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没有不勤劳,只有不富有,所以文学...
读国内文学的人越少
推崇国外文学的人就会越多
其实这是必然的,你看!
国内文学中的勤劳是
路遥口中:不辛勤劳动的人,都是错误的,是可耻的。
也是:庄稼人不劳动,是要任何人都瞧不起的
甚至是余华这样乐观通透的作家,都曾在一头牛身上安排一段被多个名字欺瞒着耕地的勤苦桥段。
而在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口中勤劳则变成了另一副光景。《罪与罚》
一个穷苦清白的少女,如果他老老实实的,即便双手一刻不停的干活一天也赚不到五十戈比。
一种让你勤苦劳作,一种让你勤于思索
可惜的是中国根本不缺少勤劳
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也是一个奋斗立国的国家,我们没有不勤劳的,只有不富有的。
所以现代人无法共情改革文学中的让勤劳者更勤劳,让奉献者更奉献的论调
更不可能复刻伤痕文学中人性的压抑与隐忍,命运的苦难与悲剧。
所以人们更愿意相信国外文学中:募捐箱前的慈善家最卑鄙,酒会上的政客更肮脏,爱情里的男性更执着,家族中的女性更伟大
当人们有思想,有觉悟,有选择,有权利。那文学作品中的孔乙己、骆驼祥子这些社会中规矩的人,就极少具备现实的参考意义。
反而是阿里萨的偏执、奥雷里亚诺的宿命和斯特里克兰德的选择。那些更自我的,偏执的甚至于罪恶的文学角色,在开化的现代社会更具有人本意识形态塑造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