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入手,谈点东西。
什么是爱?人为什么要爱?
什么是缺爱?什么是爱自己?
为什么有些人为了爱情要死要活?
以及要怎么去爱?没有爱能否活得很好?
......
我希望我搞的这个长的要死的东西可以解决上述疑惑。
(我个人觉得片段不够完整,上述的问题原本都是一个道理就可以解释清楚的,一通百通。只是片段的解释什么是爱,为什么要爱自己?只能带来些许触动而讲不清其中道理,有些深度不够有些并不普适。
每个人讲出来的东西都是带着他主观的评价,包括我所叙述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思辨的思维去深究原因。像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记录的苏格拉底和其他学者思辨的能力。
当自己能够回答上述问题的时候,生活中更多的方向也就可以举一反三,自己能探寻到答案,便获得了发现智慧的能力,也就不容易困惑了。
但片段也有片段的好处,它适合在明理之后针对弱点时常提醒自己,用以填补知道和做到的鸿沟。)

开始正题,用一段话来表述,你认为什么是爱?或者举一个例子来表述爱。请先思考一会,带着自己的定义往下看。
罗翔老师曾多次表述:人会本能的渴望爱。
爱是先天的,人会渴望爱与被爱。因为人们是缺乏的,是孤独的,人是希望别人去爱自己的。当你渴望爱的时候也正是承认了你是先天不满足的。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中写到:
一个真正想死的人,不会再计较人们说些什么。一个拿死说来说去的人,以我的经验来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而是还在......还在渴望爱。
我们会想对自己的宠物好并且不求回报、我们会在看到温馨场景的时候心情愉悦,幻想带入自己、我们会对他人同情、怜悯。无论承认与否,人应该是需要爱的,世间应该是存在爱的。并且我觉得爱不是表面能看到的事物可以定义的,任何事物都不行,是一个极其抽象的东西。我认为父爱、母爱、爱情、爱纸片人、爱宠物都是爱的一个表达方式。所以爱在被表达的时候应该很容易感受和明白。

那么用年幼时家庭中的爱来举例:
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天然的需求和渴望。比如当孩童时期的我们感受到害怕,渴望安全感的时候,便会向家里索求:“爸爸妈妈我好害怕。”
那么这个孩子天然的需求——“我渴望被保护,我的脆弱和害怕。”就展现在家庭这个场景之中。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是:“孩子,来,到爸爸妈妈这里来。我看到你了,我们在这里,没有关系,我们会陪伴你。”
家庭就成了一个隐形的后盾,像美丽的披风一样包裹着我们,为孩子带来温暖。
但我们并不是每一次,或者每一个人都是如此幸运。
——:爸爸妈妈我好害怕,我担心我做不到。
——:“就你做不到!你看别人家的XX?都比你聪明比你厉害。做不到不是因为你不认真?你这么差劲活该你做不到!长大以后你该怎么办?”
我们的担心和脆弱展现在家庭之中,却得到了负面的回应。没有隐形的披风,没有坚实的后盾,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二次伤害。
同理,负面的回应也会出现在比如学校,亲戚,伴侣等相对难以避免的关系上。

所以被爱应该是一个很温暖的事
爱应该是我希望你更好从而发自内心促使的表达。
但是这里会有两个疑惑出现:
1.长期缺爱会怎样?
2.既然被爱很温暖,那为什么有人说爱我但是我却压力很大?

