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我做主,高考规训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评电影《青春派》
随着2013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电影上映并备受好评,国产青春片接连出现并围绕着校园生活,以青少年的成长为主题展开叙事。其中“高考”与“青春”被合并成一个不可分离的话题在这青春电影中频繁出现,纵观《同桌的你》、《匆匆那年》、《谁的青春不迷茫》、《全城高考》等影片,不难发现其中怀揣着梦想与热情,同时又夹杂着矛盾的许多青少年群像,他们在中国应试教育模式中常常被规范化的生活与成长。但不乏青少年被压抑的成长环境、被束缚的情感、以及成长时期的逆反心理造就了青年亚文化的产生,青年亚文化是相较于主流文化来说,对时代青少年影响较深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对于处在高考压力的高中学子来说更是他们渴望获得自我表达的文化追求。
往往提及高考,那是几乎对于每个人来说最难忘的经历,做不完的习题、背不完的课本、模考、排名等这些成为高中生们日复一日的“规范化任务”,家长、学校这些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因素时刻操控着青少年的一切,当然,这是绝大部分高三学子的日常特征。电影《青春派》同样在青春与高考的叙事中展开故事,影片也同样有“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唯有拼分数才能赢得自己的人生”,“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等这些“常规”的硬式要求,不同的是,早恋、表白、上网、手机等这些不符合高中生形象的元素却在影片中出现,高中生的整个高考生活也在家庭和学校的强制规训下上演,但同时青少年们又在青年亚文化的熏染下试图“打破”高考的条例,极其主动的表达着“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精神。影片伊始,便是高中生居然在高考前五天拍摄毕业照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暗恋了三年的女生黄晶晶告白,这无疑是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在长期以来的高考压力下,即将迈入人生新阶段的居然第一次拥有了独立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对暗恋的人勇敢表白,主动获得属于自己的初恋,这显然在高中生的定位中是不合时宜的,也是国产电影不可倡导的,可以说,尽管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巨大,但亚文化始终是次于主流的边缘文化,且是无法取代主流文化地位的。因此影片很快将这段短暂的恋爱终结,在居然母亲的反对下,黄晶晶傲然离去,而在失恋打击下的居然也毫无疑问成为了全班唯一的落榜生。影片的最后,复读一年的居然原本为了追回爱情执意要考到黄晶晶的大学,但最终选择考取了北京的大学“留在父母身边”,这是影片将居然和黄晶晶两人的情感彻底扼杀在了摇篮,将早恋现象彻底扼杀在青少年当中的表现,同时,居然最后的妥协也证实了青年亚文化的边缘地位。
青少年的朦胧爱情在成人世界当中显然是是不被认可的,是被压制的,这是青少年与拥有主导地位的成人之间的“抗争”,也可以反映为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相互对抗。在《青春派》当中,撒老师很显然是主流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高考制度下规矩制度的主要实施者。面对班上的叛逆的学生,她想尽办法进行教育,时刻鞭策着青少年们的学习生活,哪怕在这群天真无邪的少年面前表达自我时被逗乐,也是只转过身背对着大家偷偷一笑,这也是高考制度下撒老师守卫自己权威地位的方式。在居然复读的一年当中,除了始终放不下的初恋黄晶晶,还收获了班上的“害群之马”贾迪、李飞、齐明智、努力学习试图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周强,以及默默付出的孙晓凡等几份友谊,紧张又短暂的一年时光中,在他这群青年们身上频频出现着许多青春的躁动,释放着青少年各自丰富但又复杂的情感。教学楼下摆出“小凡我爱你”字样的心形蜡烛;写着“小兹生日快乐”字样的一千多个楼梯;成人礼之后的“网吧放纵”等,尽管表白的鲜花误打误撞的落到了教导主任手中,在跑来看热闹的学生大笑中,也无形消解了教导主任的威严,此外还有视巡老师严厉地询问黄晶晶为什么没有穿校服时,黄晶晶只是淡然的回答道自己已经毕业。影片将青少年和成人为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相互对立时,适时消解主流文化的主导性,而对于青少年来说,成长过程中的逆反心理让他们极力想要冲破限制去表现自我,影片也让青年少年身上的情感与反叛精神真实地流露出来,从而达到内心对自我表现的需求。
除此之外,家庭的琐碎也夹杂在青年各自的生活当中,规训他们的同时更考验着每一个青少年的处事能力。影片中的居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母亲辞掉工作租房陪读,这与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父母们全身心投入和参与到孩子高考的关键时期,并要求孩子在自己计划的条例中稳步前行,但影片并未出现按部就班的高考生居然,而是从一开始塑造的居然便是勇于对抗权威制度的形象。在师生面前用泰戈尔的话表白“女神”、高考考场上交白卷、爬阳台去见心爱的“女神”、复读期间帮助同学出主意等,居然用自己的思维和能力与条条框框的生活作出对抗并证明着自己,观众在他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不能或不敢的勇气。而像贾迪、李飞这一类相对富足的家庭来说,生活上的阔绰让他们减少甚至是摆脱了高考的规训,借助于金钱的力量他们能在紧张的高考生涯尽情的玩乐,释放青少年阶段冲动的自我,但这种依附于优越家庭的青年也让他们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却懦弱了许多。反观周强这一形象,是真实的贫寒家庭的代表。“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是促使周强刻苦学习的动力,这也是大多数贫寒学子渴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人生的真实反映。但在影片当中尽管周强是个挑灯夜读好学生形象,但也在成人礼结束后和室友们去了网吧打游戏,并与敲诈的几个混混打架,可见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难以规避掉的叛逆心理,不过,反映到周强身上,更多的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来释放内心的压抑。
高考的短暂时期,正是由于青少年身上难以掩藏的青年亚文化特征与高考的强制性、压抑环境相摩擦和对抗,才促成了一段的难忘青春。电影《青春派》当中青少年们由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而产生的躁动,在中国高考制度的压制下显得格外明显,他们不在拘束于高考的规训之下,而是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毫不畏惧地表达自我,并以独立且自信的精神主导着属于他们各自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