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容忍的闲暇与急迫感
一个人要是真正休息和放空,就一定要有能容忍的闲暇空间,这种容忍是内心允许的,每个人能容忍的闲暇空间不一样,能容忍闲暇空间的大小和他个人生活情况以及内心的安逸度有关。
举个例子,即便你是一个工作狂,但你内心安逸,于是你想停下来的时候就能停下来,这就是因为你有你所能容忍的闲暇空间,你允许你休息,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愿意给自己余地调整好自己的资本。
先具体说说能容忍闲暇空间的本质,其本质就是躯壳和精神的双层休息的自我容忍空间时间范围,其大,人能有松弛有度的生活模样,其小,人无法容忍自己的歇停,并会为此焦虑不安。
能容忍闲暇空间分真性和假性,真性能赋予真正休息的空间,而假性,则是非休息行为与休息这个词从思维层面上划等号,就例如可以将工作和安逸划等号的人觉得工作会给自己带来舒服,那工作似乎就成为个人休息的方式之一,但事实上工作本身就是支出行为,力量支出、脑力支出……这些消耗是藏不住的,所以这个时候的休息是假性的,必须要匹配适合的活力模式,并且还需要控制量。内里有假性休息占据能容忍闲暇空间的话,控制不好很容易失衡,因为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假性休息的好处,既然能推进工作,又能算作休息,但事实上这在最开始总会容易崩盘,因为个人恢复赶不上支出,等沉淀获得合适的活力模式后,活力均增长大于活力消耗,假性休息被自我认可,那么能容忍闲暇空间或许就会变成假性,不过假性是高支出高自洽高活力涌动的“休息态”,或许等人随年纪大了,身体机能弱了,就很容易变成高血压,因为活力模式未能及时改变。
说完能容忍闲暇空间的被允许态,来说说能容忍闲暇空间的不被允许态。
根据个人猜测,能容忍的闲暇空间的失去,是因为急迫感。急于真性或假性、正确或错误的需求,不论需求本质如何,从思维层面个人产生急迫感时就是认可了这个需求的。
需求关乎目标、行为、状态等各个方面,分化道众多,先搁置,我们先说说急迫感。
急迫感也有分隐性和显性的,这种划分是源于急迫驱动型表现是否显化于外,主作用于行为还是思维,所谓“主作用于”并不是说行为或思维单方面呈现,而是急迫本身是先驱动思维还是先驱动行为,换个详细些的说法,就是,隐性急迫感是以思维为起点,堆叠成急,或会推动个人行为显急或不会,这个因人而异,非必然触发,显性急迫感行为和思维位置反之。所以有的表现行为急迫不代表他的急迫感为显性,个人急迫感为显性还是隐性这个要根据源头判定。
提个单独想说的点。像大部分思维型抑郁症患者,基本上就是隐性的急迫感导致能容忍的闲暇空间失去,以至于所有时间都无法进行状态放空,哪怕明面上有空余最后也大多只能用于胡思乱想,因为他们所面临的一切整合汇总后的环境呈现逼着他们不舒服,于是出于自救需求这会推动他们去急迫去担忧,如此反复积叠摧毁良性活力模式,以至于活力模式不得不瓦解重塑,成为偏急态的抑郁自救型活力模式。
(像我的话,大概是出自安全感的彻底破碎,以及后续并未成功重新建立而导致的)
如果是显性的急迫感,大概是出自强迫症之类的情况,这个就不细说了,反正也没人看。
总之,初步猜测,显性是源自于强求,先作用于行为,隐性是源自于缺失,先作用于缺失。
本来还想说说需求的,但确实太累了些,就先作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