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有尾目物种的一些基础认知以及东方蝾螈介绍

2023-05-04 18:20 作者:小小de蓝天  | 我要投稿

小小的蓝天

个人介绍:一位有尾类动物爱好者,最害怕的是蛙类,目前主要兴趣是研究和记录国内有尾目动物的习性。
        到现在(截止2022年10月)我野外记录了26种中国的有尾目物种。其中一些物种我在有时间的时候会编写资料和做野外记录,但是大部分资料就不发出来了,这篇《有尾目物种的一些基础认知以及东方蝾螈介绍》,应该能很好的让蝾螈圈的螈友对有尾目动物有一些微微的认知了,不过这篇文章主要是对东方蝾螈做一个详细的资料编写。如果饲养其他有尾目物种(例如瘰螈、肥螈),本文资料不能完全照搬。这样说吧,好比棘螈和疣螈在系统演化上关系较近,可棘螈属物种经过科考统计在野外雌雄个体比例为3:1,而很多经过科考统计的疣螈属物种在野外雌雄个体比例为1:3,这两个属仅是性别比例都是相反着来的。

 全文万字,以前肝的,是库存【我的资料是会不断更新的(指的是我自己电脑和我大脑里的)】。现在主要在肝其他的东西。

 

【有尾目物种的一些基础认知以及东方蝾螈介绍】

全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前言(正文在下面)

        整篇文案我集我所见,尽我所知让内容偏向完整,文案各处随时都会有不断的增删改查的可能。

        部分内容仅为我个人的经验见解,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同时不同个体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如果有经验比我丰富,拥有我所不知道的知识的人,我愿意虚心向学。

        我不偏激,不敢说文章里写的就是真理就是最正确的,但是我尽力和用时用心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同时还希望能引发您的思考。

 

        在了解事物的时候光看而不思考是可悲的,而现代的大部分人都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思考才能不被双眼所局限,从而去了解水面下的事物。假如您养蝾螈一有问题就问什么原因,不是说这种行为不好,而是有时您自己思考,能得到更准确的答案,因为您养的蝾螈就在您眼前,您才是此时最能直观的分析原因的人,您是最清楚您所使用的材料、布置的环境、本地的天气、水、蝾螈个体等因素的。

 

        要敢于质疑,所有事物都会处在一条缓慢通向完美的路上,但是始终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的。您可能知道,没有砖,哪来的墙;但是如果您要说没有墙,怎么会有砖的话,我觉得说的也有道理(o.O?

 

        首先,养动物,应当先爱动物,爱是理解的同义词,而不是拿它与您某个所希望的、臆想的事物相比,与一种您凭空臆造的完美相比,而是听其自然,探究它,聆听它,乐意从属于它。
        动物是大自然的伟大造物之一,保护它们很有意义。另一方面,在以人为本的角度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方面,同时还有经济价值,了解动物和实现人工繁殖是很有意义的。

        我是很支持研究人工繁殖动物的活动的,有些时候我会和他人交流一些有尾目动物的信息,不过对于我来说,很多时候看着蝾螈圈的螈友说要繁殖一些有尾目物种,在群里说的绘声绘色,我看着就感觉好像是,哈哈...尸体在说话。我本来想着大概养不活一年,结果真实情况是,不到一个月蝾螈就逃逸了。

        好了,接下来,是正文的开始。

|

|

|

1

        东方蝾螈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两栖纲有尾目蝾螈科蝾螈属的动物,是国内市面上您能买到的最便宜的有尾目动物,也是国内最多有尾目爱好者都养过的蝾螈之一。

 

        东方蝾螈的俗名有四脚鱼,网上商品名被称为东方小火龙,作为两栖动物的它们,成长会经历卵、童体态、变态体(一些有尾目动物正常情况下终生童体态,例如墨西哥钝口螈、两栖鲵等,一些两栖动物的幼体会在卵中发育至变态)。东方蝾螈幼体在水中生活,拥有外鳃、背鳍和宽大的尾鳍,依靠外鳃吸取水中的溶解氧,这些器官会在变态登陆之后褪化然后依靠体内的肺泡吸取空气中的氧气。

