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歌

小学五年级,突然有了MP3,里面有一首《珍珠港》,震撼了我一晚上。喜欢莎拉布莱曼的《斯卡布罗集市》,然后翻她其他歌,找到一首《Only An Ocean Away》,大气磅礴,哀婉动容,汹涌得不知所措,感动得充满力量。
大学同学说:“我听歌从来忽视歌词”,这句话也相当总结了我的听歌风格。不听歌词是有原因的,当时小,听不懂英文歌词,再者,无论中文还是英文歌的歌词大多都差劲。林夕的词,《爱情转移》是难得有文学价值,超出同类型歌的好词。不能不提黄沾,词大于曲。他的词有浑厚的人生观,因此能压得住曲,比如张国荣演绎的《倩女幽魂》。
写好的歌词是很难的,要和歌手风格匹配,比如阿桑的《一直很安静》,那英的《默》也不错,但词的功力有些欠缺,还有《起风了》,《化身孤岛的鲸》。不能不提孙燕姿,她早期的作品《天黑黑》《风筝》《任性》。再者,字词的音韵与意义很难协调,与歌的曲调搭配好了,词的底蕴可能就不行了。写词太难,自讨苦吃,戴重镣铐跳舞。不同于正常写作,有自由的篇幅发挥,写好词相当于羊在峭壁上舔盐。我很为那些优秀的作词人抱不平,换个思路写两本书早出大名了。满大街的口水歌,人们传唱,词实际上不重要。
如果把自己二十多年来听过的所有歌里歌词真正好的选出来,可能都不到二十首。
不听歌词的一个好处,能专心享受音韵,把字词只当音节。小黄歌《Booty Music》,旋律节奏巧夺天工,你看了歌词,就没之前纯粹的欣赏性质了。LMFAO的那两首,电音该有的品质,歌词则是彻底的二流子。还有Kesha的《Tik Tok》。《Phantom Limb》,歌词太他妈奇怪了。词和曲的难以兼顾,你让这些创作者端正态度,他们大多做不出好歌,让他们吊儿郎当起来,歌好了,歌词不行了。再说听歌的态度,我能忍受糟糕的歌词,也能忍受平庸的旋律,只有能获得补偿就行,那就是能让我感受到罕见的情感与活力。
一个音乐人说现在中国没有音乐圈,只有娱乐圈。这话颇有些不客气,但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