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众生是娑婆的缩影

2023-08-13 14:01 作者:天地虽大任我游  | 我要投稿


  《了凡四训》有一个故事,有一个落第的秀才,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不错,而没有被录取,大骂考官眼睛瞎了,不认识货。正好有个道士在旁边听到了,于是说他的文章一定不好。这个秀才很不服气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为什么说我文章不好?”道士说:“看你心浮气躁,怎么能写得出好文章?”是啊,哪有心浮气躁,胡思乱想的人会有成就的?毕竟还是个读书人,听到这句话,那个秀才服了,这才向老道请教。俗话说:“境有心造,相有心生。”看一个人修行的深浅,不要看别的,只看他的色相,心地清净还是浮躁,就都能看出来了。真正有修养的人,心都是清净的,与人相处也是温婉的,面色定是平和愉悦的,遇到挫折也会用平常心去对待。

      台湾著名散文大家林清玄的文字清丽脱俗,折射出人生哲思、佛理智慧,深受读者的喜爱。在他30岁时,已经拿遍台湾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书也很畅销了。但每天工作、开会、应酬的日子,让他感到并不快乐。32岁那年他干脆辞掉所有的工作,上山闭关清修。在山上3年的时间里,他心无旁骛,完全沉浸在佛法里面,并明白,这就是他一生所追寻的路。下山后,他将修行的领悟化作禅意文字,开启了全新的文学创作。35岁写成“身心安顿系列”,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并掀起学佛热潮。林清玄之所以取得后来的成就,是他三年闭关修炼的结果。更跟他长期保持一颗清净心有直接关系。什么是清净心?简单地说就是当你专心完全沉浸于自己想做的事,当耳不旁听,眼不旁视,心不着外,没有一点杂念时,就是清净心。北宋晁迥在其所撰的《昭德新编》一书中说:“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水面在特别平静的时候,那水面上的倒影就会很清晰,而人心在特别安宁平静的状态下,也自然拥有辨明是非,看破纷扰的智慧。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一定要有一颗清净心。心地清净了,智慧就来了,做事也更容易成功。

佛经里时常提到“娑婆世界”,一般人都知道娑婆世界是我们居住的世界,却很少人知道娑婆世界真正的意思。


  有时候我写文章用到“娑婆世界”,刊登出来时,常被误标植为“裟婆世界”或“婆娑世界”,我以为是印刷工人的错误,询问之下,才知道是编辑先生误以为“娑婆”写错了。


  我就问道:“为什么你认为婆娑世界才是对的呢?”


  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是舞动的世界,也是曼妙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所以才叫做婆娑世界呀!”


  原来,他是把“娑婆”误以为是“舞影婆娑”的地方了,也可见得一般人所认识的娑婆根本是错误的。所以当我们看到文章里写到“我们居住在娑婆世界,山那么高,水这样清澈,是多么的美丽!”的时候,也就习以为常了。


  其实,佛教里的“娑婆世界”并不是这个意思,娑婆原是梵音,在佛经里有许多种译法,译成“索诃”、“沙诃”、“沙诃楼陀”等。从前在译经的时候,曾经对这几个词句有过不少争议,最早被使用的是“娑婆”,但有许多大德以为不妥,又译成“沙诃”,最后才被译成“索诃”。


  像《法华玄赞》里说:“梵云索诃,此云堪忍,诸菩萨等行利乐时,多诸怨嫉众苦所恼,堪耐劳倦而忍受故,因以为名。娑婆者讹也。”


  像《西域记》里说:“索诃世界三千大千国土,为一佛化摄也。旧曰娑婆,又曰沙河,皆讹。”


  这些都是在声音上争议,没有什么意义,经过时间的洗涤和淘汰,现在最为人常用的正是“娑婆”。


  为什么我们这个世界被称为娑婆世界呢?