 

        先说说有尾目动物,有尾目动物的皮肤很薄,可以渗透水,可以充当呼吸膜。成体有尾目动物的身体一般类似于小型蜥蜴,拥有圆柱形的躯干,四肢和长尾,也常常有人在野外遇到一些有尾目动物会把它们当做蜥蜴,有尾目动物身体没有鳞片(同为两栖动物的无足目例如版纳鱼螈,身体上有圆鳞),趾尖没有爪子。通常它们每条前肢为四只指,每条后肢为五只趾,脚掌较宽大。有尾目动物拥有一定的再生能力,缺失和断掉的部分身体能再生长出来,比如再生尾巴、肢体。不过有时在一些个体身上也会发生受伤的脚掌再生或者恢复后拥有更多数量的趾或者再生的脚趾和原来不一样这样的事情。年老体衰以及营养不足,会让它们的再生能力减弱。有尾目动物的皮肤腺体会分泌粘液,使皮肤保持湿润,这是皮肤呼吸和体温调节的重要因素。粘性层有助于防止细菌感染和霉菌,减少游泳时的摩擦,并使身体润滑,更难以被捕食者捕捉。有些蝾螈科的动物的身体表面会散步颗粒腺体,特别是头部、背部和尾部,能产生有毒有气味的分泌物。蝾螈没有中耳腔、耳膜和咽鼓管,但有一个鳃盖系统,能够探测到空气中的声音和震动。蝾螈的幼体和成体都有牙齿,它们的牙齿比较细小,一生之中都可以更换和重新长出。东方蝾螈的舌头肌肉不太强健,所以它们在吃红虫时,头部会四处摆动以让食物进入食道。而火蝾螈和虎纹蝾螈是弹出舌头黏住猎物然后送回口中用上下颚牙齿固定住,再利用喉咙和舌头肌肉的收缩把猎物带入食道。有尾目动物的眼睛较适合夜间活动,它们对光的波长的感知能力要强于人类。有些有尾目物种在水中是远视,而离开水变成近视。

 

 

        东方蝾螈有着长长的尾巴,尾长大概占体长的七分之三至二分之一,雄性体型较小于雌性,雌性体长较长,最长大概在10厘米左右。体色有灰色、蓝灰色、灰褐色等体色,一些个体身上有黑色、橙色或褐色斑块,背部排布白点,背部的白点通常会连成左右几条白色虚线,这或许类似于鱼类的测线器官,鱼类身体的侧线有感知水体水压变化的功能。它们的下巴、腹部和尾巴底部为橙色底色,并有黑色斑块。有些产地的东方蝾螈身体底色为灰白色,并且身上布满零星的黑色斑点。在还不适应环境时,它们体色会变深,变得全身通黑。

 

        蝾螈科的动物体内含有类河豚毒素,这是一类神经毒素。当东方蝾螈应激、受伤以及生病时,它们会散发一种难闻的气味挥发至它的全身。于是民间有老人和我说,它们(蝾螈)呼吸的气体都有毒。由此可见一些人说有见过龙,以及蒙古人的关于死亡蠕虫的传说等许多扑朔迷离的传闻也见怪不怪了,我认为这是知识的匮乏或者以讹传讹。

        如果有需要上手的情况,上手前后应该把手清洗干净。

 

        东方蝾螈体内的主要器官从头到肛有舌头,咽喉,心脏,食道,肝脏,胃,脾脏,幽门,胆囊,胰腺,十二指肠,回肠,直肠,膀胱,泄殖孔,成体雌性有卵巢和输软管。成体雄性有输精尿管。

 

