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号”展雄风!31年前的今天,中国航天迈入世界商业航天市场!
1990年4月7日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香港亚洲卫星公司运营的“亚洲一号”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那天起中国正式迈入世界商业航天市场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
航天技术最强的国家之一为什么会跑到中国西南的一个深山沟来发射他们自己的卫星呢?
01
契机
时间回到1984年
这一年的4月8日
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这也标志着
我国正式具备高轨卫星发射能力

那时
我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
我国航天事业也走到了转型期
如何借改革开放的东风更好发展?
随着这次的成功发射
长征家族增加了长征三号
这型低温燃料火箭
这也让中国航天人
把目光开始投向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1985年10月
我国正式宣布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市场
承揽国内外用户发射卫星业务

1986年1月28日
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凌空爆炸
随后,美欧多型火箭接连发射失利
西方多种航天运载工具被迫停飞
而连续成功的长征三号火箭
由此进入了更多西方客户的视线

经过各方努力
我们签下了一系列发射合同或协议
这其中
有的合同受到西方竞争对手的阻挠被迫中止
有的需要新研火箭,履约时间稍长
使用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合同
最先被执行

02
迎星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史馆里
悬挂着这样一幅照片
这张照片既没有宏大的画面也没有精致的构图甚至,
没有一张可以看得全的脸那么,
这个瞬间有何“特殊”会被挂到史馆的墙上?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合同签署后
发射任务由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承担
为了迎接首颗外星“亚洲一号”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严阵以待
修建了亚洲当时
最先进的卫星测试厂房

但是, 按照美方的要求卫星测试厂房除温度和湿度可以调节外还必须对空气作净化处理洁净度不得低于“l0万级”也就是说,1立方英尺的空气中在一个大气压下大于0.5微米的尘粒不能超过10万粒达不到这个要求,卫星就不能进场这个条件不满足,合同就无法执行

当年我们自己的卫星
还没有这种非常严格的清洁度要求
这可是我国承担的首颗外星发射任务
怎么办?再大的困难也要办!
为了尽快调试出规定的指标
没有先进的设备,科技工作者就土法上
穿上净化服擦拭,双腿蹲麻了就跪在地上擦
膝盖肿了,就趴在地上擦
经过半个月的几十次擦洗
他们用酒精和绸布“擦”出了“1万级”的标准
比合同里的指标高出了一个数量级!
最终,“亚星”被顺利地迎进了门

03
发射
当卫星运送到西昌发射场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部门就根据几十年的历史资料以及新获取的信息将发射日预选在4月5日至4月9日这个区间并向美方建议4月5日发射

对于中国气象专家的预测美方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当时的中长期天气预报准确率只有60%
而且他们已经向参观发射的人发出了邀请时间定在4月7日他们决定按照邀请函的日期4月7日发射

时间一天天过去离发射时间也越来越近到了4月5日这一天西昌发射场上空果然晴空万里而4月7日从早上开始发射场上空就阴云密布当发射程序进入最后80分钟时闪电、惊雷不期而至是推迟发射还是继续进行?
发射场气象专家在会商后给出结果
雷雨会在20点55分暂停
之后会有40分钟时间满足发射条件

火箭终于要迎来发射时刻
当现场指挥员抓起话筒
运足底气正要下达点火口令
又一个意外出现
火箭上方的某个部位上
正往外冒着缕缕白烟
在短暂的20秒里
胡世祥飞快地进行了判断
果断地下达了命令:走,点火!
1990年4月7日21时29分
伴随着一阵巨大轰鸣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托举“亚洲一号”点火升空
21时50分
星箭分离,卫星精确入轨
这次发射入轨精度还创造了当时休斯公司所研卫星入轨精度最高纪录

04
走向世界这些年
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亚洲一号”成功发射后的几年间
我们既成功承揽了
澳星、瑞典星、亚太星等发射任务也遭遇了连续的失利加上美国对中国卫星及设备的制裁对外合作进入了一段低谷

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面对困境中国航天人发愤图强不断强化质量意识,持续提升产品可靠性用一次次的成功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重新走向国际商业航天市场
走向世界的方式也由最初的商业发射
拓展至提供服务、整星出口、开展合作等多种模式

这些年中国航天为用户提供了一揽子服务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用航天高科技为他国人民谋福利的脚步不断向前

这些年
在世界航天版图上
中国航天承担了越来越重要的责任
以过硬的科技实力
赢得世界的欢迎与瞩目
也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合作伙伴

通过标准
与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接轨
也是加速国际化进程的重要方式
这些年我们还推进了
多个国际航天组织的多个标准制定

以开放对开放,胜!
探索浩瀚宇宙
是人类的共同梦想
在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中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中国航天
一定能为增进人类福祉
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我们的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