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4-2:中国中医书院发展策略

2023-06-16 10:52 作者:金方书院  | 我要投稿

第二章、中国中医书院发展策略

如今中医的发展迎来了最好的时机,国家大力扶持、发展中医药,群众对中医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全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当此时机,中医书院若能立足中医成才规律,踏实发展中医教育,积淀、储备优秀中医人才,必将在我国未来中医药发展蓝图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中医书院应该做什么样的中医教育?如何做中医教育?

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当下的中医书院最应该做的,应该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纯粹中医教育。当前国内中医院校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产出率十分有限,随着国家扶持、发展中医药政策力度的不断提升,在可见的未来内,我国的中医药发展将很快面临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严重不足的局面,若中医书院能尽早、尽快培养、积聚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在纯粹的中医教育上做出瞩目的成绩,必将很快成为中医教育、临床行业的领军者,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在手握稀缺人才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市场。中医教育越纯粹,便越有凝聚、积淀优秀人才的能力,人才积淀的越多,便越有核心竞争力,越有行业话语权,将来方能开拓更多的领域,在更多的领域发展出根基更加稳固、更加广阔的蓝图。

下文从做纯粹中医教育的角度,从中医书院由哪里来,如何做,到哪里去三个方面, 介绍对中医书院教育师资、生源、运行模式、及未来发展布局的相关策略。

(一)中医书院教育从哪里来

中医书院教育首先要厘清从哪里来的问题,这包括中医书院教育的师资力量从哪里来?中医书院教育的生源从哪里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医书院师资力量的选择决定了书院教育所能达到的高度,是书院的立院之本。

择师首先要考察师者的发心,看师者是否真正抱有一颗“传道受业解惑”、毫无保留、倾囊相授的初心。只有抱有这颗初心的师者,才会教授出中医的精髓,把中医的真相展现在学生面前 ;才能教给学生去伪存真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浑水中辨清真伪,踏实进步 ;才能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医作为一门治病救人之医学的真实不虚,对中医生起真实的信心。如果师者有这个发心,即使其是仅掌握了一技之长的民间中医,亦可纳入书院师资队伍 ;如果师者没有这个发心,即使其名声甚著,水平高超,亦对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尚无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其次,便要考察师者的中医学识与临床水平。书院不受体制约束,可以跳出职称、年资、出身的条框,将学识、临床水平作为衡量、考察、筛选优秀师资的唯一标准。考察师者的学识与临床水平,首先需要有更高学识与临床水平的师者坐镇,否则极容易埋没人才。正常情况下,医者的学识与其临床水平是正相关的,即其学识越高,临床水平便应越高,临床水平越高,其学识亦应越高。学识与临床水平俱高是真正的高学识、高临床水平,表明其人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其所掌握的理论皆是能够切实指导临床的理论,其临床实践皆是可以被反复验证、复制的真实疗效。这样的师者多多益善,且不应受年龄、而一名师者若仅是理论研究较为深入,理论、文献水平较高,但临床疗效尔尔,则可吸纳来进行文献研究、编写、以及相关教学等工作,但需注意的是中医教育的话语权、指导权应首先掌握在具有真正高水平临床能力的人手中。

师者的聘任是整个蓝图的核心起始点,是重中之重,在师者的考察、遴选工作中,尤其是遴选掌握中医教育话语权的核心骨干人才的过程中,书院的组织者、领导者应本着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精神,筛选、积淀真正的高水平中医人才,只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吸引真正高水平的中医人才进入师者队伍,因为这是整个书院发展、中医教育及未来更广阔的蓝图的根本出发点,直接反映了书院的核心价值取向,若根基不牢,师资队伍鱼龙混杂, 则难以吸引、留住高水平人才,将来发展必大受掣肘,难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后续的一切布局、谋划终将沦为空谈。

在吸纳高水平中医人才、打造高水平中医师资队伍的基础上,便要考虑生源的定位问题。如前所述,当前的中医书院教育,应该首先考虑培养合格中医临床人才的问题,而不是营利的问题。从这个目标出发,生源便很明确了,即能够取得、或已取得中医行医资格

的人,皆可作为基本生源进行遴选。但这里有个基本问题,即书院如何吸引优质生源前来学习?这个问题首先与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关,即若师资队伍足够优秀,则具备了天然的吸引力,自然能够吸引大量有志于中医的学子前来。其次,与中医书院的学生学成后到哪里去有直接关系,这部分内容容下再述。书院生源的遴选标准可由严到易逐步放宽,即,前期试运行时,影响力、师资相对不足,此时应着重打造高成材率的口碑,选录生源应以具有深厚的中医情怀、立志做优秀中医、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医经典、临床功底的高年级中医学生为标准,择优筛选,并将被选录者作为未来储备师资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在前期培养、积淀一批高素质中医学子,将其作为后续规划发展的骨干人才力量,以带动书院的进一步建设发展。当书院的高成材率口碑形成、师资队伍逐渐扩充、人才储备逐渐充足时,可逐步降低遴选标准,以方便更多热爱中医的低年级学生进入书院学习,在中医教育界打造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二)中医书院教育如何做