        发育成熟的雄性东方蝾螈,泄殖孔明显的肿大,整个看起来像蛋蛋一样,泄殖孔缝隙长度较长,并且掰开泄殖孔会分为左右两片肉瓣;发育成熟的雌性东方蝾螈,泄殖孔是一个平面或者小鼓包。东方蝾螈在繁殖期,雄性在水中时泄殖孔会有肉眼可见的绒毛,雌性产卵时期泄殖孔会比以往更凸出一些。纯水养的东方蝾螈雄性尾巴较短,背面和腹面的尾鳍近乎平行到末端,尾部末端偏整体钝圆;而雌性尾巴形状看起来更细长,背面的尾巴中间尾鳍部分更凸出,尾巴末端偏尖。(讲解东方蝾螈分辨性别的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D4y1N7XU/?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028a76a09687bd3ff33b2c5d1d24e998)

|

|

|

2

        在中国两栖类网站的介绍上,东方蝾螈分布广泛,上至河南江苏,下到湖南福建之间它们有非常多的分布区域。

 

 

        根据一些野外拍摄的视频,野生东方蝾螈会生活在小水渠、田里的水塘、山泉水潭、小溪流、废弃的水井等地方,不管是淤泥为底还是砂石为底的水域都可能会有它们身影。根据我的考察,蝾螈比较喜欢生活在水中长着大量水生植物,没有鱼类或者鱼类数量稀少,生长有绿色的、长(读:肠)毛的藻的水塘。

 

部分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FU4y197MH/?vd_source=028a76a09687bd3ff33b2c5d1d24e998

(https://www.ixigua.com/646557323906934427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5Q4y1k7qQ/?vd_source=028a76a09687bd3ff33b2c5d1d24e998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9399702220768036130)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6653188929890472593)

(https://haokan.baidu.com/v?pd=wisenatural&vid=11625478713794473496)

 

 

 

        一年当中,它们顺天时而动,雨季时它们逐水草而居(寻找有水有草的地方居住),旱季时在石缝里、石块下休眠。

 

 

3

        可能所有的有尾目爱好者心中都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尾目在野外吃什么,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探索得出,有尾目动物大多属于机会主义的捕食者。它们通常不限于特定的食物,而是以几乎任何合理大小的生物为食。一些有尾目动物的幼体上岸后可能会以蚂蚁为主要食物,注意,这只是我的一个猜测。我曾在野外观察过一种有尾目幼体,由于天气原因,水坑已经干涸至只剩下一滩烂泥,此时一些幼体正好上岸,但也有一些幼体被迫上岸,它们上岸后躲在阴暗的石头和砂土的缝隙内,还有一些蛙类苗子一起在这附近躲藏,生活的环境周围发现有很多又小又黑的蚂蚁。

 

 

 

        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时候它们的排泄物里还会带有藻类和植物纤维,不过大部分的有尾目动物不能直接从中获取营养(有段时间看到发现了一种可以植食的现代有尾目物种,但是信息非常有限),我甚至看见自己养的有尾目动物吞下智利水苔,被我制止了,但是还是吞下了一部分。我探索过的有尾目物种的生活地区的水体硬度较多为5-20(TDS),按照不同物种,它们生活的水温在夏天有10到21度。也就是低温软水比较适合大部分水栖的有尾目动物。

 

        不同的有尾目物种的捕食策略不同,有些有尾目物种的捕食策略是守株待兔式,会躲在石缝等待昆虫或者体型小的动物经过。而蝾螈属物种的捕食策略是探寻式,它们会在水底主动探寻,感知水体的波动以及利用嗅觉来寻找食物。(这段内容我目前还不太确定,还需要更多的观察。)

 

 

 

        在野外,落水的苍蝇和各种虫子,落水的婚飞白蚁、生活在水中的甲虫,水中的无尾目幼体和其他有尾目幼体,它们都会吃下。(但是我不建议去野外采集蛙蟾类蝌蚪来给蝾螈做饲料,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人为影响)


 

