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1.1“标本”脉法与“经脉”概念的形成(二)十二“标本”意义

2023-02-22 07:27 作者:残蝉__cicala  | 我要投稿

这里要特别注意《千金要方》的理解,该书将《内经》原文“标”改作“应”字,如足少阴标本作“其脉本在内踝下二寸,应在舌下两脉”,特别是在六脉标本下都指明“同会于手太阴”,这就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十二标本是诊脉部位、其“本”动于下面“标”应于上,即《素问·三部九候论》所谓“九候之相应也,上下若一”之义。另外,《千金要方》在引录《灵枢·动输》原文时更指明了经脉之“本”与脉诊的关系:

黄帝问曰:经脉十二,而手太阴之脉独动不休何也(手太阴本在寸口中)?歧伯对曰:足阳明,胃脉也。胃者,五脏六腑之海(胃脉在足趺上大指间上行三寸肯解中是)……(《千金要方》卷十七)。

那么,《千金要方》记载的这种解释究竟有没有根据呢?如果将十二经标本部位与三部九候脉诊部位加以对比,就会发现:手太阴、手少阴、手阳明、足少阴、足阳明之本的部位与三部九候相应的脉诊部位完全相同。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而相应足厥阴脉口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疑足厥阴之本中“五寸”为“三寸”之误(足太阳之本中“五寸”也应作“三寸”);手足少阳之标相当于“耳前之动脉”,手足阳明之标近于“两颊之动脉”,手足太阳之标则近于“两额之动脉”。由此可见,十二经标本原本是脉诊部位

在早期诊脉法中,有一种多脉遍诊法,其诊脉之法多以一处脉象与其他各处脉象比较以诊察疾病。在这种脉法中,头面颈项等处的上部之脉多诊候局部病症,而位于手足腕踝下部之脉除了诊候局部病症外,还可以诊察头面及内脏之疾。随着经验的积累,古人发现下部之脉与上部之脉在诊候疾病方面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于是根据上下有特定联系的诊脉部位的脉象对比来诊察相关病症。在上下二部脉中,因下部腕踝处脉可诊远隔部病症故称“本”;相应的上部脉则称作“标”或“末”。这种“标本”诊脉法实例犹遗存于《内经》及民族医学中,《灵枢》中大量记载的“人迎”、“寸口”以及《伤寒论》“人迎”、“冲阳”上下比较诊脉法实际上即由上下“标本”诊脉法的缩影。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在《灵枢·本输》《寒热病》所载之经脉之标中,不见有“手少阴”及足三阴标脉,而《灵枢·卫气》所载这四脉之标中,“手少阴”、“足厥阴”标为“背俞”,不具备诊脉意义;“足太阴”、“足少阴”标均为两处,这实际上是不同时期不同医家的不同观点的反映。再参照《灵枢﹒根结》所载足三阴之结:足少阴为“廉泉”(即舌下两脉);足厥阴为“玉英”(有解作胸部“玉堂”穴者。而《灵枢·胀论》曰“廉泉、玉英者,津液之道也”,似可作舌脉解。);足太阴为“太仓”,均未提及“背俞”。可能《灵枢·卫气》所载手少阴及足三阴之标中之“背俞”为后人所增。

搞清了“标本”的本来意义,便可正确理解《太素·经脉标本》所载之标本脉诊及治则原文。“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义为下部“本”脉虚(或陷下,或细小,或不动)则寒;下部“本”脉实而满则热。《太素·冲脉》云:“别络结则跗上不动。不动则厥,厥则寒矣”,即此义也。“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则指上部“标”脉而言,意同上。


“故石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则是对标本脉之“上实下虚”,或“下实上虚”之状的治疗大法,与《灵枢·卫气》篇首“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之论正相合。这也是《灵枢》论十二标本之篇所以名曰“卫气”的本义所在,因为只有在脉动处(脉口)才能诊候气之感衰。

不可忽视的是、《卫气》篇实由二部分组成,除了载有十二标本外,还载有“气街”内容,无独有偶、原文所述“气街”所止之处也多为脉动处,试引原文分析于下: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着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着,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明确指出“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而且碰巧的是,运用这种刺法“所治者”的针灸实例竟完整保存在《灵枢·杂病》中:

颇痛,刺足阳明曲周动脉见血,立已;不已,按人迎于经,立已。气逆上,刺膺中陷者与下胸动脉。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已;不已,刺气衔,已刺按之,立已()《灵枢·杂病》) 。

由此可见,气街所止之处多为脉动处,“气街”之名也由此而来。另外对于“有新积”的针灸治疗见于《灵枢·卫气失常》,其中积于腹中的治疗,除了取“气街”外,还取“三里”穴。

如果说《灵枢·卫气》所载之“标本”本义是诊脉部位,那么这种“标本”脉诊法必然会在《内经》中有所反映。事实上《内经》中可见到这种“标本”诊法的大量论述:

