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三笔记(二)~

2022-03-03 17:37 作者:八戒自由自在  | 我要投稿

到欧阳修时代,针对晚唐五代文风的革新,既是文坛趋势,也是改革政治需要

欧阳修少年家贫,不过有母亲给的良好的教育,24岁进士,入京任职,敢于言事,被贬为偏远县令,后来又积极参与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又被贬,48岁回京,官至参政知事——话说对于官职官制什么的,是不是也要好好去学习下。。。65岁致仕

博学多才,又是一代名臣,引荐王安石苏洵,提拔苏轼苏澈曾巩

宋仁宗曾三次下诏斥浮糜文风,在欧阳修之前有国子监石介也讨厌西昆体,导致太学生走险怪的太学体,欧阳修利用主贡举的机会,痛加排斥,几年消除了太学体

梅尧臣的推崇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境界,是老成风格,开创了一种新风

唐宋八大家,来记一下吧

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澈,都是优秀散文家

寒食时节,柳叶新发,石落水出,赠柳离愁,溯游而下

有时,有景,有事,有行,还是1,这棵树是柳树了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从地方官起,而到中枢拜相,走的是正统的“不经地方不进中枢”仕途路线,他试图变法来富国强兵,手段激励,得到神宗的支持,但引起了主张稳健改革派的苏轼等人反对,导致了长达数十年的新旧党派之争,55岁罢相退出政坛,十年后旧党东山再起,新政全部废除时,王安石卒于江宁

王安石以政治家自诩,而其文也都是为政治而服务,散文气势凌厉,逻辑严密,对艺术感染力不重视

王安石把诗歌看作抒情工具,诗歌艺术成就高于散文——个人认为,他是活的很清醒的人,所谓艺术成就,在文学史的评价比重,和其他领域定是截然不同的

苏轼来了^_^

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轼,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文坛盟主

苏轼家族文风彪炳,学识渊博,思想通达,跟家庭教养是密切相关的,他入朝后在党但其实不随党,看重的是政策的实际效果,在王安石强硬新法时反对,在司马光全面废除新法时也反对,所以多次被排斥打击,他外任时也是尽力为地方多做实事,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只是一生仕途坎坷,晚年一再被贬,他以一种全新的态度对待这些不幸,儒家的固穷、庄子的超越和禅宗的平常心对待生活,在逆境中保持生活情趣

看到这里,发现苏轼真的是个人文学史学到如今,最欣赏向他学习的一位了,甚至觉得,自己在读书时代都不知道这些,要不然,以此为榜样多好,所以,希望自己能够详细学习,以后可以分享给学生,树立人生榜样

继李杜后,第一大家!!

真的是越看就越喜欢他,喜欢他的家庭,他和弟弟的情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给弟弟苏澈的^_^

书法绘画成就高,医药、烹饪、水利也有贡献——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并且能推陈出新,这毫无疑问是为全面甜菜了

他还发掘人才,黄庭坚和秦观都是门生

北宋末年,朝廷还禁止过苏轼诗文的流传,然后屡禁不止,南宋时广为流传

开创的豪放派与婉约派平分秋色,生活中各种发明,真是太喜欢这位了!决定把那几篇宋穿越文好好重读下^_^哈哈哈哈

苏轼之后,党争经常搞文字狱,苏轼的诗风就不敢追随,其门生黄庭坚题材偏重书斋生活,于是成为典范,到了北宋末南宋初,其随着形成了新的诗歌流派——江西诗派

黄庭坚23岁进士,随后在地方上做了17年的低级小官,后来去到汴京供职馆阁,成为苏轼密友,十年不到旧党失势,一再被贬,最后卒于任上

难怪跟苏轼成为好友,一样的身在党其实心中无党,为政多做实事,心血主要在诗歌书法上

他的主题是书斋生活,写物并不以观察为主,而是以典故中寻找意趣,所以用典极多

发现才子们都很讨厌“落于俗套”,讲究“不随人后”,追求“自成一家”,这就是自古文无第一的缘由吧

黄庭坚喜欢诗中转折,让我想起了反转剧,讲究的是剧终反转到大家意想不到

诗风称为山谷体,奇险,但生硬不够自然,不过晚年慢慢的返璞归真——开始期待年岁了^_^,人生体悟真的需要时间

陈师道,短短几行就发现这是个桀骜的人了,不满新学就不去科举,尊重苏轼就不顾朝廷禁令去送行,而且他肯定还是个内向性格的人,喜欢闭门研究——这其实性格很典型

北宋中叶尊杜大旗,很能反应文人风气,黄庭坚能 成诗派,成“宗主”,诗句法度井然,便于学习,以杜甫为宗,还提出了摆脱落窠臼的策略: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出新,这种有依托的创新——用新词就好了,当时称“点石成金”,后人说“剽窃”,借鉴古人诗的结构,填今事——现在学生写作文不就是这样嘛。。。