        在人工饲养下,蝾螈科的物种能训练它们接受死食,我的理纹欧螈会在闻到气味后去吃掉静放在盘子中的龟粮,我饲养的肥螈、蝾螈都会吃浮在水面或沉水的饲料。

|

|

|

4

        每年的12月到4月,会有很多玩家人工饲养的东方蝾螈在这个时间繁殖产卵,如果想要获取人工繁殖的东方蝾螈,此时可以在在各个蝾螈圈子里询问。如果没人领走它们,它们大多也是被处理掉,因为东方蝾螈的产量是比较大的,大多玩家都不便一直饲养那么多的幼体。

 

 

 

        我觉得没有必要追求昂贵的国外有尾目物种和有保护级别的有尾目物种,您可以免费的从其他玩家那里领取到人工繁殖的东方蝾螈,它们饲养简单,容易接受饲料,对比其他有尾目动物它们比较耐热,很容易体验繁殖,又可以随意的和他人交流以及分享发布东方蝾螈的信息。如果您想饲养有尾目动物,那很多玩家都能大量繁殖的东方蝾螈就是神中神。

|

|

|

5

在详细的介绍有尾目动物和东方蝾螈之后,接下来的内容为人工条件下饲养东方蝾螈的经验。

 

||

||

||

6

        主流饲养东方蝾螈的养法是用养鱼的环境来饲养,简单的说就是不低于10厘米深的水体加底砂加水草这样的环境(底砂让硝化细菌吸附,硝化细菌分解水生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以及饲料残渣,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培养硝化细菌,水草吸收硝化细菌分解的营养物质,水草吸收了营养后生长,具体建议去网上看看养鱼方面的视频了解了解,你会对如何饲养水生动物更加具有认知。有条件最好整个过滤,自制一个过滤不到20块钱,有过滤的话水能清澈洁净,人看着会很舒服),这样的环境布置简单,花费也少,底砂网购10块钱,蜈蚣草或金鱼藻也几块钱。一部分玩家会提供不同占比的陆地,少部分玩家会用土和苔藓来布置主体环境。

 

        如果是不稳定的水体环境饲养蝾螈,建议一周换两次水,不然蝾螈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在水中堆积的会把自己熬死。哪怕水体看起来不脏也要不定期换水,它们排出的体液能让水体中产生肉眼不可见的有害物质,而没有细菌分解、植物吸收,这些物质就会在水里堆积。养螈就是要勤快细心(多观察、不忘记盖盖子),不能有侥幸心理。新手勤快换水一周换水一两次是没有坏处的。

 

        我认为如果环境中生长有绿藻和褐藻,是环境良好的表现。

 

        水体环境水深的话(蝾螈在底部不能抬头就接触水面就是深水),水中要有水草或者其他攀附物,否则容易有溺死的可能。

 

        关于容器大小,容器大小以及环境布置主要关乎人观赏的舒适度和动物的舒适度,至少得自己看了之后觉得舒服。好比用一个水杯饲养一条鱼,你看了肯定觉得不舒服,我在水杯里加了砂石,加了水草,你看了还是会觉得不舒服的,因为容器太小了,人也会感到鱼游不开。所以说人是自己会有常识的,人是自己会思考,假设一个人用三十厘米长二十厘米宽的盒子饲养蝾螈,他养一只和养五只,水里有砂石水草水位十厘米深和没有攀附物水位只有三四厘米深,每一种饲养方案给他个人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除非这个人不是来养蝾螈的,是来玩蝾螈的。你观赏的感觉不舒服,蝾螈通常也不会舒服。

 

 

        经过实验,东方蝾螈13度以内不食,16度以内少食,18度左右繁殖,活跃温度在18-22度左右。

 

 

        我认为东方蝾螈应该是最耐热的本土有尾目物种了,它们不像瘰螈肥螈那样通常生活在清凉的山涧溪流,也不像疣螈棘螈那样通常在寒冷潮湿的雨夜才有可能会出来活动,饲养东方蝾螈应提供最高25摄氏度以内的温度,22℃左右为佳,在这个温度下它们的表现良好。温度越高它们的生存压力越大,高温会导致死亡。应提供pH值在8以内的水,如果用弱碱性和含有余氯的水饲养东方蝾螈,在适应环境期间,它们非常容易应激引起皮肤溃烂,不能把蝾螈一直泡在有余氯的水里(假设您用PH为8左右的水饲养东方蝾螈,在稳定的环境中大部分个体是能适应的,余氯就比较危险),自来水含有余氯,需要除氯,最好的方法是暴晒两天和放置五天,我用的方法是水草灯照射10小时,容器的壁面上会布满气泡然后放置几天,我都是提前就放置好水,一周后才会用上,换水时温差过大,东方蝾螈有概率生病。

