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项羽个机会逃到江东,能东山再起,改变历史吗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乌江自刎。时至今日,2000多年的岁月里,人们总是幻想着项羽能够渡过乌江,东山再起。唐代诗人杜牧在《题乌江诗》里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非常遗憾地表示,江东子弟人才云集,倘若渡过乌江重振旗鼓卷土重来,天下是谁的还不一定呢?
然而,宋代诗人王安石在《乌江亭》里跟杜牧唱起了反调,写道: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否定了杜牧的想法,认为江东子弟才俊们虽然很优秀,但是为不为项羽卖命还两说呢?

没想到两位古代大诗人也为此争论不休,到了今日,也没争论出什么结果。假如项羽没有自刎乌江,逃到了江东,是否可以改变历史呢?我来谈一下,我认为项羽即使逃到了江东,也阻止不了大汉统一的历史进程,依然不能改变历史。项羽的小命朝不保夕,也许只能藏匿起来,更不敢抛头露面,谈什么卷土重来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江东偏安一隅 ,难以抗衡大汉。
江东是哪?翻开地图视线往苏南看,有个太湖,那就是吴县,是项氏家族起兵反秦的地方。为什么叫江东呢?从地图上找到两个地方,安徽芜湖和江苏南京。长江流经芜湖和南京,这两地的长江呈西南——东北走向,这一段长江,以东的地方就叫做江东。江东大致相当于苏南和皖南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一块巴掌大的地方。项羽如果依靠偏安一隅的江东卷土重来,无论从国力还是军事上都无法跟大汉抗衡。
先看军事,西楚的地盘也就剩下江东和豫章(江西)。江东跨过长江正北方向就是韩信的楚国,西北方向是英布的淮南国,豫章的西边是吴芮的长沙国。韩信和英布是大汉的盟友,还都是战神级别的,有他们在,项羽也要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大汉就像一个大锁把江东紧紧锁在一个包围圈里。
项羽想重振旗鼓也只能向南发展,不好意思,福建是闽越的地盘。闽越是春秋时越国贵族建立的国家。他们经过长时间与当地土著的融合,民风变得非常彪悍,也是惹不起的。豫章的南边则是赵佗的南越国了,南越国离江东核心地带非常遥远,项羽不可能放心老窝去征服南越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不好打,当年秦始皇征岭南都非常困难,别说现在的项羽了。
从军事和地域上来说,项羽被彻彻底底的包围了,情况非常糟糕 。北有两大战神守株待兔,南边有陌生彪悍的对手,偏安一隅的项羽也是无能为力,随时都有被吃的危险。

二、人们渴望和平久矣,谁也阻挡不了统一的大势。
实际上,从陈胜吴广揭竿反秦到垓下之战,无休止的战争已经历八年之久。话说刘邦称帝后,想找辆豪华马车都没有,就连马都成了稀有动物了。大臣出行甚至都用起了牛车,连大臣都寒酸成这样,更别说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了。他们想战争吗?当然不想。眼看着天下趋于一统,谁还愿意战争。不仅中原老百姓不愿意,江东才俊们也不愿意啊!到时候恐怕没人配合项羽东山再起,说不定还会有人趁机结果了项羽,建功立业呢!
其实普通人的要求并不多,无非就是吃饱穿暖,眼看迎来了和平的曙光,眼看着好日子要来了,谁还敢阻止大汉统一的进程,江东的老百姓是不会再支持项羽的。
讲个故事,项羽垓下之战突围后迷路,找到一个农夫问路,这个农夫故意指错路坑项羽,结果错失了逃命的良机。项羽逃到乌江边只有一个船夫冒死想助项羽渡江,为什么不是十个船夫等着项羽呢。一个小小的农夫都敢欺骗项羽,这说明项羽的民心尽失,就那个船夫还有点人情味。讲故事只想说明,没人再会支持项羽东山再起,毕竟树倒猢狲散。

三、骑将灌婴不会给项羽一丝机会。
以上两点都是基于项羽渡江后的猜想,这个灌婴可是一路追杀项羽来到乌江的。从垓下战场追到东城,再从东城追到乌江,死死咬住逃命的项羽不撒手,把他打成了光杆司令,中途还斩杀8万后续楚军。灌婴的战斗力一直不被人重视,其实他才是项羽最后时刻的强劲对手。乌江自刎后,灌婴渡江迅速扫平了江东和豫章。
与其说项羽渡江后能重振旗鼓,不如说那是小瞧灌婴了,灌婴是不会给项羽任何机会的。假如项羽渡江后,仅仅是一个光杆司令而已,灌婴也只是晚几日渡江。请问就几日的时间项羽能干什么,恐怕连拉起一支队伍的时间都没有。
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项羽是光杆司令呢?来捋一捋项羽手下四大将,龙且早就战死,英布投降给了大汉,季布和钟离昧此时还在中原一带东躲西藏,不见踪迹。就连跟着项羽突围的800骑兵也成了灌婴的刀下鬼,就别再幻想项羽有所作为了。
不论项羽自不自刎,逃没逃回江东都是死路一条。退一步讲,假如项羽逃回了江东,也不一定能到江东老百姓的支持,这和王安石都想法一致。一个被老百姓抛弃,被强敌包围的项羽,很难立足江东,失败是注定的,对历史造不成什么影响。你们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