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二战时的“死亡教练机”,毕业就意味着死期将至

2023-04-07 16:35 作者:丹书战史  | 我要投稿

教练机作为一种训练设备,它的目的是辅助学员学习飞行操控,学成后能够更好地操作民用/军用飞机,不过在二战时日本曾研制过一款“死亡教练机”,它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教会学员如何“赴死”,这就是“樱花” 43 K-1型教练机。

遭到自杀式攻击的盟军战舰 


鉴于当时太平洋战事不利,日本海军在连续的交战中损失惨重,后续又得不到足够补充,因此想出了用飞机对盟军战舰发起自杀式攻击的战术,组织了所谓的“神风敢死队”,提出一机换一舰的口号。

在1944年,日本成功研发了有人驾驶火箭动力,也就是“樱花”自杀式飞机,说它是飞机也不算准确,它更像是真人制导的早期反舰导弹,需要通过母机挂载,在距目标37千米的距离内投放。飞机拥有鱼雷造型的主体,同时有机翼和尾翼等必要的升力结构和方向控制结构,有一座紧凑的单人驾驶室,机头为战斗部,这是一颗1200千克重的弹头,巨大的爆炸威力可以重创巡洋舰或驱逐舰,多引信设计让它保证以任何角度撞击目标都能成功引爆。

速度是“樱花”自杀机作战的关键,在驾驶室后部呈品字形安装3台小型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它们能让飞机达到650千米的平飞时速,俯冲速度更是可以达到930千米/小时,在当时依靠手动操作防空机枪/火炮对空作战的年代,确实很难防御“樱花”。

不过当时的日本还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缺少飞行员,有经验的“老鸟”需要驾驶宝贵的常规飞机,不能在“樱花”这种一次性武器上消耗,而出击的“樱花”驾驶员不可能回来给大家传授一下经验。于是日本人开发了专门的“樱花”43 K-1教练机。

“樱花”43 K-1是一种用“樱花”改装而来的双座教练机,它取消了弹头,改成了一个学员座位,增加了一套操作系统,不过他的座舱与主驾驶舱是分开的,这种串联式的双驾驶舱对教练的视野有一定阻碍。

教练版因为没有战斗部明显轻了不少,重量只有1290千克,它的动力系统相应减弱,只安装了一台火箭发动机,可产生587磅推力,可以辅助完成远距离滑翔。该机没有常规起落架,在机腹安装了一副较宽的滑橇式起落架,主翼后安装了飞行所需的襟翼。

“樱花”43 K-1总共建造了2架,不清楚它具体能达到多高的飞行速度和飞行距离,因为它出现得很晚,没有实际运用起来,盟军在日本投降后发现了它,美国将它带回去进行了评估,目前有一架原型机保存在美国一博物馆内。


二战时的“死亡教练机”,毕业就意味着死期将至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