        蝾螈如果不适应水质,会一直在缸体角落攀爬,如果发现这种现象不做处理的话,则会引起蝾螈生病或者身体溃烂并走向死亡。东方蝾螈能攀爬垂直的光滑面,做好防逃很重要,要给缸体盖上盖子或者用胶布封边防逃。

 

 

        人工饲养东方蝾螈,在13℃以下时,蝾螈的食量会降低或者不进食。

 

        15度到20度这个区间,在提供一定阳光照射的情况下,成体的东方蝾螈较容易进入繁殖状态,很多有尾目物种会把卵产在阳光能照射的地方,或许是因为阳光能为有尾目的卵孵化提供能量。食物充足的话,雌性蝾螈的腹部会在两周的时间里逐渐变得胀大,之后雄性蝾螈会向腹部胀大的雌性蝾螈求偶,追着雌性蝾螈待在它附近,同时泄殖孔会释放化学物质并弓着身子煽动尾巴以吸引雌性。如果求偶成功的话,雌性被雄性蝾螈吸引住,会用头靠近和接触雄性的泄殖孔,或者咬雄性的前肢。在一段螈之舞后,雄性会排出大概绿豆般形状大小的白色的精囊,接着雌性蝾螈用泄殖孔吸收精囊,失败的话会再次触碰雄性蝾螈,然后再继续吸收新排出的精囊,直至雌性吸收成功。之后它们会把没有吸收成功的精囊给吃掉,如果没有观察到,事后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在交配过后,几天至半个月内您便可以观察到雌性蝾螈抱水草的行为,如果观察到这个行为,它便是进入产卵时期了。如果您没有观察到抱水草的现象,也可以通过观察雌性蝾螈泄殖孔来判断它现在是否在产卵期间,雌性蝾螈产卵期,泄殖孔会更加突出。雌螈在繁殖期肚子里可以孕育八十到一百多粒卵,每隔一段时间会产一些卵,或许会一天产几粒卵,也或许会几天产一粒卵。所以,雌螈的繁殖期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雄螈还会有追尾求偶的可能。只要温度和环境一直适宜,它们能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不断的产卵,如果温度和环境不适应了,卵会在体内被消化吸收掉。如果东方蝾螈过的不好,也会有出现应激产卵的现象。有些人购买东方蝾螈刚刚到家就产卵了,大概是属于应激产卵,这种现象是会突然产几粒卵,后续能适应环境的话会继续产卵。

 

        虽然在繁殖期间,您可能会看到雄螈或者雌螈在当着您的面吃受精卵,但请不要把蝾螈拿出来或者换环境,水体不一样会容易导致蝾螈应激生病,不过这也会刺激产卵,和鱼类的新水刺激同理。成体吃卵的动作就像是电影中的暴龙撕扯猎物一样,会用头部大幅度地撕扯附着在水草上的卵,看起来很有力道,哪怕是今天才产下的卵,也未必能无事发生。温度影响着蝾螈消化食物的速度,蝾螈在20度左右时,我的喂食频率是三四天喂食一次,我是高够力小号蝾螈粮和一些龟粮以及活体红线虫、撒钙粉的冻红虫轮着喂。如果给它们喂食红线虫,两天就能消化掉。也就是说,喂食红线虫作为主要食物能有更多的进食次数,能发育更快,通常认为蝾螈粮会含有更多的营养元素。

 

 

