“侵害”的孩子,而导演只采访了这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人,却没有采访过迈克尔那一方的任何一个人。

也许你会说,迈克尔的家人和遗产委员会自然会站在他这边说话,采访了也不见得是真话。

但除了迈克尔的家人,导演显然还可以采访更多人来还原事实,比如当年和迈克尔一起巡演的工作人员,比如当时他们所住酒店的管理人员等等,我相信他总能找到一个发现过异常的人,即使他们都没发现异常,那也算他做过了第三方调查。

但是这部片子里没有出现任何其他人的采访。

我要再次重申这是一个纪录片,既然宣称自己是纪录片,就应该有纪录片基本的样子,在这一点上我看不到导演对这个题材有丝毫的尊重。

不经过第三方调查就下结论那就是耍流氓。

除此之外,两位受访者的言辞之中表达出的意思,已经非常明显地表明,迈克尔杰克逊在“恋童”方面是个喜新厌旧的“渣男”,因为他们认为,Brett Barnes和前童星麦考利卡尔金代替他们成了迈克尔的“新宠”。

但是很遗憾,Brett Barnes和麦考利多年来一直否认迈克尔对他们有过任何不恰当的行为。

在影片上映前,Brett Barnes甚至起诉了HBO,要求他们撤下与自己有关的片段,因为这部片子侵犯了他的肖像权,且将他与迈克尔的友谊严重曲解,他不想和这个恶心的片子有任何关联。

Brett Barnes一方给HBO的律师函警告
Brett Barnes一方给HBO的律师函“事实是Mr.Barnes和他的家人在过去的近二十年里,都将杰克逊先生视为亲密的家庭朋友,且Mr.Barnes迄今为止仍将他视为最好的朋友之一。你方制作了一部电影强烈暗示Mr.Barnes被他最好的朋友性侵,这是无耻的行为。”

当然你仍然可以说,这两位现在支持杰克逊的当年的男童,也是为了维护所谓的“爱”在说谎,也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打破沉默的韦德罗伯逊。毕竟,韦德罗伯逊在迈克尔在世时也曾是他的坚定支持者。

但与之相反地,自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韦德,杰米和导演丹里德才是说谎的人。

事实上我认为这部片子里的一些镜头谎言还是很明显的。比如迈克尔给韦德生日祝福的录像片段,十几秒的时间内景别变来变去,还有明显的掉帧现象,不得不让人怀疑是重新剪辑过的。

再比如,一个只需要几秒钟就查到的事实,这个录像的录制时间可以确定是90年2月,因为迈克尔杰克逊的衣服和背景是在某个公开的颁奖礼后台。

90年2月20号,哥伦比亚唱片公司在比利弗丽晶酒店表彰MJ为“十年最畅销艺人”
纪录片里的生日祝福,背景和衣服完全一样

而韦德的生日却在9月,迈克尔为什么会提前7个月祝他生日快乐?是否这个所谓的祝福经过了剪辑,实则并不是给韦德的生日祝福?

韦德的生日在9月

再比如,影片最后韦德将所有迈克尔的物品烧掉。非常不巧的是,我在看影片之前就看到了某个拍卖行的声明,证实那些东西全是假的。因为韦德在几年前就把真品给了拍卖行换钱,并请求匿名拍卖。当然,拍卖行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朱丽安拍卖行对歌迷的回应:韦德把他的收藏品直接寄给了我们。他就是那个我们卖掉收藏品时对其付钱的人。他需要钱。

朱丽安拍卖行:韦德要求匿名,他说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是他在2011年卖出了那些东西。但我们没有同意,在清单上标注了那是韦德罗伯逊的收藏。他托运了好几件东西,希望我们把他值钱的收藏都卖掉。

导演声称他认为这些收藏品是真的,但拍那些烧毁过程时他竟然不在现场。

导演丹里德的采访“韦德烧那些东西的时候我不在场,但照片证据表明它们是真的(收藏品)。”

在另一则采访中他又说,烧掉的都是真品,他已经和韦德确认过了。

另一则导演的采访,记者询问被烧掉的是否是真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手套和夹克。导演回答:当然,都是真的,我和韦德确认过了。

光是这两件事就已经严重违背了纪录片的真实性,更遑论其他的疑点。

因而看客是否有理由怀疑,这根本不是纪录片呢?