  “娑婆”在梵文的原意是“堪忍”,或者“有缺憾”的意思。“娑婆世界”则是“忍土”或“有缺憾的世界”。用白话来说,即说我们所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世界,但它勉强可以忍受。以至于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固然人人觉得不够完满,仍然忍受了它,甚至于在不得不离开这世界时,还迷恋这世界。


  所以,娑婆世界并非一般人所想象的美好曼妙的世界。


*山河大地是如来


  居住在娑婆世界的除了无量无尽的众生之外,还有无数乘愿再来的菩萨。


  因此,我们应由两方面来看娑婆,前面的《法华玄赞》是从菩萨的角度来看娑婆,我把它试译成白话:“诸菩萨在弘法利乐众生的时候,会遭到许多的怨恨嫉妒等各种苦恼,但他们不至于退转,还能忍耐疲劳厌倦,因此称名为娑婆。”


  另外,《法华文句》里的一段,是由众生的角度来看娑婆:“娑婆,此翻忍。其土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称为忍。悲华经云:‘云何名娑婆,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亦名杂会,九道共居故。’”


  这一段翻成白话是:“娑婆,这里翻译为忍。娑婆世界的众生安于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十种恶事,不肯出离,因为有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世界,所以称之为忍。在悲华经里说:‘为什么叫娑婆呢?是这里的众生忍受贪、嗔、痴三毒及诸种烦恼,所以名为忍土,亦名为杂会,是九种有情众生所处的地方。’”


  非常清楚的解释了众生安于恶事,忍于恶事,也就是安于世界的缺憾,这段经文明白表示了我们娑婆众生的特质,与菩萨是不同的。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菩萨分成十地,对于初地菩萨,有的说是“欢喜地”,有的说是“堪忍地”。欢喜地者也,是菩萨与众生一样受诸苦恼,但能以欢喜的智慧来转化之;堪忍地者也,是上持佛法,下荷众生,于生死之间俱能自在的意思。


  这里面有更深的含意,是菩萨在娑婆里能感知到万物无不是法,自无始劫来生老病死、春去秋来、花开花谢都是在说生灭的法,体会到世界与出世的两种智慧。《华严经》说,佛示现千百亿种声音,为众生演说妙法,意即对法的体悟不一定在道场里面,就在这有缺陷的世界,处处都是妙法妙智慧。


  民初的禅宗高僧虚云和尚,由于沸水烫手,茶杯落地一声破碎,他抬起头来看到墙外山河大地一片光明,顿悟了山河大地也像茶杯一样,因此大悟说出一首偈:“烫着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语难开,春到花香处处秀,山河大地是如来。”


  打碎的杯子,烫伤的手,对菩萨是堪忍,因为他在里面得悟甚深之法,心生欢喜。可是对一般人来说,一生何止打破千百个杯子?何止烫过千百次手?他只是痛苦的忍受,只记得下次要小心,所以菩萨的堪忍与众生的堪忍是大有不同的,菩萨悟到“山河大地是如来”,众生则山河是山河,如来是如来,杯子是打碎的杯子。


  山河大地都在说法,烦恼无明也在说法,此菩萨所以能忍受娑婆。


*众生是娑婆的缩影


  众生又完全不同了。


  众生也不是我们一般所认识的凡有生命都是众生之义,在佛教里,众生有三种含意:一、众人共生之义;二、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三、经众多之生死,故名众生。


  我们说“众生都有佛性”,佛性就是真如法性,真如法性有“不变”和“随缘”两种意思,其随缘故为众生,其不变是为法身,所以众生都带有菩萨的本质,只因悟迷而至升沉,佛经里说“一念迷,即是众生;一念觉,即是佛”就是这个道理。


  众生所以一再轮转于娑婆,除了业力因果所感,另一层重要的意义是众生不能醒觉于苦,不知道除了娑婆有更好的世界。可是,有一个常被忽略的事实,是每一个众生就是一个娑婆世界,这是“从人名土”真正的意义,众生的个体是地水火风四大的假合,地水火风正是娑婆组成的元素。


  所以,一个众生就是一个娑婆世界的缩影,一个娑婆世界则是一个众生的放大。众生是具体而微的娑婆呀!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一个完美的人,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憾,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有父母、夫妻、兄弟、姊妹、朋友等等有亲密关系的人,只是我们都在互相的调整、互相的忍受,并且以情爱来相互弥补,以至于我们虽体会到种种的苦,却忍受着不至于厌离。


  有时候,我们甚至忍受着自己。这样看来,我们本身不就是一块“忍土”吗?