        今年观察到大部分卵会产在阳光照射进来的那一面,今年的产卵受精的概率极高(仅有两粒卵没受精长白毛外,其他卵全部受精了),受精卵孵化率达百分之百。刚刚产下的卵整体为白色,一小部分为深色,之后深色部分占比越来越大,然后卵开始分裂,再显现出胚胎的样子,一开始胚胎中间有一条线,然后胚胎发育出两个芽尖,分别是头部和尾部,再慢慢发育出嘴、腮部、平衡肢、前肢的一部分(一开始没有手指,像是船桨、叶片的样子)、眼睛部分,然后破卵。刚刚破卵的个体只有一半的前肢和不丰满的腮,后续前肢会变长变完整,长出手指,腮也长的越来越丰满,然后再开始长出后肢。不受精的卵为纯白色,并且几天后会浑浊和发霉(也有少数纯白色的卵发育并且孵化了,不过孵化出来不太正常),从沾附物(水草)上剥下来的卵长霉(白毛)的几率会增加,不把卵采集出来的话大部分卵都会被吃掉,只有极少部分的卵能在缸内发育超过一周和孵化。目前还没有测过多少度以下东方蝾螈的卵会死亡,建议孵化卵在18度以上26度以内的温度孵化,10度以内卵几乎不发育,浅水和小水体孵化容易畸形,应该是因为浅水温度和水质容易变化的原因影响。

 

        在20度左右,最久5天便能清晰的观察到东方蝾螈卵胚胎的发育,经过两周到二十多天的时间,正常发育的东方蝾螈蝌蚪便会从卵膜破膜而出,孵化时间和温度有关,我曾经在21年冬天孵化蝾螈卵一个月才出来。温度过高能导致蝌蚪死亡,要注意不被太阳光把水温照射过热。有尾目的蝌蚪是比较脆弱的,它们对水质的变化、以及水中的余氯非常敏感,蝌蚪可以用小盒子饲养,小盒子由于水体小水质恶化快,需要经常换水,否则会因为水体粘稠而让蝌蚪误食气泡,导致气泡病。建议每次换水用繁殖缸里的水。可以购买红线虫、草履虫、水蚤或者培养蚊子幼虫,还有孵化丰年虾和饲养格里达尔蠕虫来喂食蝾螈蝌蚪,刚刚孵化时它们肚子还有卵黄要吸收,几天内不会吃东西,最开始它们体型小,比较适合喂食草履虫、小型水蚤以及刚刚孵化的丰年虾,稍微长大一些才能吃下更多的生物。当环境小密度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同类之间相互咬掉尾巴、腮、四肢,受伤的地方能很快长出,不过较大的个体会直接吞下较小个体的,不嫌麻烦的话可以用多个容器把它们减少密度分放饲养。

 

 

 

 

 

        东方蝾螈的蝌蚪生活在水中,此时身体器官都还在发育成长,依靠头部后边两侧的腮吸取水中的溶解氧,刚刚孵化的蝌蚪是无法确认性别的,蝾螈的蝌蚪在成长一段时间后才会有性别,温度能影响它们的性别【*】。按照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营养摄取量,它们通常会经历最多五个月的水中生活。随着东方蝾螈蝌蚪的体型慢慢长大,身体器官也在逐渐发育形成,器官的功能逐渐完善。蝌蚪时期特别是即将上岸前,如果摄取到较多的食物,它们上岸之后会比较健康壮实,如果喂食和摄取的食量比较少,上岸之后大概率会是弱苗,弱苗在上岸后开食和喂食困难。蝌蚪的体长大概至少长到三厘米长,头宽达到或超过五毫米时,会开始浮到水面,准备上岸,上岸之前会蜕一层皮留在水里。蜕皮后它们会寻找露出水面的区域然后攀爬上去,最好在缸体角落布置一定区域用作登陆的陆地。蝌蚪上岸后头部后两侧的腮会褪化被身体吸收掉。

 

