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后曹丕感情关系通考
在B站围观了关于甄后和郭后的感情争论,故查阅史书原文
魏国的历史考证,最主要的来自于《三国志后妃传》,辅以《魏略》《魏书》《资治通鉴》补充说明。
文昭皇后甄氏,中山无极人,明帝曹叡的母亲,汉太保甄邯的后代,世袭官吏,两千石的俸禄。文昭皇后的父亲是甄逸,文昭皇后三岁的时候就死了。后来天下兵乱加上饥荒,百姓卖掉了自家的金银细软,在当时,文昭皇后家粮食储备丰厚,用粮食换了很多宝物。当时文昭皇后十多岁,跟母亲说,乱世之下宝物在手,怀璧其罪,大家如此饥饿,不如拿出粮食来救济邻里,广施恩泽。全家都说好,当即听从了文昭皇后的话。
【第一段主要叙述了文昭皇后的贤惠善良。在魏略中也有劝母亲善待兄长甄俨的遗孀的故事,也是侧重于文昭皇后的善良和持家。魏书中更加详细,列举了甄家子女的次位,三男五女,长子甄豫很早就死了,次子甄俨做了将军很孝顺,三子甄尧很孝顺,文昭皇后是五个女儿中最小的一个。每每睡觉的时候,家里都看见好像有人放了一件玉衣在她身上,而相面的人也说她是贵女。在九岁的时候,她哥哥说你是女儿家,学习女红就可以了,学读书写字做一个学问家做什么呢?文昭皇后说,古来贤德的女人,没有不学习前世成功的道理来引以为戒的,不认字读书如何知道?这里反而是说文昭皇后的远大抱负和博古通今了。】
可见文昭皇后生于大族,教养很好,至少是个贤德良善的女人。
建安中,袁绍给自己的二儿子袁熙求娶了文昭皇后。袁熙出兵幽州,文昭皇后留下赡养婆婆。等到冀州被曹氏平定,文帝曹丕在邺城娶了文昭皇后,宠爱有佳,生下了东乡公主和曹叡。延康元年,曹丕称王,六月南下,文昭皇后留在邺城。黄初元年,曹丕称帝。称帝之后,山阳公献美人给曹丕,郭后,李阴二人得宠。文昭皇后失宠,有怨言。曹丕大怒,黄初二年就赐死了文昭皇后,葬在邺城。
【建安公元196年始,延康元年(东汉皇帝献帝刘协的年号)为公元220年, 十月曹丕改年号黄初。魏书中有提到,“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曹操讨伐关中之地,时间点在讨伐冀州之后,那么迎娶文昭皇后的时间点至少在公元212年之前,距离222年赐死有十年之久。
这一段也是文昭皇后和郭皇后谁是曹丕真爱的主要讨论段。首先,对于文昭皇后曾经是袁熙的妻子,在各个版本的史书中均有提及,在《魏略》之中更加详细且有戏剧性,在此不表,但可以说明此事是确有其事的。一个女人,被其他人在自己夫家赡养婆婆,突然就被另一个人抢走,在那个年代,可以理解为有女子的顺从和妻以夫纲的规矩,但是要说对于抢走自己的人有多少刻骨铭心的爱情,实在是太牵强了。更何况,文昭皇后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家庭合睦,对于第一任丈夫袁熙无论有没有爱情,能够上慈下孝一定是她的第一选择。
嗯……也不是就说女子不能再嫁或者一定要守什么贞洁牌坊,但是跟莫名其妙抢走是两回事吧。】
裴松之注:魏书曰: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后宫有宠者劝勉之,其无宠者慰诲之,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译为:文昭皇后宠爱更盛但是自己更加谦逊,后宫中有恩宠的人她劝勉,没有恩宠的人就宽慰。在宴会上经常劝谏文帝说,黄帝子孙昌盛,是因为姬妾很多,才有这样的国祚。您也要多多纳妾才能有很多子嗣啊!