  我们是在忍受什么苦呢?我们必然会遭逢什么苦呢?佛经里把众生的苦大别为八种,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烦恼炽盛、所求不得,这是任何人都不能解脱的苦。到最后,佛教甚至发展出“有生就有苦”,以及“快乐是苦”的观念。


  “有生就有苦”人人都能体会,可是,快乐为什么也是苦的呢?因为,无常是娑婆世界最重要的特质,在娑婆没有任何事物是永恒存在的实体和实相,它是时刻都在变幻与生灭的,快乐也是变幻生灭的一部分,所有的快乐都会败坏消失,当快乐败坏消失之时,不是比没有快乐还痛苦吗?


  到这里,我们已可知道“娑婆世界”的一些特质了,像无常的特质、苦恼的特质、堪忍的特质、有缺憾的特质等等。


  我时常遇到一些人,他们说自己是在享受人生,说他们活在这个世界很快乐,问我说:“你常说这个世界是有缺憾的, 到底缺憾是在哪里呢?”我就回答说:“你觉得自己的缺憾在哪里,这个世界的缺憾就在哪里了!”


*光明人就有光明的娑婆


  在佛教无限的宇宙观里,并非只有我们一个娑婆世界。从科学观点来说宇宙有无数的星云系统,每一星云系统有许多太阳系,每一太阳系可能有一娑婆世界,居住着欲界的许多生灵。


  进一步的说法是,娑婆为众生所感而形成的世界,缺憾的众生必居住于缺憾的土地。


  对于我们这是非常遗憾的,既然已降生于娑婆世界,又不甘于堕落,应该如何呢?《维摩经》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大集经》说:“我净故施净,施净故愿净,愿净菩提净,道净一切净。”可见得只要其心清净,娑婆虽有憾焉,也自然清净了。


  古来的许多大德对于“心净国土净,心净一切净”常生疑问,即使是佛陀的弟子也不例外,在《维摩经》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宝积菩萨向佛陀请教成就无上菩提的心法。


  当佛陀讲到“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时,舍利弗心中兴起这样的疑问:“如果菩萨心清净了,看世界就清净。那么佛陀当年做菩萨的时候,难道他的心不清净吗?我想,不是菩萨心不清净,而是这个娑婆世界不够清净吧!”


  佛陀知道他内心的想法,就先问舍利弗:“是日月不明亮呢?还是盲人看不见呢?”


  舍利弗回答说:“当然是盲人看不见,怎么可以说是日月不明亮呢?”


  于是佛陀说:“一般人因为烦恼根深柢固,看世界总不觉得它是庄严清净的。其实世界本清净,只是你看不见罢了。”


  此时,螺髻梵王也对舍利弗说:“你说娑婆世界不清净,实在大错特错。在我眼中的这片世界,就像自在天宫那么庄严美好。”


  舍利弗心中的疑问仍不能解,他说:“我看这世界,有高原、有山谷、有荆棘、有沙砾、土石山丘,到处充满了污秽,难道是我的眼睛看错了吗?”


  螺髻梵王说:“修道的人,因为修为不同,看世界才有差别相。舍利弗啊!如果菩萨都能以平等性智观一切众生,依循佛的智慧方便努力修行,则必能见到娑婆世界也是美好异常的。”


  佛陀为了加强舍利弗的信念,并印证这是事实,便以足指按地,剎那之间,三千大千世界化作极乐国土,天雨曼陀罗花,七宝池中莲花微妙香洁,微风吹动树林发出美妙的声音,有如百千种音乐同时俱作,在场的每位菩萨,都看到自己坐在莲花座上。


  这时,佛陀说:“娑婆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美好,就好像在天上,大家同一餐具吃饭,随每人自身福德不同,饭色就有所不同。如果人的心清净了,就可以见到这世界美妙庄严的一面了。”


  佛陀说完话后,把足指收回,娑婆世界又回复了本来面目。


  这真是动人的故事,它启示我们:如果我们眼中所见到的世界不够美好,不要先怨怪这个世界吧!应该先看看自己够不够美好。


  娑婆世界在哪里?就在这里!

  极乐世界在哪里?也在这里!


  人心无形,实不可见;世界无形,亦不可见;光明人就有光明的娑婆,黑暗者自有黑暗的娑婆吧!


众生是娑婆的缩影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