【*】:关于两栖动物性别分化:两栖动物(无、有尾、无足目)的性别分化很复杂,里面有很多我目前难以理解的东西,简单点说,大部分两栖动物或者说大部分脊椎动物由遗传的基因染色体决定性别,但是两栖动物幼体的性别可以转换,它们可以受到环境温度和环境激素等影响从而形成性别表现,可以通过控制温度以及使用激素来控制幼体发育的性别。关于两栖动物的性别还有其他状况,比如性别决定基因、性腺决定基因。

好像大部分两栖动物是高温饲养的蝌蚪雄性多,低温饲养的蝌蚪雌性多。

欧非肋突螈的幼体是高温饲养雄性多,北丰肋突螈幼体在高温下雌性多。

 

        蝾螈苗子登陆之后如果要转移饲养,用土饲养是最佳的,因为土的吸水性保水性对于有尾目来说都较好,陆地饲养环境中水分过多的话,有可能造成苗子通过体表渗透水分过多而溺水,如果容器没有垫材,几滴水珠就能让它们溺水,非常脆弱。面巾作为垫材会干的比较快,要多观察及时喷水,防止蝾螈干死。在环境里它们如果感觉太湿,通常会往容器高处攀爬,这也说明蝾螈苗子挺讨厌水的。蝾螈在上岸转移之后多观察和用喷水的方式保持湿度,最好在环境中布置干湿区。可以在环境中放一块石头,如果它们觉得垫材(土、面巾)太湿,它们会爬到较干燥的石头上。

 

        东方蝾螈苗子上岸的一周内不吃东西很正常,之后可以喂食冻红虫和红线虫,饲养蝾螈蝌蚪和苗子最好每天都喂食,喂的少的话会有突然不吃东西的风险,此时也可以在红线虫和冻红虫里混入人工饲料让它们尝试。东方蝾螈在还是蝌蚪时就拥有蜕皮的能力,健康的蝾螈会蜕下完整的皮吃掉,蝌蚪在上岸时会蜕一次皮留水里然后上岸。需要注意的是,有研究表明一些强烈的光线照射它们会对它们的眼睛和皮肤造成伤害,没有躲避时需要避免强烈的光线照射它们。

 

 

 

        野生的东方蝾螈和有尾目物种,都是成长至接近成熟或者完全成熟才会在繁殖季节下水或者上岸后终生不下水(网上买的东方蝾螈没有苗子,这是因为没有长大的东方蝾螈不会进入水域,从而没有被捕捉,所以买到的东方蝾螈都是成体和非常接近成体的个体),在水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它们的尾巴会变得更加宽大。

 

        在蝾螈没有成长至成体,陆栖未转水栖时,陆养应该给予一个浅水水盆,水盆可以改善蜕皮失败,可以让它们主动调节皮肤和身体的水分,在消化不良便秘的时候它们可以去水盆里缓解。水盆的水要保持干净,因为蝾螈是用皮肤补充水分的,而不是用嘴巴喝水。

 

        有网友的东方蝾螈苗上岸一年多后转水成功,也有人东方蝾螈从上岸开始就是水养的,在水中放置莫斯和水草让其上岸,但是并不转移到其他环境中去饲养,喂食的时候又会下水吃东西。

 

 

        蝾螈苗子的生长速度主要受养法影响,和喂食频率、饲养温度、投喂的食物等因素有关系,次要受到个体体质的影响。通常蝾螈的苗子成长较慢,很多有尾目动物通常第一年生长非常缓慢,之后会开始猛涨。

 

        东方蝾螈在经历2年多至4年的成长,它们才会逐渐发育至性成熟。有尾目动物通常需要发育2-7年成熟,大部分有尾目物种在野外需要发育4-5年成熟。少部分有尾目动物需要成长更久,例如两栖鲵属需要七年才能成熟,一些爪鲵仅幼体阶段就会持续几年。通常认为东方蝾螈需要成长三四年才能繁殖,但是东方蝾螈和剑尾蝾螈已有人工饲养2年发育至成体的个体(只是看到的消息,真实性未知),这可能就像是理论上一些乌龟需要七年达到成熟,但是有些情况下成长的更快,人工饲养了四五年便产蛋了。