所谓平人……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退之相守司也……(《灵枢·终始》)

必审察其本末之寒温,以验其脏腑之病,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大数曰:盛则徒泻之、虚则徒补之,紧则灸刺且饮药,陷下则徒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灵枢·禁服》)

知解结,知补湿泻实……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灵枢·官能》)。

黄帝曰:持针纵舍奈何?歧伯对曰:必先明知十二经脉之本末,皮肤之寒热、脉之盛衰滑湿。其脉滑而盛者,病日进;虚而细者,久以持;大以涩者,为痛痹;阴阳如一者,病难治。其本末尚热者,病尚在;其热已衰者,其病察去矣(《灵枢·邪客》).

脉之卒然动者,皆邪气居之,留于本末,不动(寒)则热,不坚则陷且空,不与众同,是以知其何脉之动也(《灵枢·经脉》

综合以上各篇所述,标本脉诊法所诊察之内容为:寒与热、坚实与陷下、滑与涩六项,即根据上下标本皮肤之寒热及脉之坚实与陷空来诊知有病之脉。值得一提的是,此标本脉诊内容与《素问·三部九候》脉法正相合:

帝曰:何以知病之所在?岐伯曰:察九候,独小着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返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以往由于不了解标本脉法,故对于《三部九候》之“独热者病,独寒者病”多略而不注,或强解为“滑”、“紧”等脉象,皆非。此寒热乃察九候脉位皮肤之寒热,与标本脉法诊察意义相同。

除了对于标本脉法的一般论述外,更难得的是,《内经》中还保存了该脉法的运用实例:

面热者足阳明病,鱼络血者手阳明病,两跗之上脉竖陷者足阳明病,此胃脉也。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泻,当脐而痛、不能久立,与胃同候,取巨虚上廉,胃病者,腹瘨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

按:面部、足背跗阳脉处正是足阳明之“标”、“本”脉位,根据标本脉处寒热及脉象之坚实与虚陷以诊足阳明病,与《灵枢·经脉》所记之标本脉诊法完全相同。又据文义及该篇前文所述六腑合穴次序,文中“胃病者”一节当移至“大肠病者”之前。

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时窘之后,当耳前热,若寒甚,若独肩上热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间热,若脉陷者,此其候也,手太阳病也,取之巨虚下廉。

按:“若寒甚”中之“若”作“或”解,以下并同。原义为:诊察耳前脉位。或热。或寒;或诊肩上热,或小指次指间热,或脉陷下者,皆为手太阳病也。值得注意的是,手太阳经病的诊察部位有三处:其中“耳前”与“手小指次指间”实为手少阳之标本,而这种错位现象并非仅此一例,在《内经》中可见到多处手少阳之脉与手太阳之脉相混之例,甚至“手少阳之筋”与“手太阳之筋”也有相互错位的现象(详见“经脉循行的演变”篇)。而“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与手太阳之标部位同。

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即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亦见于脉,取委阳。

按:此处“三焦病者”实为《灵枢·本输》所述之“足三焦”,原文作:

足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由于“足三焦”没有成为一条独立的经脉。故没有专门的标本脉位,因而只诊察相应的络脉——郄中足太阳大络外侧,相当于委阳穴处。

膀胱病者,小腹偏肿而痛,以手按之,即欲小便而不得,肩上热,若脉陷,及足小指外廉及胫踝后皆热若脉陷,取委中央。

按:“肩上”、《太素·腑病合输》卷十一作“眉上”;明吴勉学刊本《甲乙经》作“眉,一作肩”,而明抄本作“肩,一作眉”。若原文作“眉上”,则此条标本部位并与《卫气》篇合。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数唾,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

按:此条明确指出“候在足少阳之本末”,也就是说以上六腑所诊候之上下脉位皆为《邪气脏腑病形》篇成立时经脉“本”、“末”之处。又胆病治疗曰“脉之陷下者灸之”,是指标本之脉虚陷则灸之,与《灵枢﹒经脉》、《禁服》所谓“陷下则灸之”治则同;“其寒热者”也指标本之寒热。以往人们因不了解标本脉法,多不能正确理解以上原文。关于其他刺灸标本脉治法实例详见《治疗部》“古代针灸方选解”篇,此不一一列举。

孔子曰“礼失求诸野”,尽管“十二标本”脉法等早期诊脉法内容在现存中医文献中已没有系统记载,也早已不用于中医临床,然而其民族医药文献中仍保留了这类古老诊脉法的大量内容,为我们考察脉诊的早期形态及其临床运用提供了非常珍贵的旁证资料(详见《治疗部》“古代诊脉法”篇)



2.1.1“标本”脉法与“经脉”概念的形成(二)十二“标本”意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