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孔子家语 序言及翻译

2023-08-25 17:10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1970年代以来,由于出土文献的出现,给《孔子家语》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

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出土了汉墓竹简中有《儒家者言》,内容与《家语》相近。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出土了汉墓木牍,内容同《家语》有关,。

近代學者认为,《孔子家语》可能成于孔安国、孔僖、孔季彦、孔猛等人之手。


孔子家语  前言及序

清時前言

〔魏〕王肃注。肃,字子雍,东海人。官至中领军、散骑常侍,事迹具《三国志》本传。是书肃自序云:「郑氏学行五十载矣……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以来,与子所论,有若重规叠矩」云云,是此本自肃始传也。考《汉书·艺文志》有《孔子家语》二十七卷,颜师古注云:「非今所有《家语》。」《礼·乐记》称舜弹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郑注:「其词未闻。」孔颖达疏载肃作《圣证论》,引《家语》阜财解愠之诗以难康成,又载马昭之说,谓《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故王柏《家语考》曰:「四十四篇之《家语》,乃王肃自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织成之。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独史绳祖《学斋占毕》曰:「《大戴》一书,虽列之十四经,然其书大抵杂取《家语》之书,分析而为篇目。其《公冠篇》载成王冠,祝辞内有『先帝』及『陛下』字,周初岂曾有此?《家语》止称『王』字,当以《家语》为正」云云。今考「陛下离显先帝之光曜」已下,篇内已明云孝昭冠辞,绳祖误连为祝雍之言,殊未之考。盖王肃袭取《公冠篇》为冠颂,已误合孝昭冠辞于成王冠辞,故删去「先帝」、「陛下」字,窜改「王」字,《家语》袭《大戴》,非《大戴》袭《家语》,就此一条,亦其明证,其割裂他书,亦往往类此。反覆考证,其出于肃手无疑,特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其书至明代,传本颇稀,故何孟春所注《家语》,自云未见王肃本。王鏊《震泽长语》亦称:「《家语》今本,为近世妄庸所删削,惟有王肃注者,今本所无多具焉。」则亦仅见之也。周亮工《书影》曰:「闽徐兴公家,有王肃注《家语》,中缺二十余页;毛子晋家亦有宋刻王肃注者,与兴公藏本稍异,憾不能合毛、徐二本对校刋行。」今徐本不知存佚,此本则毛晋所校刋,较之坊刻,犹为近古者矣。


普通话近意表述:


在魏国时期,有一位叫王肃的人,他是东海地方的人。他曾担任过中领军和散骑常侍等职务,这些事迹都可以在《三国志》的记录中找到。这本书的作者王肃在开头提到,郑氏家族已经学习和实践了五十年的道德行为。但是因为在理解义理和道德方面有些困难,所以他进行了一些修改和重组。


孔子的第二十二代孙孔猛,他家里保存了一些古老的书籍。他曾经学习过这些书,然后回到家乡。他从这些古书中找到了一些有趣的话题,与其他学生讨论。作者认为这些话题就像是重要的准则和准则一样重要。


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一本叫做《孔子家语》的书,有27卷。但是颜师古认为这不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家语》。在《礼·乐记》中,提到舜弹奏五弦琴演奏《南风》这首曲子,但郑玄的注释中说这首歌的歌词是不被记录的。孔颖达在他的注释中引用了王肃写的《圣证论》一文,其中引用了《家语》中有关解释财富和消气的诗句,用来质疑康成的观点。他还提到了马昭的说法,称王肃在《家语》中添加了一些内容,这些内容不在郑玄的记录中。


所以,根据王柏的《家语考》观点,这本《家语》的四十四篇是王肃参考了《左传》、《国语》、《荀子》、《孟子》以及两戴的《礼记》等书,进行了一些重新组合和编辑。孔衍的序言也是王肃自己添加的。另一位史绳祖在《学斋占毕》中则提到,《大戴》这本书虽然被列为十四经之一,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从《家语》中摘录,然后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其中《公冠篇》记录了成王的冠礼词,内容中提到了「先帝」和「陛下」等词语,这在周初并不存在。而《家语》中只提到了「王」这个字,所以我们应该以《家语》的版本为准。


根据这些证据,我们可以说,《家语》这本书在某些地方被王肃进行了修改和编辑,并且他也引用了其他一些书的内容。尽管有一些不确定的地方,但是由于这本书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其中记载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所以即使在唐代以后,人们也意识到了其中的一些虚伪之处,但并未将其完全淘汰。