 

        在人工饲养下,如果照顾得当保持身体健康,它们的寿命能达十年以上,可能能达到三十年左右,国内有几位玩家的东方蝾螈饲养了超过14年,日本好像曾经有一条饲养了26年的东方蝾螈,说好像是因为我现在记忆模糊,可能会记错。不过我估计国内饲养的东方蝾螈或许一千只甚至一万只里才有一只能活过十年,国内的墨西哥钝口螈应该也是一样。我目前也没有自己人工饲养多年的蝾螈个体。我真正入坑有尾目爱好者的时间是20年或者21年,以前我还是一个天天跟别人提问的小萌新。

 

        每个人养蝾螈的方法不一定一样,有的人比较勤快,有的人比较懒,养蝾螈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的。

|

|

|

        有尾目物种在春季和繁殖季节,它们会群聚到水域为繁殖、为物种延续而准备,有个别人会在此时大量捕捉它们在网络上偷偷贩卖。这些螈都是来繁殖的,体内存有无数的卵,看到那一大桶一大盆被捕捉的种螈,我很难不心痛,一个种螈要发育3-5年才能成熟啊,大量捕捉成体这是绝后啊。如果看到有人贩卖它们,请不要购买,不要再助长这种严重破坏生态以及违法犯罪的行为了!

 

        有的人因为动物属于保护级别,感到稀有而被吸引,有的人是单纯觉得一些物种特别好看。或许您渴望它们,但更应该要对自己和事物有更清晰的认知。

 

        如果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或饲养了保护动物,非源生地勿要放生,去学习,去了解它们,好好养吧,可以找我交流探讨。

 

        人工繁殖有尾目物种对于野外种群的保护是否有积极意义,我目前认为是没有的。首先,目前应该没有人在源生地人工繁殖东方蝾螈并放流,然后,繁殖出来的蝾螈,送给别人有可能会导致乱放生,我非常抵触乱放生这种行为。归根到底,还是人们环保意识有待提高。我每次外出野外,我都能在各个地方捡出来很多垃圾。人类还可以进化,只懂得破坏和毁灭,和我们认为低级于我们的其他生物在这方面上是一样的。如果人类拥有高等的智慧,为何不能保护好生物们共同的家园?

 

        有的人之所以喜欢养动物,是想用它们繁殖赚钱,不过东方蝾螈不值钱,喜欢养东方蝾螈的人,大概是因为想要享受大自然的灿烂,以及想要享受生命的灿烂、神奇而饲养它们。很多年轻人都会宣扬保护环境保护动物,但是真正看见垃圾会捡起来的人可能并不多。

 

        我们所热爱的大自然,现在急需我们提高意识去保护,不要把现在就能做到的事情交给我们的后代了,希望进群的人能够行动起来,希望您能和我一样,到野外时能捡起看见的垃圾,让我们团结在一起。没有哪个单一的个体是完美的,所以才会被吸引去补充自身不足的东西,只有相互补足,相辅相成,才能向更好的方向接近。如果您想保护环境,我们联合;如果您想学习饲养有尾目,我们联合;如果您想繁殖有尾目,我们联合;如果您想交流有尾目的信息,我们联合。

|

|

|

时光荏苒,一栋栋高楼建立在树林之上,

流水易逝,原本的河床和沼泽变成了桑田。

动物的栖息地在日益缩减,农药的使用、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全球变暖等等,更是让动物延续面临的威胁雪上加霜。

至今,大多数人对很多动物并不了解,国内的专家们对它们也缺乏深入的研究。

山风吹过山谷,谷中传来鸟叫、虫响、蛙鸣,各种动物藏匿于其中,等待着智者前来探索它们更多的秘密。

|

|

|

如果您有有尾目动物想要物种鉴定,可以找我。

 

 

 

全文仅代表我个人观点。

最近更新时间:2023/3月


有尾目物种的一些基础认知以及东方蝾螈介绍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