中医书院不同于院校教育,其应更加自由、立体化,应着眼于对中医人才全方位的培养。所谓全方位,是指对于中医学子心性、学识、临床能力诸方面的综合培养、指引。

中医作为一门医学,要求医者对人体生命与疾病的规律进行客观、真实的观察,这要 求医者首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感觉、沉稳安静的性格,若医者易心浮气躁、胡思乱想,头脑用事,则感觉不敏,必然不能客观、真实地观察、捕捉到疾病的真相,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如此便罔谈临床疗效了。并且,只有保持沉稳安静的性格,才能踏踏实实地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医海中精益求精,不断探索进步 ;只有保持恬惔虚无的心境, 才能体会到经典中的真意,才能与古人交心,明悟古人的教诲。因此,若要培养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心性,让学生掌握沉心静气的能力,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理论与诊断和各种临床技法的学习。这需要在真正修养高深的师者带领下,做勤读传统文化经典,体验圣人之学的功课。不必非得是中医方面的师者,在传统文化方面有高深修证的师者便是上佳。做体验圣人之学的功课以改变心性、掌握沉稳安静的能力是中医书院教育的入门之学,修好这一入门之学,便有了客观真实地观察疾病真相的基本条件,有了体验到经典与先贤之道的基本能力,便使得任何心性、资质的学子皆有成为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可能。

在良好心性的基础上,便可跟随真正的高水平中医读经典、做临床,学习理论与临床技能。这个过程中自然免不了要走中医自古以来的“师徒传承”之路,但在“师徒制”之下,书院应倡导一种自由、活泼的研讨氛围。真正的尊师应是师者展现出其高深的理论水平、高超的临床疗效、高级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发自心底的尊重、敬仰,而不是以既有的师徒之名限制学生的质疑、反驳。不要因为有师徒制便只提“尊师重道”之名,而要以真正的

师者风范引导学生行“尊师重道”之实。并且,书院应避免因“师徒制”而产生门派林立、山头纷起,应打破“师徒制”所带来的拉帮结派的弊端,打破“师徒”的藩篱,让学生们可以自由跟随自己心仪的老师学习,让老师们可以自由教授自己心仪的学生,可以有学说之争,但应无门派之见,老师与老师们、学生与学生们、老师与学生们皆能平等交流、互相学习,是书院应该打造的氛围。

中医是一门有极强的中国传统文化属性的学科,而中国古代向来便有“文无第一”的说法,“文人相轻”是自古以来的通病,中医古代及当代的医家亦不能避免。这就要求书院的组织者、领导者不能以领导自居,不能搞一言堂,要有礼贤下士的风范,要有较宽广的胸怀、较大的包容性,有能力调和师者队伍中的各种矛盾,有心胸吸纳、包容各种性格的人才,如此才能确保书院的师者队伍有凝聚力,能够团结更多的高水平中医人才,打造更加优质的师资队伍,输出更加优质、更具包容性的中医教育。

附 :中医书院课程设置、班级架构、毕业标准

中医书院应打造以中医课程为主体、以传统文化课程为必要辅助的课程体系。中医课程方面,可分为系统中医课程与普识类中医课程。系统中医课程是书院的主要课程体系, 以授课教师为课程责任主体,整个课程内容、架构由该教师自主设计,学生应跟随该教师, 完成课程理论与实践内容的系统学习过程。系统中医课程应开设《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难经》、《神农本草经》的系统学习与实践,和李东垣、朱丹溪、张景岳、叶天士等后世名医著作、学术思想的单门或多门系统理论学习、临床实践,也可以开设授课教师学术体系的系统学习实践课程。不拘内容多少,不拘时间长短,以教师系统教授、学生系统学习掌握为原则,以能够通过系统学习进行临床诊疗、取得合格、稳定的疗效为目标。后世医家与授课教师学术体系类系统中医课程应逐门深入学习,普通学生在完成上一门课程的系统学习后方可进行下一门课程的学习,若学生想进行多门课程的同时学习,则必须首先取得合格、稳定的疗效,通过临床考核后方可获得自主选择权。普识类中医课程是书院发展后期,生源多样化之后开设的课程,主要面对低年级中医学生与部分社会中医爱好者、中医周边行业(如养生保健类行业)从业者。中医书院应组织优秀师资编写普识类中医课程教材,探索优化、改革现行院校中医教材内容的书院创新方案。