我看到有人将这部片子与《The Tale》作比,但是别忘了,除了《The Tale》,我们还有《狩猎》,还有《杀死一只知更鸟》。

影评部分结束。

如果你还有兴趣抱着开放的心态继续听我说下去,那么接下来,我想要告诉你一些在影片里看不到的事实。

1一个与路人认知截然相反的事实:迈克尔杰克逊非但不是恋童者,反而很担心这种事发生在他认识的孩子身上。早在2013年,韦德第一次声称他被迈克尔杰克逊性侵时,迈克尔杰克逊的侄子就曾站出来自揭伤疤来维护叔叔。他小时候被亲戚性侵过,是迈克尔帮他和他母亲走出了阴影。

2韦德和杰米在影片里说的话与他们过去几年所说的话有多处前后矛盾。

3除了韦德罗伯逊和杰米,还有一个男孩详细讲述了他在梦幻庄园的故事,却是非常温馨感动的版本。

那个当年迈克尔杰克逊守护的男孩,现在要来守护迈克尔了

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35398011681024】

4影片上映前有非常多迈克尔昔日的小伙伴站出来为他辩护,有小男孩也有小女孩。他身边多年的工作人员,保镖,编舞师,服装师,化妆师……也都否认见过任何不恰当的行为。我并不想说“有这么多人为他站队他就一定是清白的”,但是他们完全可以一言不发,毕竟迈克尔已经死了十年,他们与他也没有利益关系了。

5我想大家都知道韦恩斯坦和me too。圣丹斯电影节的相关负责人与韦恩斯坦是朋友。电影节将《离开梦幻岛》放在宣传首位,而韦恩斯坦的片子反而少有人提起。HBO是韦恩斯坦的赞助商。现阶段一边倒谴责迈克尔杰克逊最起劲的名人也是韦恩斯坦的朋友。韦恩斯坦的案子马上就要开庭,而迈克尔的片子接下来的一个月会陆续在不同地区播出。个中原因实在值得猜测。

一直公开谴责迈克尔杰克逊的奥普拉与韦恩斯坦。

另外一个事实:以上五点你很难在媒体中看到太多相关的报道。

我自然不能苛求对迈克尔毫不了解的人立刻转变立场,所以我只列出事实,希望这种舆论一边倒的现象至少可以引发有心人的理智思考。

6最后,看完《离开梦幻岛》需要四个小时,而看完《韦德罗伯逊的真实故事》只需要半个小时。我非常理解不知情的人看过这部片子后的感受,但我想,既然已经四个小时都看了,多看半个小时实在算不上浪费时间。它可以让你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整件事的经过。

《韦德罗伯逊的真实故事》

(转载自豆瓣)

附:为什么美国媒体对《逃离梦幻岛》的崩盘保持沉默?

媒体的不作为并不意味着《逃离梦幻岛》是基于真相。

文/约翰泽格勒

一个月前,HBO播出了一部名为《逃离梦幻岛》的爆炸性纪录片,两名原告在其中讲述了流行偶像迈克尔杰克逊性侵儿童的可怕故事。这部电影首映后得到了主流媒体的热捧。我就此事写过三篇文章,其中一篇包括了这部电影所忽视的重要角色的采访,并质疑这部电影是否应该被看作属实,甚至是部分属实。

从那以后,人们发现这部影片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叙述也存在重大漏洞。但奇怪的是,英国小报都在争先恐后地报道这部电影的崩盘,而美国新闻媒体却完全封锁了这些进展。

引起最多关注的爆料(至少有三家英国主要小报媒体报道)是有关原告詹姆斯•萨菲丘克的。原本大家以为他是两名所谓的受害者中更可信的那个。萨菲丘克的槽点在于,他称在性侵开始后不久,自己曾在杰克逊梦幻庄园火车站的二楼被性侵,他还详细讲述了这一过程。

不管是在电影里还是在法庭证词中,萨菲丘克都说杰克逊对他的性侵结束于1992年,当时他14岁。影片中有一个重要情节,杰克逊在这些男孩14岁时就对他们没有“性”致了。假定,这是因为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不过目前的美国白人男孩平均于10岁左右进入青春期)。

然而,萨菲丘克的指控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火车站始建于1993年底,1994年中才竣工。接着,杰克逊与丽莎·玛丽·普莱斯利结婚,之后的几年里,他都甚少出现在梦幻庄园。

证词以及影片中最重要的铺垫都表明,在火车上被性侵的故事是萨菲丘克自己编的。对于所有指控得天花乱坠却拿不出实锤的人来说,这都是个问题。虽然他们在被性侵21年后才终于站出来起诉,但由于性侵指控的发挥余地极大,又搭上了#我也是#运动的顺风车,这次指控几乎不会出现崩盘的状况。

