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梅医生:“好动”≠“多动”,真正的多动症是什么样?速来对照查看!

刘惠梅个人简介
1975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曾就职于沈阳市铁西区神经精神病医院。从事精神心理疾病诊疗与科研工作40余年,分别担任过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病房科主任、门诊科主任,因工作突出,1991年被沈阳市卫生局授予沈阳市优秀精神科医生称谓。
不断地探索新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深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赞扬和信赖,曾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多次应邀前往国内外三甲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与医学研究,在国内精神疾病治疗领域享有盛名。
擅长领域
擅长物理治疗与心理治疗相结合,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精通于将新技术、新药物、新设备科学地用于临床,深受患者及患者家属的赞扬和信赖。
在临床和科研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对失眠、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神经官能症、青少年困惑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精神康复训练有独到的见解。
很多妈妈都会留言问,自己的孩子“一天到晚不停捣乱、大喊大叫是不是多动症?”“不能安静地坐上一分钟,手总是不停抠来抠去,是不是多动症?”……
其实,“好动”≠“多动”,很多小孩被误诊为“多动症”,其实只是因为年纪太小!

真正的“多动症”是什么样的?
多动症最大的特点是:多动、冲动、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
这里先要划个重点——不同年龄的小孩子注意力持续时间是不一样的,可以对照自家娃的年龄大概看看↓↓↓

▲ 2岁以下以无意识的注意为主
所以,如果宝宝年龄还小,注意力持续时间不长是很正常的。
真正的多动症儿童需要满足的条件是这样的:
注意力不集中(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1、学习时不注意细节,经常粗心犯错;
2、不管做什么(玩游戏、吃饭等),都比别的孩子更难集中注意力;
3、不愿意聆听,即使没有分心也听不进去别人的话;
4、无法完成简单的指示(不是因为耍脾气故意不做,也不是因为没有理解任务不会做),比如让他去鞋架拿双拖鞋过来,他刚迈步就忘了自己要干啥;
5、难以完成有条理的任务,比如整理玩具、收拾屋子等;
6、常常逃避、不愿意做需要精力的工作,比如写作业、做家务等;
7、经常丢东西,比如玩具、橡皮、课本等;
8、很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而分心;
9、经常忘事儿,比如跟小朋友约好要见面、答应了帮忙拿东西结果却忘了等。
多动/冲动(中了以下行为6条以上):
1、经常动个不停,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2、在上课时会擅自离开座位;
3、在需要安静的场合,过度地跑来跑去、爬上爬下;
4、无法参加安静的活动,比如听故事、读绘本、搭积木等;
5、比其他孩子更加“精力旺盛”,就像有个马达一样,一刻不停地动来动去;
6、话多得不正常;
7、经常打断别人的话,无法等别人说完就抢话;
8、无法耐心排队;
9、会突然打断其他小伙伴的活动,比如在别人做游戏时突然过去打断,或者突然拿走别人正在玩的玩具。
光具备这两点还不够,在诊断多动症时还要满足以下几点:
1、在12岁前出现症状,达到了与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程度,且症状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
2、症状出现是不分场合的(至少出现在2个不同环境下),不管在学校、在家还是在户外玩耍,都会有多动或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症状严重影响(中度以上)了学业和社交;
4、排除其他疾病(如甲亢、焦虑症、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等)。
看完这些,大家应该心里多少有些底了。
如果一个3岁宝宝只是在看书的时候不专心,玩起游戏来可以专注15分钟以上,那就不是多动症;或是在学校好动,在家就变乖巧了,那也不是多动症;又或者因为突然搬家、父母吵架等环境影响,宝宝处于一种焦虑、紧张的状态中,吃饭时动来动去,那也不是多动症。
如果前面讲的几个条件全都符合,高度怀疑娃确实有多动症,那就应该及时找一个靠谱的、有经验的心理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来帮你的宝宝明确诊断。如果确诊了多动症,就需要根据医生的指导,选择行为治疗和(或者)药物治疗。
宝宝只是“好动”怎么办?
让宝宝多做消耗精力的户外活动
首先要明确,儿童活泼好动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宝宝精力太旺盛,就让他多做些消耗精力的户外活动,比如爬山、骑车、踢球等运动。

弄清宝宝真正的喜好
如果宝宝在做某件事时注意力不集中,要先弄清楚他到底是注意力缺陷,还是只是对现在正在做的事不感兴趣,多找找宝宝的喜好。比如你给宝宝读诗词时他没啥兴趣、不想听,但也许你陪他玩积木他就能玩一下午!

放下手机,高质量的陪伴
我们之前讲过,在陪娃的时候,爸妈的注意力会影响宝宝的注意力,所以在陪娃时,父母自己也要放下手机,专注陪娃别走神。
在宝宝自己玩的时候,也不要一会儿喂水、一会儿问问题去打断他,这样反而会破坏宝宝的专注力。

另外,陪娃一起做安静活动时,也可以放一些舒缓的、安静的音乐,帮宝宝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