【注:无论在哪本书,“后”是史官称呼文昭皇后的代词,并不是指当时已经被封后。此常为后来辩论的误区。】
此出可见曹丕当时是有后宫的,且人数看起来怎么也不是很少,甄氏也不是专宠。曹丕见甄氏,顶多是见色起意。“其后帝欲遣任氏”出自《魏书》,一般认为任氏为曹丕原配,但是由于《三国志》中未曾记载,不易说死,此事存疑。但是不管曹丕此时有没有正室,甄氏一定不是正室,因为这样的大事《三国志》不可能遗漏。一个妾室去劝夫君纳妾,是很罕见的,因为在其他妾室都在争宠的时候,把夫君往别人的怀里推,乱世之中是很不理智的,因为她没有立身之本。除非她是根本不想见到曹丕,可见她只是被掳进来,做一些表面功夫罢了。后来曹丕遣走任氏,说,“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甄氏求情,但是没有成功。这里划重点但是先放着。
之后说了甄氏照顾现任婆婆的事,婆婆说,真是一个孝顺的女孩子。二十一年太祖南下,曹丕曹叡和东乡公主同行,甄氏留居邺城养病。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叡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回来之后看见文昭皇后的气色更好了,说孩子们跟着婆婆您,我着急什么呢?
三国时期不是现在,想家了有微信电话,那时候只能传信,而且兵伐混战,刀剑无眼。大军南下讨伐,带着两个孩子,母亲在家里,面色红润,过的有声有色。这件事不是特别正常,我只能理解为,碍眼的人都溜吧,我自己在家里挺好的。可见甄氏爱子,但不多,而后篇所见,曹叡和母亲的关系也是并不亲近的。
如此揣测倒是与“后愈失意,有怨言”冲突了吗?女子失宠抱怨是常事,曹丕又不是就她一个女人,这种事情早就见得多了,抱怨就抱怨呗,为什么突然就赐死了呢?此有推测二。推测一为,曹丕此时有了郭后,郭后无子,封后是很难的,曹丕欲加之罪,顺便赐死给郭后腾位置。但是鉴于郭后是不是真爱,说实话我没细读,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故作为推测一摆在这里。推测二,我们先来看看被认为是甄氏写的一首诗(摘自百度百科):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表面上写了对夫君的思念和哀怨,本来读着挺好的,最后一句骤然转折,顺你的意,你自己开心自在去吧,希望你能千秋万代。讽刺之意瞬间拉高了,意思就是,你看看,十年又怎么样,你就是见一个爱一个,就是这个德行。曹丕说任氏,性格急躁不温顺,怨恨我不专一,我就把她休了,说明他本来就是喜欢那种柔顺的女子,读了之后瞬间上头,也不难理解了。在此还看出来曹丕的人设还挺稳定的,谁讽刺我我就休谁。
明帝即位,年号太和,公元227年。“有司奏请追谥,使司空王朗持节奉策以太牢告祠于陵,又别立寝庙。”(《三国志》)有司请求追谥,曹叡派王朗拿着使节以太牢(祭祀最高礼仪,用于天子)祭祀告拜,追谥封赏甄氏的兄长,但是没有提到甄氏。景初元年(公元237年)夏,有人奏说,历代生育黄帝的女子都是有功绩的,这才被追封皇后。(王朗:伏惟先后恭让著於幽微,至行显於不言,化流邦国,德侔二南,故能膺神灵嘉祥,为大魏世妃。虽夙年登遐,万载之后,永播融烈,后妃之功莫得而尚也。案谥法:‘圣闻周达曰昭。德明有功曰昭。容仪恭美曰昭。’昭者,光明之至,盛久而不昧者也。宜上尊谥曰文昭皇后。)此时离甄氏去世已经十五年之久。而曹叡待后母郭氏,十分敬重,且郭氏死后厚葬。而《汉晋春秋》言,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先不说史书总归要编排些前朝的黑料,曹叡204年出生,222年甄氏被赐死时已经有十八岁,古代都当爹了,又不是八岁,至于拉着后母每天问是咋死的?这不合理。
【补充:1. 关于陈氏春秋笔法之言:裴松之认为陈寿删减是因为一些迎合统治阶层的春秋笔法,是合理的。是故甄氏推辞后位之言,这么好的拍马屁的机会连陈寿都没有抓住,就说明陈寿都觉得太扯了。“文帝之不立甄氏,及加杀害,事有明审。”(裴松之注)恋爱脑,退。
关于甄氏和曹植的事,纯属虚构。
总结:甄氏文昭皇后跟曹丕没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兰因絮果,顶多就是曹丕抢了个美女给他生儿子还搞死人家。至于郭女王一事,私以为也不是认为他有多爱,郭女王不乏下跪求情之例,大概只是帝王之心,大抵如此。说什么爱不爱的呢,江山还是美人,曹家向来选前者。
别太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