到了明代,这本书的版本变得比较稀少。所以何孟春在他对《家语》的注释中表示,他并未见过王肃的原始版本。而王鏊在《震泽长语》中也提到,现在流传的《家语》版本,可能是近代的一些人进行了删减和修改,只有王肃的注释本比较完整。周亮工的《书影》中指出,在闽地和徐地的一些家庭中,有王肃的《家语》版本,但其中缺少了二十多页的内容。毛子晋家中也有一本由宋朝刻印的王肃注释版本,与其他版本稍有不同,但因为没有毛、徐两本可以对照,所以无法确定差异。


总之,现在徐本是否存在尚不清楚,但毛晋刻本是由毛子晋进行过校刻的,相对于坊刻本来说,这本版本更接近古代的原始版本。


東漢 王肅 序


郑氏学行五十载矣,自肃成童,始志于学,而学郑氏学矣。然寻文责实,考其上下,义理不安,违错者多,是以夺而易之。然世未明其欵情,而谓其苟駮前师,以见异于人,乃慨然而叹曰,岂好难哉?予不得已也。圣人之门,方壅不通;孔氏之路,枳棘充焉。岂得不开而辟之哉?若无由之者,亦非予之罪也。是以撰经礼申明其义,及朝论制度,皆据所见而言。孔子二十二世孙有孔猛者,家有其先人之书,昔相从学,顷还家,方取已来,与予所论,有若重规叠矩。


昔仲尼曰:「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䘮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䘮斯文,匡人其如予何。」言天䘮斯文,故令已传斯文于天下,今或者天未欲乱斯文,故令从予学,而予从猛得斯论,以明相与孔氏之无违也。斯皆圣人实事之论,而恐其将绝,故特为解,以贻好事之君子。语云:「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谈者不知为谁,多妄为之说。 


《孔子家语》:「弟子有琴张,一名牢,字子开,亦字张,卫人也。宗鲁死,将往吊,孔子止焉。」《春秋外传》曰:「昔尧临民以五。」说者曰:「尧五载一巡狩。」五载一巡狩,不得称临民以五。经曰「五载一巡狩」,此乃说舜之文,非说尧。孔子说论五帝,各道其异事,于舜云「巡狩天下,五载一始」,则尧之巡狩年数未明。周十二岁一巡,宁可言周临民以十二乎?孔子曰:「尧以土德王天下,而色尚黄。」黄,土德;五,土之数。故曰「临民以五」此其义也。


普通话近意表述:


郑氏家族已经传承学问和行为规范已经五十年了。王肃小就对学问有兴趣,并且学习了郑氏家族的学说。但在逐渐研究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意义不太合理,有一些矛盾之处,因此进行了一些修改和调整。然而,当时的人们并没有完全理解這些用意,反而认为只是在批评前任的老师,看起来似乎跟别人的想法不同,不得不感叹,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圣人的思想门派似乎变得难以理解;孔子的学说也变得充满了各种疑难杂症。难道不能去详细解释这些吗?如果没有人能够理解,也不是我的错。因此,王肃写了一些阐明义理的文章,也写了一些有关政治制度的评论,都是基于我王肃所见所思所闻。孔子的第二十二代孙孔猛,家中保存着一些他们先祖的书。也曾经跟着王肃学习过,后来回到家乡。他把自己已经学过的东西和王肃讨论,就像是拿着重重的直尺和矩规一样准确。


从前孔子的弟子曾经这样说过:“文王去世后,文化不再存在吗?天定要传承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去世后就无法再传承这种文化了!如果天还没有确立这种文化,我们怎么能够维护它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天命已经确立了这种文化,那么这种文化就会在世界上流传。现在或许是天命要让我学习这种文化,让我能够从中学到东西。我从孔猛那里学到了一些见解,这样可以证明我和孔子的学说是一致的。这些见解都是有关圣人的实际事例的,我担心这些见解会逐渐被遗忘,所以我特地把它们写下来,希望能够让那些追求善行的人们受益。


我们有句话说:“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但谈论者并不知道这句话是指谁,常常胡乱解释。 《孔子家语》中写道:“孔子的弟子中有人叫琴张,另一个名字叫牢,字子开,也用字张,他是卫国的人。当宗鲁去世时,他要去吊唁,孔子阻止了他。”

《春秋外传》中也说:“从前尧每五年巡视百姓。”但解释者却说:“尧每五年就出巡。”五年一次的巡视,并不能说尧是每五年一次巡视。经典中写着“每五年一次巡狩”,这是在谈论舜的事情,并不是在谈论尧。

孔子在谈论五帝的时候,描写了他们各自不同的事迹,他在谈到舜的时候说:“他每五年一次巡视全国,五年一次开始。”但这样一来,尧的巡视年数就不清楚了。周朝每十二年一次巡视,难道我们可以说周朝每十二年一次临民吗?孔子说:“尧以土德统治全国,所以颜色偏向黄色。”这里的黄色指的是土的德行,而五则代表土的性质。所以说“每五年一次临民”,就是在说明这个道理。

孔子家语 序言及翻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