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去哪家,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好么

2023-09-04 08:43 作者:齐鹤胃肠科医院  | 我要投稿

胃息肉是指胃肠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较小时常无明显症状。根据息肉所处消化道部位的不同,分别称为食道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结肠和直肠)息肉等。胃肠息肉的病因很多,目前研究认为跟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变化、反复胃炎,肠炎,遗传或者基因等原因可发生胃肠息肉。

临床可表现为便血、粘液便、腹痛或腹泻,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胃息肉可单发或多发,如胃的部分黏膜或全部黏膜表面散布着大量大小不等的息肉称为胃息肉病。胃息肉可分为真性和假性两种,真性息肉又称息肉样腺瘤,其病变性质属于肿瘤性增生,可发生癌变。假性息肉则为炎性黏膜增生而形成的息肉。如息肉表面有糜烂、溃疡,可以发生间歇性与持续性出血。胃肠镜检查对于明确诊断,确定有无癌变均极有帮助。

常见的肠道息肉分类如下: 

炎症性息肉:

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粘膜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病的病变肠道中。常为多发性,多数较小,直径常在1厘米以下,病程较长者,体积可增大。外形多较窄、长、蒂阔而远端不规则。有时呈桥状,两端附着与粘膜,中段游离。

增生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一般均较小,直径很少超过1厘米,其外形为黏膜表面的一个小滴状凸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增生性息肉不发生恶变。

淋巴性息肉:

淋巴性息肉亦称良性淋巴瘤,多见于20-40岁成人,亦可发生于儿童,男性略多,多发于直肠,尤其是下段直肠,多数为单发,亦可多发,大小不等。表面光滑或分叶状或有表浅溃疡形成。 

腺瘤:

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即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

(1)管状腺瘤:是圆形或椭圆形的息肉,表面光滑或有分叶,大小不一,但大部分直径在1厘米以下。组织学表现为多数管状腺腺体。可有不同程度的间叶样变,有时亦有少量乳头增生。其癌变率在1%~5%左右。

(2)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少见,绝大多数为单发。一般体积都较大,直径大多在1厘米以上,大部分为广基,约10~20%可以有蒂。表面呈暗红色,粗糙或呈绒毛状突起或小结节状,质软易碎,触之能活动,如触及硬结或固定,则表示有癌变可能。分布以直肠最多,其次为乙状结肠。其癌变率较管状腺瘤大10倍以上。

(3)混合型腺瘤:是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结构的腺瘤。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家族性结肠息肉:

家族性结肠息肉便血归属于腺瘤性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偶见于无家族史者,全结肠与直肠均可有多发性腺瘤,多数腺瘤有蒂,乳头状较少见,息肉数从100左右到数千个不等,自黄豆大小至直径数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时成串,其组织结构与一般腺瘤无异。癌变概率高。

齐鹤胃肠病医院温馨提示您:

随着胃肠镜检查的普及,对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发现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胃肠息肉被发现,对胃肠息肉的研究也在逐渐的深入,对于一般的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我们可以定期内镜检查;对于腺瘤性病变,因虑其癌变可能,治疗上又无特效药物,应积极地予以消化内镜下切除治疗,切除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内镜复查。


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去哪家,齐齐哈尔胃肠医院好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