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故宫100》040:宫廷绘画

这是公元1903年的紫禁城。在美国人柯林顿•西蒙斯拍下它之前,关于这座城的影像记忆,大多来自宫廷画师们的笔下。正如这幅《光绪大婚图册》,用写实的笔法,再现了光绪皇帝大婚的外朝礼仪全景,工笔彩绘,极为精细,犹如一部纪录电影,诸多细节,历历在目。
这些画的作者,通常被称呼为“画画人”或是“画匠”,他们多少会与一个叫如意馆的地方联系在一起。严格意义上讲,如意馆只是画师们的一个工作地点,而不是一个职能机构的名称。
档案记载:如意馆最早的地点,设置在武英殿的北边,临近前朝三大殿。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下令重建,如意馆的地点移到了北五所之一的西所。慈禧太后前后征集的画师有近二十人,这些画师分成三组,每月轮流作画十天。
每日清晨,他们一般从东华门附近的住处步行进宫,到如意馆的画室作画。画室的条件并不是特别的好,夏天炎热,似乎很难长时间的静心作画;冬天寒冷,经常要把一缸缸颜料,放在小炭炉上烘着,以免凝结。一天的工作时间,通常要到下午五时才结束。
他们平时的画作,有的寓意长寿,有的寓意吉祥。比较而言,康雍乾时期的画师们,似乎拥有更大的创作空间。一批西洋画师的加入,融入了中西结合的绘画技法。
在《乾隆大阅图》中,意大利人郎世宁,引入欧洲的造型艺术和透视法,只有远山的结构,保留了清宫写诗山水的一些痕迹。宫廷画师,是怎样完成这些绘画的创作的呢?答案也许就在画中。
这幅《万国来朝图》,展现的是乾隆年间,藩属及外国使臣到紫禁城朝贺的场面。画中出现了几处奇妙的处理方式,比如:外国使团所进贡的物品中,这只奇特的动物,酷似中国传说中的麒麟。中和殿屋顶是圆形殿顶,而真实的中和殿殿顶,为单檐四角攒尖。
这些奇妙的处理方式,让人产生许多的联想:也许他们没有进入前朝三大殿的资格,没有亲眼目睹万国来朝的情景,一切都只是素材和想像的结合。
当然,这些宫廷画师的创作,几乎都是由皇帝钦定主题,在定稿之前,要先把草稿送皇帝审查,批准后再正式绘制。宫廷画师,执行者皇帝的意志,遵循着皇家的清规戒律。他们记录下了宫廷的生活,身影往往却被这些恢宏的绘画所湮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