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源寺塔:“百燕朝塔”今安在?
美原镇,因秦始皇赐大将王翦“美田千顷之封地”而得名,乃古频阳县城的旧址。如今,这里的古建筑荡然全无,仅存一座高耸的法源寺塔。春夏之交,群燕结队,绕塔飞舞,遮天蔽日,蔚为壮观。因此,这里的“百燕朝塔”成为美原八景之一。

2017年5月14日,我和家人经过富平,离开李重俊墓和王贲墓之后美原镇,远远就望见法源寺塔。但是,进入镇子的街道上,怎么见不到古塔的身影了?
按照当地人的指引,我们从两座建筑中间的小路穿过,法源寺塔赫然呈现在道路的左侧。由于此塔不高,已经被外围的建筑遮挡,在大街上根本看不到。走到塔下,发现这里有围墙,无法进入古塔所在的院落,于是我们又继续绕道别处——

在东西向的大街上,有一座上方粘贴着“美原选区”的大门,美原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村民监督委员会均坐落其中。法源寺塔就隐藏在办公楼的后方,果然是大隐隐于市呀!


进入后院,在树木的掩映下,法源寺塔巍然矗立。塔顶造形别致,如同一口小钟,前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和一块清代的石碑并肩而立,成为我到达的第634处“国保”单位。

低头穿过小树林,来到古塔脚下,这里的景象显得有些破败。塔底被方形基座包裹,塔基微微向西北倾斜,南侧的券门被封堵,塔体2—3米处明显返潮。富平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依然树立在前方,上面写着“美原塔”,这是法源寺塔曾经的昵称。

抬头仰望古塔,一、二层的砖块严重侵蚀脱落,三层向上的塔体明显经过修补。塔体呈楼阁式,青砖仿木结构,九级八角中空。站在塔下,感觉此塔随时会倒下,不免心生焦虑,只想迅速离开。

这里原本是法源寺的旧址,后来成为西寺小学,塔的东、西、北均为居民区。据《富平县志》樊志卷二载:“法源寺在美原镇,创建未祥,内有塔数级”。相传,塔为唐高宗咸亨二年(671)置美原县后所建,高近20米,外周周长29米,壁厚1.75米。但是,从造型和装饰来看,此塔当属明代。
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法源寺塔上空,确实有众多燕子上下盘旋,但是拍在照片上不过一个黑点,远远没有“遮天蔽日”的气势。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百燕朝塔”吗?或者,经济发展,环境破坏,这样的奇观已经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