江西诗派稳定的成为诗坛倾向时,靖康之变出现了

金国在宋徽宗时期灭辽,第二年就攻陷了汴京,随后两年北宋灭亡,南宋建立

在靖康之变的1126年,也就是南宋建立的前一年的事情,文人们的创作振作了一下,爱国主义冒头,但南宋跟金议和后,大家又恢复了之前的文风

吕本中是为诗论家,鉴赏诗歌的行家——感觉像是博士吧,让我想起了教练课中举例的一位董助,工作内容是做战略。。。他做战略的能力是假的,但因为天天在董事长身边,理解战略知道董事长想做的方向——理解战略的能力是真的

吕本中的文学水平书中没说,但是看起来也是有地位的

周邦彦来了哈哈^_^,就记得他和李师师和皇帝的三角野史。。。。

神宗到宋徽宗时期,元祐词人接了柳永的位子领词坛

这时有两大派,苏轼的苏门,和周邦彦的大晟词人群

苏门词的可读性高于可歌性,重视抒发情志,而周邦彦词派重视词的可歌性,追求词的艺术,后来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个方向发展

晏几道继承了其父晏殊的花间派传统,在小令中创新,他的词都是写男女悲欢离合,对象是朋友家的四位歌女,这要现在说,真的是浪子啊。。。在文中说他的纯精神的恋爱追求——厄,这种贾宝玉似的人生,也就是这种有钱人能过的吧。。。

宰相晏殊之子,家道中落,一生只做小官,穷困落魄,生性孤傲,不肯依附权贵,苏轼想见他一面都推脱,不会谋生——这种叫什么来着,社交恐惧症,。。。总之。。。。

所以,个人觉得,他天天写爱情,就跟喜欢追偶像剧和沉迷小说的人也差不多了,还心酸不平,这种寄托在男女情事中好不得罪人也不以言获罪

词作里各种写“梦”

小山词

语言清淡,艺术高超,甜菜型的了

秦观,少年大志,但37岁才中进士,43岁才谋职,不久陷入党争被流放,人生期望过高,对人生的挫折和失败缺乏足够的认知,所以异常失望,心理承受过弱,流放后自做挽辞,不久离世

柳永的慢词长于铺叙,结构疏散,语言俚俗,过于直白,缺少深长韵味,小令含蓄深婉但容量不足,秦观用小令的写法写慢词,情韵兼顾——就是用景物烘托,不讲的那么直白嘛。。。文字游戏,现在就有点厌倦了,刚刚看完漫漫说,感觉政治经济学都是术语味儿。。。

    

周邦彦,苏门属于旧党,他倾向于变法的新党,神宗时被赏识,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周邦彦被排挤到地方任职,后来新党上台,他又回京城,但由于不愿与蔡京合作,又被排挤到地方,仕途不得已,各处辗转,漂泊辛酸

词擅长化用唐诗前人语句,又出新意境

此后登上词坛的,是经历了南渡的词人,李清照为代表

时代剧变,前半生在宋徽宗时期,算是动乱前的平和,生活安定,吟风弄月但没有大的突破,不能超越当时的词坛领军人物,南渡后,爱国情志促使他们转变

李清照从词的本体论确定了词的地位,对音乐和节奏的要求高于诗的词,要讲究平仄,还要分五音,分五声,分六律,分清浊轻重,“协律可歌”

18岁和情投意合的赵明诚成婚,美满婚姻是她的理想,赵明诚后来出仕,夫妻暂分离,她的词是幽怨望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过她也喜欢出游,“常记溪亭日暮”,靖康之难中,她家破夫亡,受尽劫难,“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精于语言,清新素雅,是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同期有一位女词人朱淑真,包办婚姻所嫁非人,她选择了出轨。。。最终也付出了沉重代价,词稿都被烧了,唉。。。

到这里over一节吧

李清照词镇文~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卷三笔记(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