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的非凡之路

界上有很多十分优秀的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比如华罗庚、霍金、爱因斯坦、牛顿等等,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成为了杰出的贡献者。
他们成功将自己所喜欢的学科培养成比其他人更为优秀的事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穷的贡献。
小时候我也曾幻想过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结果被学习绊住了脚。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他们为什么可以如此厉害,自己怎么就不行?”
是智商不够产生的差距吗?
是条件不好拉开的距离吗?
是不够努力导致的结果吗?
最近我带着疑问看了一些伟人的人物传记,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出生就是天才,也没有特别优渥的家庭条件,甚至有些人似乎出生就存有智力问题,带着这样的条件却也能成为伟人。
他们都可以,我们怎么不行?!
他们的故事
(1)
他的父亲在他出生时逝世,后来被母亲带到叔叔家生活。
自小时开始,他的学习成绩就不出众,母亲也没有对他抱有过多的期望,甚至想让他成为一个农夫。
在他上大学时,他还是通过自己从事学校杂务的收入支付的学费。
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被誉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为世界近代科学奠定了力学和天文学基础,他就是艾萨克·牛顿。
(2)
他自小就被父母认为智力低下,在别人三岁时就能开始说话时,他还在咿呀学语。
在他的妹妹已经可以和人交流的时候,他还是说着前言不搭后语的话,也因此他在10岁才被父母送到学校。
上学时,他常因迟钝和笨拙的行为被同学嘲笑、被老师训斥。
在一次制作凳子的工艺课上,老师挑出了制作最差的一把,那就是他做的,而且那是他做的第三把凳子,其他两把更加差劲。
后来他成为了继伽利略和牛顿以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为核能的开发奠定了基础,他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3)
他在初中时不爱听课,成绩不好,更是写得一手烂字。
他在初中毕业后因贫困而辍学,在自家的杂货店当伙计,致使他最高学历就只到初中,但最后他却成为了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名声享誉世界,他就是华罗庚。
这些事例都在告诉我们:出生的环境并不一定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成就。
2兴趣是开启非凡大门的钥匙
那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铸就非凡的呢?
牛顿成绩不好,但是在他第一次读书之后开始对书籍上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因此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拿起书籍去阅读里面的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成长,这也对他未来成就奠定了基础。
爱因斯坦可能小时并不聪明,但他初中以后就开始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他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数学的学习,放弃了对其他学科投入和付出,才使他有了非凡的成就。
华罗庚虽然在读高中时退学,但在这之前他被老师发现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主动培养他这方面的才能。
他也对此很感兴趣,不断投入精力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这才使得他拥有了在数学方面的辉煌成就。
从他们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成就并不源于天赋,更应该归结为兴趣。
没有兴趣做引导和支撑,老师所教授我们的知识、书籍中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知识,也不过是耳旁的风,一下子便会从我们身边溜走,不会被我们去抓住,更不会被我们记忆和理解。
我们一旦拥有了对知识的兴趣,哪怕没有别人向我们灌输,我们也会主动去探寻、去发现、去了解埋藏其中的道理和内涵。
爱因斯坦在总结他自己学习成功的原因时,就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提到过“培养兴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有太多的家长或忽视、或忘记了它的重要性,未能培养好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的成长一路坎坷。
毕业后,他们工作在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然后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
反观那些伟人们,牛顿、爱因斯坦,还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作为从事于自己兴趣相关领域的人,他们收获了无尽的快乐,疾病和困难都不再成为人生的阻碍。
有了兴趣,他们能不断地去探索自己喜欢的领域,去发现更多有关这个领域中的知识和奥秘。
兴趣一直在引导他们向着更深更远的方向不断前进。
中国有句古话叫“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直被一些老师和家长误解。
我们总把孩子的不成功和坏成绩归结为孩子自己不够努力,却很少去思考老师和自己是否真正把孩子“领入了学业的大门”。
“师傅领进门”一部分确实是需要传授自己的知识,另一部分则是需要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
只要学徒有了兴趣,他自然会自己去思考去学习、去探索、深入研究、想要得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兴趣会让他们朝着非凡之路不断前进。
作为家长,如果我们想要孩子变得杰出优秀以及非凡,最简单的方式也是必须要进行的方式就是给予孩子兴趣。
这将打开孩子自身的学习之门,会驱使他走向成功。
3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现在你或许已经了解到兴趣对孩子的学习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我接下来如何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呢?
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培养:第一个方面是孩子自己产生由我们扶持,第二个方面可以由我们主动去培养。
从第一个方面讲:
有一句话我们都应该听说过“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天生对陌生事物拥有好奇心,这种好奇心就会引发他们的兴趣。一旦这种兴趣出现,我们可以对其加以支持和鼓励,从环境上支持他多接触与他兴趣相关的事物,从情感上支持他从事兴趣活动。
无论是谁都具有“喜欢快乐,厌恶痛苦”的本性。
当我们去鼓励、支持他喜欢的事物时,他只会更喜欢投入其中。
从第二方面讲:
如果一个孩子产生的兴趣不是我们期望的,我们也可以通过定向培养让他拥有这一类兴趣。
有一句古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话之中就暗含着培养兴趣的方法。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也很容易去感染孩子,让他也产生同样的兴趣。
我们常听说的“书法世家”、“音乐世家”等等,大都由此产生。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善用人“喜欢快乐,厌恶痛苦”的本性。
当孩子在做与我们期望一致的事情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让他在做这类事情中收获正反馈。
以上就是培养兴趣的两个方式,这两种方式也是优秀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式,无论古今都在被人使用着。
在这一点上,孟子的母亲就做得十分好。
起初孟子家靠近墓地,因此孟子接触最多的便是哭丧、下葬一类的事情,结果后来他便开始对这些事情感兴趣,也学着别人哭丧和挖坑。
后来孟母注意到了这一点就带着孟子搬到了集市旁居住。可是好景不长,孟子又开始对市侩感兴趣并开始学习商人夸口买卖一类的事。
这一次孟母又及时地发现了不对的地方,最后经过思索,孟母将家搬到了一个学宫旁边,孟子便受到学宫影响,开始学习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等知识。
长期的环境影响成就了孟子,最终使得他成为了大儒学家。
故事中孟子本身就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志趣盎然。孟子的母亲发现了这一点,她没有阻止孟子对外界环境产生兴趣,而是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住处直到找到了最利于孟子未来发展的地方。
我期望未来的每一位家长都能学会这种优秀的教育方法,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位成就非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