先来回答问题1:长期缺爱会怎样?
上述在家庭中的缺爱,我们会为了避免受伤,把自己封闭起来,这样便会没有办法进入真实的世界里,就会很难去创造我们想要的关系、事业、体验。
缺爱本质上就像缺钱,有收入严格来讲不算缺钱。真正的缺钱是我眼睁睁的看到我钱包里的数额在不断缩水,不仅没办法停止花销的同时还没有进帐的方法。这种无助是没有真正缺过钱的人身上很难体会到的。
缺爱亦是如此。本来从父母或朋友恋人身上获得的爱意就很少,当他走向社会需要一个人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时。他会不知道自己应该何去何从,同样也是一种巨大的无助。
当一个人无助的时候,他会想要抓住一个力量来拯救自己,缺钱可能是一笔横财,缺爱就可能是一个伴侣,或是其他能抓住的东西。
当他极度渴望一个东西的时候,必然会失去一样东西,那就是“自我”。
自我分为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内在自我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评价过低就是自卑,评价过高就是自负,又正确又合理那就是自信。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收到很多爱意。那么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比较高,起码是自信的,不论是恋爱或是社交都不会低人一等,因为他知道自己不用求着谁,也不怕把关系搞砸。他有自己坚实的后盾以及完整的自我认知。往往这样的人人际关系还不错,因为他无所图,不需要那么多的认同,对外界的需求感更低,而对内的安全感则更高。
而反之,从小缺乏爱意,或是接收到的爱意都是带有条件的。比如我哪里做的不好,我考试分数不够高,那就没有人会喜欢我。
在这种目的性极强的压迫下就会导致整个人小心翼翼,害怕同学关系处不好,害怕要做的东西做不好,畏首畏尾从而导致关系真的处不好,东西真的做不好。于是她们极度的不自信,时刻想着让人怎么喜欢自己,就丢失了自我。

丢失自我的表现其一:被认知束缚。
长期缺爱或被恶意对待后,会对爱的感受迟钝。别人对自己的好会觉得莫名奇妙和不理解,包括来自家人的爱,从而难以建立亲密关系。
这是源于在自主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后天的经历很差、爱的获得不足或是上述都有等情况形成:我感受到的爱很少,我不知道什么叫爱,所以我很难相信爱这个东西。或者我身边的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导致我在认知上认为——没有爱才正常。甚至觉得一切本就应该带有目的,对我好就是对我有所图,无以回报会让我觉得不安。
正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我害怕蛇,那么我会选择不去接触井绳;如果我觉得以往的“爱”会给我带来伤害,那么我就会放弃所有有关爱的事情。
(《一人之下》中的陈朵就有上述认知上的不协调。)
丢失自我的表现其二:被本能束缚。
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人疯狂的寻求外在自我的认可,大量的通过表现寻求别人的认可,即寻求外在自我。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不愿放手,病态的追求完美,或者寻求伴侣来弥补空缺。正是如此才会为了爱要死要活,抓的很紧,让人窒息。
上述的表现形式就成为了一个死循环,在亲密关系中:
缺爱----迫切渴望爱----需求感爆棚----对方压力大----对方跑路----缺爱
或者
缺爱----迫切渴望爱----眼瞎----遇到渣男/女----被伤害----缺爱
(很熟悉吧,恋爱脑正是如此。)
丢失自我的表现其三:本能和认知的冲突。
也就是我的认知告诉我这世上没有爱,但是我的本能却渴望爱。在被爱时迷茫,在缺爱时发狂。
本能和认知的冲突让我觉得恋爱脑的人真的很傻逼,但我又渴望被认同,没有得到认同会自我责备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情绪失控觉得对方不理解真的很傻逼;但反过来又觉得是不是自己太过分,不知道是放弃对还是抓住对,陷入痛苦。而在情绪稳定的时候又会面对无尽的空虚。
也就是上述两种表现的结合体,在自责,怨人,空虚中反复无常。
(不需要全都吻合其实就很折磨了,看看《双城之战》的金克丝)
我想说其实很多人格方面问题,精神方面问题。除了少数天生的脑部放电区别,更多都是因为缺爱和没有被正确对待,从而形成偏离的价值观,世界观,认知观。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被治愈,都应该被世界温柔以待,因为我明白那种迷茫的滋味。
淋过雨就会希望递给别人一把伞。

综上,问题2的答案显而易见。
1.这些早期的伤害让人们更加难以理解爱应该是什么样,我们在反思自己的时候会猛然意识到,自己在做出施加伤害行为的时候,比如对别人发怒,发怒时候的表现几乎和我们的父母一模一样,正是因为我们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怎样,而脑子中残存的被害记忆使我们被动的表现成加害者的摸样,使得爱表现的就不对,令人窒息。
2.或是我们根本不敢相信爱,本应无害的麻绳也会被认为是咬人的毒蛇。我们不解,疑惑,因为自己接收的爱都是带有目的的,所以日后接受到的善意要么逃离,要么分毫不差的还回去,不然自己都会难以心安。
3.人在没饭吃的时候只有一个烦恼,而在吃饱了之后什么思绪都来了。当我们沉浸在某件事的时候其实是不想被打扰的,比如忙着毕业,忙着找工作,忙着画画,忙着打游戏...在忙起来的时候确实会忘记伤痛,但并没真正的解决,只是把问题搁置,总要闲下来的。而在这个忙碌的状态下,我们就会对袭来的爱意觉得累赘,就像“我并不饿,但你还在喂我吃东西。”