传统文化课程方面,书院应聘请有实修实证的儒释道文化名家、实战水平较高的传统武术名家、艺术水平较高的书法家、国画家、音乐家、围棋家等传统文化领域名家。首先, 以儒释道文化名家为课程负责人,开展传统文化经典书籍的系统学习、修证,以此作为书院入门必修课程,和贯穿书院学习生涯始终的课程。其次,以武术、书法、国画等名家为课程负责人,开展各项内容的系统学习、实践,以此作为书院日常选修课。上述课程的开设皆以涵养学生的心性,使学生恢复敏锐的洞察力、灵敏的感觉、灵动的思维、沉稳安静

的性格为唯一目标。

书院的班级架构应以小班为宜,方便建立理论授课时师生之间的有效、即时交流环境与临床实践的手把手带教、即时指导。从授课形式来说,根据教师授课需要,不限固定地点授课,教室、诊室、田野、山川皆可,赋予教师、学生自主选择授课地点的权利。

从毕业要求来说,学生须至少完成四大经典系统中医课程的学习,并达到合格疗效标准。毕业以临床能力作为唯一考核标准,制定临床水平考核方案,达标者可提前毕业,不达标者延期毕业。

(三)中医书院教育到哪里去

中医书院培养出的优秀中医人才应该到哪里去?中医书院教育在成功的基础上应如何进一步发展?打造更宏伟的蓝图?

中医自古以来便以个体行医为特色,高水平的中医,如叶天士,在家设诊堂,便可誉满大江南北。因此,若要考验中医书院培养出的人才是否确为合格的中医临床人才,便应首先将他们推上个体行医的道路。

基于此,中医书院可以打造自己的连锁中医诊所平台 :以书院培养出的中医人才为基准点,为其在合适的地方(家乡为首选)建设中小型中医诊所(诊所规模以 2-3 间诊室为宜),由平台统一负责诊所的申办、管理、运营,由平台统一负责优质中药饮片的日常调配, 由平台统一负责坐诊中医师的严格选拔与职位聘辞、调度,由平台建立中医门诊病例信息大数据库与各门诊病例信息录入系统,全面采集所有门诊病例信息,并进行数据处理。

此平台的优点是 :小型中医诊所易申办,前期投入资金少,适合中医书院起步阶段的稳步发展 ;从试点起步,探索出运营规律后,可逐步展开,稳扎稳打,成功率高 ;根据所培养合格中医人才的数量,规划诊所建设数量,随着合格中医人才数量的增加而逐步扩展建设数量,步步为营,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避免资源浪费 ;以合格中医人才的家乡为建设地点,根据合格中医人才的籍贯情况,可以将诊所灵活分布于全国各地,在三四线城市甚或普通乡镇皆可建成,方便中医人才依托家乡人脉资源快速开展大量的临床实践、提高临床水平 ;以平台形式统筹各小型诊所的布局、运营、调度,便于平台背后的书院贯彻落实其中医理念、影响力 ;能够快速解决书院培养出的中医人才的就业问题,并形成书院——连锁诊所平台的人才互动回流机制,将在临床一线取得优异成绩的人才吸纳回书院体系从事教学、带教工作,为诊所平台源源不断地提供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助力书院—— 诊所平台的滚雪球式发展。

连锁诊所平台不只局限于运营小型中医诊所,当平台培养出的初代中医人才在诊所取得一定群众基础、达到较高临床水平后,小型诊所便可升级为临床带教实习点,进而培养出更多的临床人才。当带教实习点拥有了一定的人才储备后,可以进一步升级为具有一定

规模的中医门诊,并通过进一步培养人才而在周边地区辐射出更多的小型诊所。如此既响应了国家倡导分级诊疗、大力发展基层门诊的政策,又可逐渐形成一张由无数中小型诊所连锁而成的医疗市场网,灵活高效地占据更多的中医市场资源。当平台培养、积淀的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达到一定数量后,还可进一步在各一、二线城市建设大型连锁中医馆、乃至纯中医医院,以与中、小型诊所联合形成多级中医医疗体系,为更多层次人群提供高水平中医诊疗,打造更加广泛的行业影响力与话语权。如此,书院——诊所平台体系可以给中医人才提供多层次的就业、发展机会、空间,书院培养出的中医人才不仅可以直接走向临床一线,还能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水平的不断提升,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到达更高层次的发展平台。

主编 :赵鲲鹏

副主编 :孙晓峰 宋文杰 王 超

协编 :彭鑫 张林 宋佳 张思琪

指导 :薛钜夫 傅延龄

中医书院蓝皮书2023_4-2:中国中医书院发展策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