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 上汽大众开创合资新商业模式
上汽大众成立四十年来,不仅是先进制造业引入中国的领航者之一,也是现代企业制度下先进商业模式的引领者,1995年上汽大众二期工程竣工投产,汽车产业一次规划、分批投资、滚动发展的新发展模式逐渐体现出优越性,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也有了成功的合资企业典范。

100万辆期待
1984年10月10日,中德合资上海大众汽车合资合同签约,1985年3月21日,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上海汽车工业正式进入合资经营引进技术的对外开放历史新阶段。
据统计,1985年上汽大众累计投资4.87亿元,到1995年二期建成投产时,累计投资已达到41.07亿元,产能逐年提高,轿车产量从1985年的3356辆,提升到1995年的16万余辆。
1991年2月6日,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市长朱镕基陪同下亲临上汽大众视察。邓小平不仅充分肯定了上海汽车工业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发展道路,而且充满激情地提出了“你们可以生产100万辆”的期望和预言。
正是在这样的激励下,上汽大众充分调研国内市场,看准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公商务车良好的市场需求,车型不断创新,不仅将桑塔纳发展成普桑、桑塔纳2000、3000、vista志俊系列,而且开创中外双方联合开发新型轿车的发展模式,为今后帕萨特等新车型的联合开发奠定了基础,使得我国汽车工业制造水平逐渐与国际同步。
1994年4月3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公司和巴西拉美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桑塔纳2000轿车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这是国内首次由中外双方联合开发的新型轿车。
1995年4月20日,上汽大众成立十周年暨汽车二厂全面竣工投产庆祝大会召开,标志着上汽大众全面形成了年产20万辆的生产能力,桑塔纳2000批量投产并正式推向市场。
据了解,上汽大众从1985年开业,到1995年已累计生产桑塔纳系列轿车52万余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10年来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08亿元,缴纳税金92亿元,营业额在中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中名列第一,并始终名列全国十大最佳合资企业金榜。1995年11月德国莱茵技术监护顾问公司和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联合向上汽大众颁发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书,标志着上汽大众的质保体系已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合资典范
上汽大众开创了合资合作的新商业模式,同时将分批投资、滚动发展的发展理念付诸实践,无论是上汽大众安亭基地产能扩张,还是桑塔纳从一款车发展到一个系列,再到帕萨特联合开发,安亭技术中心的成立,都为中国本土汽车产品研发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其他跨国汽车集团投资中国市场提供了成功商业模式。
这也是上汽大众敢想敢创企业精神的又一次体现。1995年,国家提出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而上汽大众用行动进行了响应。
1997年5月30日,上汽大众三喜临门。上汽大众技术中心扩建工程正式奠基、上汽大众第80万辆轿车下线、桑塔纳2000国产化率80%通过鉴定,这是上汽大众十多年国产化工作的又一丰硕成果。
1999年11月,德国总理施罗德首先来到上汽大众新扩建的技术中心,并与上海市副市长蒋以任共同为技术中心的落成揭牌。随后来到新建成的汽车三厂,施罗德发表讲话并为上汽大众题词:“上汽大众是中德合作的最好证明,祝你们成功!”
上汽大众四十年来的成功,得益于在安亭基地土地资源稀缺的背景下,通过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安亭基地建设打下的基础。安亭基地为上汽大众发源地,也是核心生产基地,其地位及作用不可替代。
自安亭二厂和三厂建成投产后,上汽大众发展驶入快车道,2002年6月28日,上汽大众第200万辆轿车在汽车三厂下线。2013年11月15日,上汽大众第1000万辆轿车下线。
2016年上汽大众安亭二厂产能扩充项目正式启动,按大众全球标准化工厂体系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2018年,新汽车二厂作为安亭基地第一个全新的、精益型的60JPH标准化生产线工厂的顺利投产,为安亭基地的全面升级奠定了良好开局。2020年,上汽大众首个新能源汽车工厂在安亭基地全面建成投产,开启了公司全面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新篇章。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政策研究会专家申东认为 ,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滚动发展模式,打消了德国大众对项目投资太大的顾虑,是上汽大众成功的重要原因。
据悉,未来,安亭基地将建设成集“管理总部、智能制造基地、研发创新基地”等为一体的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现代化总部园区。随着“中国智造2025”和德国“工业4.0”概念的提出和不断发展深化,上汽大众以高度自动化生产为基础,充分应用数字化、大数据、VR等前沿技术和理念,全面开展整车制造相关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工作,助力各工厂精准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