如何治愈缺爱,治愈伤痛?
弗洛伊德曾经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一种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我曾听过一个人跟我讲:“我害怕睡觉,闭上眼睛那些往事历历在目,亲戚的咒骂,自己的过错,没法改变也没法原谅。这些负面的思想不受控制的向我袭来。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我从十五楼跳下去,是不是一切都解决了?”
可以肯定的是跳下去并不会解决问题,只是逃避了问题。
当我描写完上述表现,你是否惊讶的发现,原来这世界上真的有人能清楚的描述我的痛苦。是的,不仅有人懂,而且你可以完全信任的倾诉出来。请把活埋的痛苦挖出来,清除掉,我知道这很难,甚至面对痛苦都很难。但痛苦本身不是一天形成的,所以消灭痛苦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我会着重介绍一些我自己经历的很有用的方法。
最开始可以选定一个你认为可以倾诉的人,一个会回应你痛苦的人,然后把痛苦讲给他听,从他的回应中开展疗愈,心理咨询更多就是这种作用。他的积极回应是否也可以理解成是爱的一种呢?
但我们也清楚,我们几乎不可能永远用外在的自我认同,去弥补内在的自我认同,想使其量变发展到质变需要挥霍太多别人的爱了。没有人能当我们一辈子的树洞和垃圾桶,即使是亲密关系也不行。所以自己爱自己,由内而外的产生能量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爱自己
这个话题可能非常多的人会迷惑,但从幼年的受伤一路分析过来,我们应该有了一些方向——越缺爱的人越得不到爱,越没法爱;越受伤的人越受伤,越没法自愈。
用钱来演示则是: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能力----低收
(缺爱----无法储存/认同爱----安全感差----抗风险差----缺爱/受伤)
问题显而易见,用外来的爱无法填满,是因为我们一直缺。缺导致没有勇气,没有安全感,一缺再缺。漏桶即装不满水,也不会生产水。
当人不会为钱感到十分焦虑的时候,就能合理支配他的钱,反过来就会被钱支配。缺钱可以存钱,用本金赚钱。缺爱同样可以储蓄,采用记录的方式——记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通过记录让我们意识到世界上还有人爱着我们,世界是有善意的而且一直都有。
记录自己今天有什么进步,什么优点,做了什么牛逼的事,遇到什么好事。都可记下来,夸夸自己,不要脸的记录,既然受伤的思维总会让我们回忆起坏事,那么我们就主动记录好事。在不开心,郁闷,被不认同,有负面情绪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提醒自己原来我这么好。
很简单的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变的自信,找回自我。对世界报以善意,世界也会用善意来回馈你。世界上只有一种自我救赎,那就是看透了自己的缺失之后,依然热爱自己。
认识自己而后认可自己,自然而然的就会爱自己。

重要提示
还有一些受伤过重的朋友。我个人非常不推荐西药的治疗抑郁方法,治标不治本,会让大脑有种呆呆的感觉,很多抗拒吃抑郁药物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药物强迫大脑不思考和我们主动的控制是完全不同的。只能当作一个止痛药让人不知道疼罢,可以当作一个麻药让我们有勇气面对伤痛。
心病还需心药医,首先要隔绝受伤场所,远离引起受伤的环境。心境的伤痛已经异化到身体上的表现,比如易怒,心悸,呼吸功能减退等,需要对脏腑调理的同时治愈心灵,可以询问中医,从身体上的映射对症补充脏器,在身体健康才能带动精神对抗伤痛。
或者没那么严重,保持运动,以及个人推荐《八部金刚功》,《八段锦》等功法调理身体,并加上冥想来辅佐心境,调整失眠,避免熬夜。心影响身,身带动心,身心强大才是对抗负面情绪的关键。
以及关注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其实会在心境上受伤的人往往更容易理解这些抽象的东西,因为天生敏感。通过阅读丰富思维,培养思辨能力,扩充心境。当发自内心的理解什么叫“着境生灭起,离境无生灭”什么叫“上善若水”等等之后,脑子里不是聪明而是智慧。心自然会安定下来。
(强烈推荐的视频或UP我会在文章最下面给出链接)

