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战役:清军提督赵国祚所部1400人险些全军覆没
郑芝龙的降清造成了福建残明势力的全面瓦解,受到郑芝龙的影响,不战而降的明军的还有“大小官二百九十一员马步兵十一万三千人”。清军在1646年的8月18日越过仙霞岭,从浙江进入福建,到8月28日,隆武皇帝就在汀州被清军追上,遭到杀害,9月19日,福州失守,一直到1646年的11月份,福建全省沦陷于清方之手。

但是在南明时期,如果说某一省份彻底被清方攻克,那只能说明清方在这一省份攻克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城市,并不代表 这一省份中的南明军队和民间的抗清势力被彻底摧毁。

虽然说在1646年底,福建全省基本落入清方之手,但抗清势力依然频繁活动,郑芝龙本人虽然降清,但除了郑成功之外,郑氏家族依然有不少人拒绝投降清朝,比如郑鸿逵。

郑芝龙有兄弟五人,郑鸿逵原名郑芝凤是郑芝龙的四弟。郑芝龙在崇祯年间投顺明朝后,不少郑氏族人也跟着他一同进入了明朝的官场。郑鸿逵于崇祯三年考取武举人,最早是天津巡抚郑宗周的部将,参加过对登莱孔有德叛军的作战,崇祯十三年考取武进士,为副总兵,移荫锦衣卫千户,到弘光年间,朱由崧为了拉拢郑氏,封郑芝龙为南安伯,主管福建全省军务,郑鸿逵为镇江总兵,统领长江水师,弘光元年,清军南下,1645年4月25日,高杰旧部溃败,跑到长江边准备渡江逃跑,郑鸿逵“掩而杀之,不下万人”剩下的残兵败将被迫投降清朝,郑鸿逵以此报捷,弘光朝廷“玺书褒封靖虏伯,世袭,赐蟒衣金币。京口民皆顶祝,且为建寺峙碑。”

弘光元年五月初七,刚刚投降清廷的史可法旧部张天禄为清军先锋,攻打郑鸿逵,郑鸿逵在作战之中被打伤了一只眼睛,张天禄在五月初八的凌晨“清师编筏向京口,别由上流暗度”连续击破明军水师三营,郑鸿逵收拾残兵败将逃出长江,后到福建,和大哥郑芝龙汇合,此后,这兄弟俩便成了隆武朝廷之中实权的人物,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甚至当着皇帝朱聿键的面“挥扇去暑”,当着皇帝的面扇扇子,可谓是无礼之极。

等到隆武帝遇难,郑芝龙降清,郑鸿逵不愿意跟着大哥一块剃头,于是逃往金门,到1647年八月,郑鸿逵发兵攻打泉州,此时,驻守泉州的清福建提督赵国祚,手下兵力仅有3400人,但同时分兵还要防守泉州周围的县城以及要塞,最后,泉州城里的清军守军只有“浙直兵七百名,本地土兵五百名”共计1200人以及“乌真超哈”也就是所谓的八旗汉军共计71人,原吴三桂旧部140人,总人数共计1411人。定国公郑鸿逵会同刚刚从海澄战败的郑成功所部,叔侄俩一同围攻泉州“一时山海并发,四面蜂起,各乡村叛民为之羽翼,建立寨堡,城中奸徒为之腹心,意图内应”清军拼死作战,“逆命之寇”却“愈杀愈多”。

九月初三,定国公郑鸿逵大兵抵达泉州府城之外,赵国祚见形势危急,亲自率领数百名骑兵,开门冲击明军大营,郑成功部将张进、杨才迎战,定国公郑鸿逵派遣林顺等人夹击清军,赵国祚大败,撤回城内,此时,其所部1400余人想必已经伤亡惨重,如果找不到解围之策,那赵国作势必全军覆没。城内人心思变,“泉绅郭必昌之子显欲内应,(赵)国祚杀之,灭其家;并系故相黄景昉等”。赵国祚,汉军镶红旗人,父亲是赵一鹤,赵一鹤是抚顺中军,在万历末年就和李永芳一起投降努尔哈赤。1646年,清军翻越仙霞岭消灭隆武政权,赵国祚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随后便留任福建当地。此时,泉州城内人心思变,“酷虐”的赵国祚用极其残酷的手段击溃了城内的反清势力。而城外的明军依旧在猛攻城墙。

在围攻泉州城的同时,郑鸿逵还派遣士兵袭击溜石炮城,清参将解应龙全军覆灭“时在籍御史沈佺期、光禄卿林桥升、主事郭符甲、推官诸葛斌皆举兵应”。9月21日,清廷漳州副将王进在赵国祚的命令下,从漳州来援,清军内外夹攻“连日攻破数十寨,奋斩逆贼不计其数,贼势大败”,郑成功郑鸿逵叔侄二人大败,郑鸿逵乘舟而走,郑成功退往安平。举兵响应之人多数遭到杀害。明军占据兵力优势,同时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但仍未收复泉州。

福建各地的抗清斗争仍然此起彼伏“德化县城居深山,久困绝粮,于十一月初九日文武官兵就食永春,而永春县于十二月初三日民变失陷,其二县文武官兵陷亡无踪。贼寇愈觉得志,忽于五年六月十二日,复肆鸱张,沿山扎寨,遍海扬帆,掣断府兵,密围南安县,昼夜攻打。”

很明显,郑成功仍然没有到独当一面的地步,此战的主力是他的四叔郑鸿逵所统领的旧部明军。此战失败之后,退往安平的郑成功,继续加强自身的实力,利用自身原先的地位招揽文武人才,同时招揽父亲郑芝龙的旧部,为日后在抗清战场上大显身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这篇文章的转发和点个赞长按5秒给个三连,顺便关注天天,关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寿百,年入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