但电影导演丹·里德却莫名其妙地在这个节骨眼上火上浇油,这导致局势迅速逆转。实际上,在两名原告起诉杰克逊遗产委员会的过程中,里德一直如鱼得水地担任着这场大官司的公关总监。里德没有直接说萨菲丘克错了(这只会让人觉得更加诡异),而是认定萨菲丘克确实是在火车站里被性侵的,只不过他的明星受害人把年份搞错了。
这个解释不仅不管用,还导致了里德电影中的大量情节都站不住脚了。就算我们承认萨菲丘克只是误以为“火车站”事件发生在性侵刚开始时(即1988年),但等到火车站建成时,萨菲丘克已经是一个成熟的16岁青年了。

按电影导演的意思,萨菲丘克不仅在法庭上宣誓后撒谎,还在电影中撒谎。如果说性侵发生在他16岁时,那时他显然已经过了青春期,甚至长得比杰克逊还要壮,如此一来,这个讨论“如何以及为什么杰克逊只钟情于小男孩”的故事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段插曲让人们开始怀疑《逃离梦幻岛》背后所做的调查和证词的可信度,但这只是冰山一角罢了。
以下只是一些最新爆料,在一个理性的世界里,美国新闻媒体本应该彻底重新审视这部电影的主要指控内容:
· 另一名原告韦德·罗伯逊在影片中坚称,他第一次被杰克逊性侵发生在他的家人去大峡谷旅行期间,当时只有他们两人在一起。然而,他的母亲,乔伊·罗伯逊(这起事件的关键人物)两次宣誓作证(其中一次是在韦德宣布他被性侵后)表示韦德实际上与家人一起去旅行了(还值得注意的是,乔伊曾在2011年接受过电台采访,访谈内容从其他方面进一步质疑了韦德的时间轴,但这个视频最近从YouTube上删除了)。
· 据透露,早在2013年,乔伊就已经加入了迈克尔·杰克逊的脸书粉丝群,即便当时她的儿子已经在《今日秀》上宣布自己被性侵。在那(韦德宣布被性侵)很久之后,她居然还“赞”了几条支持杰克逊的帖子。不过有人在推特上发布这一发现后,不出几小时,那些“赞”就突然消失了。
· 影片竭力解释了为什么罗伯逊会是杰克逊2005年刑事案庭审的首席证人。片方试图把一场在梦幻庄园举行的气氛凝重的晚宴当成故事的转折点,称就是这场晚宴让他决定哪怕是撒谎也要站在杰克逊一方(这一点也很奇怪,因为他还称当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性侵)。然而,出席了那场晚宴的人说,他们敢肯定晚宴发生在罗伯逊作证之后,而不是之前。
· 罗伯逊在证词中表示,他在2012年5月接受心理治疗时才意识到自己受到过性侵。然而2012年7月,在YouTube上发布的一段采访中,罗伯逊仍然对杰克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 斯蒂芬妮·萨菲丘克(詹姆斯的母亲)曾与杰克逊非常亲近,影片中详细描述了她是如何庆祝杰克逊去世的(她说当时住在洛杉矶的她才刚起床,可杰克逊是在洛杉矶时间下午去世的),她很开心他终于不会再性侵儿童了。然而詹姆斯曾多次表示,他在《今日秀》上看到了罗伯逊之后(杰克逊死后四年),才意识到自己被性侵过,但从没把这件事告诉过任何人。就凭他母亲这么拙劣的演技,除非她穿越了,否则就是在编瞎话。
· 为了努力推销这种说辞,即杰克逊邪恶的宣传机器可以并将会摧毁所有自称为这位流行巨星受害者,里德公然将杰克逊前律师马克•杰拉格斯的一段视频断章取义。屋漏偏逢连夜雨,里德在回应杰拉格斯对剪辑手段的愤怒时,暴露了他其实没有对电影中的事件做过任何细致的研究。

那么,为什么这些都没有得到任何美国媒体的青睐,却由英国率先报道?至少有三种解释。
第一,美国民众对新闻的关注期更短,尤其在唐纳德·特朗普当总统时期,《逃离梦幻岛》早就成“旧闻”了。其次,战略性借助奥普拉•温弗里将指控者神圣化合法化,这在美国媒体圈很有份量。第三,#我也是#运动的风行彻底改变了人们评估性侵案件的方式,这个影响在这起事件中尤为显著。
当然,这些都不能成为美国媒体对这起事件避而不谈的理由。但媒体的不作为并不意味着《逃离梦幻岛》是基于真相的。
(翻译:Echo / 迈克尔杰克逊中国网特别工作团队)

(转载自网络)


因为这部电影,美国又撕成了两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