问题:
缺爱/受伤
导致自我认知受损/对自我不认可
导致接受爱的能力及创造爱的能不足
导致不信任有爱或疯狂渴求被爱
导致身心受损
更加缺爱/受伤
治疗:
记录美好
找回自我认知/对自我认可
医药运动等
调理身体健康
冥想哲学等
丰富思维强大
结合身心及自我----对抗伤痛/缺爱

后记
人这一生一直是在为看不见的东西而活着。
就像《小王子》里写的,如一个人爱上了一株花,这株花只长在几亿颗星中的某一个上面,那么仰望这群星,已经足以让他感到幸福。无论花儿为谁开,我宁愿它绽放,总好过消亡。
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了时间,使得你的玫瑰如此的重要。
如果你觉得你生命中有五千朵玫瑰花,可你会感到无尽的孤独,你会在站高山之巅,听到的只有回声,有五千多个声音在说我爱你,但是你依然孤独。
《小王子》中狐狸说:“对我而言,你还只是个小男孩,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而言,我也不过是一只狐狸,和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但是如果你驯服我,我们就互相不可缺少,对我来说你是世界上的唯一。而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的唯一!”
所以狐狸告诉小王子:“如果你驯服了我,我的生活一定是欢快的,我会辨认出一中与众不同的脚步声,其他的脚步声我会感到很害怕,我会躲到地下去。但是你的脚步声会像音乐一样,让我从洞里走出来。所以你看到了那金黄色的麦田了吗,我是不吃麦子,麦子对我一点用都没有,我对它无动于衷!但是你有金黄色的头发,所以一旦当你驯服了我,麦子,那金黄色的麦子,就会让我想到你,而且我也喜欢那风吹麦浪的声音,就像你在我耳边。”
爱是先天的,人会渴望爱与被爱。因为人们是缺乏的,是孤独的,人是希望别人去爱自己的。当你渴望爱的时候也正是承认了你是先天不满足的。
同时爱一定得有后天的学习,人类先贤不断的提醒我们:人的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如何去爱,人的爱总是会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因为人是如此的自恋,你所有的爱可能只是自恋的一种投射,越是爱越是在伤害。
所以爱一定需要后天的学习,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发掘自身的有限性,从自恋的爱变成非自恋的爱。爱是因为我们不完美,爱是因为我们希望变得完美,让两个不完美的人组合在一起从而变得更加的完美。
它绝对不是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让别人完全成为对你的服从,而是一种彼此牺牲,彼此成全,进而走向根深更远的一种满足,我们需要一种责任的牵引来让我们的爱变得厚重和踏实变得成全自己和对方。
爱情肯定不同于亲情,亲情主要是基于血缘形成的感情,但人类的进步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法律中我们认为夫妻关系是高于亲子关系的,因为契约中的信任应该强于人性固有的感情。
另外爱情也不同于友情,友情是基于自我的选择,有些朋友走着走着就走丢了。但爱情不仅仅是自我的选择,它可能还有命定的成分,所谓姻缘天注定吧,它似乎要在决定论和被决定论中寻找一种合乎中道的平衡与折中。
我把人比作飞鸟,飞鸟必然向往自由,渴望翱翔于天际中。但天有不测风云,鸟儿在雨天会回巢。那么对于人来说,真正的爱应该是筑巢者,我爱的人应当是天空中的飞鸟,我的爱是搭建鸟巢,在爱的人向往自由时任其展翅;在爱的人受伤迷途之际提供温暖的庇护。
她会知道,受伤没关系,我自己可以更强,同时我也可以有爱我的人能帮助我。而我看到很多不适的爱,更像是风筝线,想要死死的缠住风筝,但人不是风筝,人有思想,人向往自由,人是人。

相关链接
心理方面UP主 :_源姨_主页 :https://b23.tv/0sERzRt
心理方面UP主:黄仕明心理主页:https://b23.tv/vD1aCjx
心理方面UP主:阿凡二二主页:https://b23.tv/tglhEyW
冥想方面UP主:李冉在冥想主页:https://b23.tv/YAyHLI6
冥想教学视频链接:https://b23.tv/pNMHHUO
八部金刚功视频:https://b23.tv/BSEs1U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