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灵探索课程「里程工作坊」,一场精心伪装的「谋杀」。

2021-08-20 11:21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打着“提升自我”、“自我觉醒”、“突破极限”的旗号,课程费用累加起来可能高达数十万,而培训内容却是通过对个人的刺激、否定、打压甚至羞辱等形式完成。


这种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心灵课程」很难让人相信,会有成年人愿意“听话”地被人摆布,但事实上,不乏身家上亿的企业家、投资人参与其中,甚至被迫洗脑、创伤、丧命。


这些所谓的课程,不仅在切断了参与者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交,强调情感,排斥批判性的理性思维,同时利用这一时间来疯狂颠覆他们的认知。


                       



优秀的人总是希望更优秀。

就好像我们会从新闻里看到的凌晨四五点就起床的硅谷大佬们,空中飞来飞去参加各类论坛、峰会的投资精英们,亦或是身兼数职的职场虎妈奶爸们。
头衔越高,责任越重,所以他们会愿意“终身学习”,愿意“自律”,愿意“自我提升”。而“自我提升”恰巧就是legacy课程及其“生命源泉Lifespring”系产品从1970年代从美国问世以来一贯的卖点。
* 根据维基百科,lifespring早在其问世之初就因其在培训中采用欺骗和间接的说服和控制技术,使用强制方法阻止成员离开,而就受到了来自司法界和学术界认为其为邪教组织的指控。而后,该组织也被曝出因学员培训后精神崩溃自残自杀而被起诉。* 1980年代末,该组织改名为legacy center,后又因类似指控改名为gratitude center,并在全球各地肆意泛滥。但是课程换汤不换药。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理论: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处于金字塔最顶端。


他解释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通过自身潜能的激发,来实现个人成长和达到人生的高峰。



Refer to the realization of a person's potential, self-fulfillment, seeking personal growth and peak experiences. 


他也将此阶层的需求描述为,一个人的想要成就一切目标,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渴望。



The desire to accomplish everything that one can, to become the most that one can be.


而当社会精英阶层们,在已经实现了“财富自由”,不再需要为了房贷车贷而发愁,金字塔底端的两个生理(psychological needs)、安全(safety needs)被满足。


而金字塔中层的爱与归属(love and belonging needs)、尊严(esteem needs)所代表的友情、社会联系、尊重、社会地位、社会认可等也在满足中。


那最高级的自我实现,自然就成了他们尽享追逐的焦点。他们希望以此来探寻生命的目的和意义(purpose and meaning)。



2018年11月美国版GQ杂志曾刊登一篇文章,笔者通过暗访揭露了洛杉矶地区一家类似宣扬自我成长的课程项目的内幕。


其中,他提到了该类组织有严格的甄选流程,同时他们的推荐入选制也像极了上流社会的社交模式。这也极容易让人觉得是“因为我的优秀才有资格参与”,所以“我要珍惜这样的机会、扛也要扛过这个课程”。


毕竟课程的组织者也是吃准了高知们对于自己名声、社会地位(reputation)的在意。


同样在这篇报道中,笔者也提到了该类课程会严格筛查报名者是否有心理精神疾病史。


对有此病史的报名者,主办方会要求其出具心理治疗师的测评报告来证明此人可以参与培训。同时,该报名者本人也需向主办方保证ta有足够地心理承受能力来接受培训。




心理精神疾病在目前的中国依旧是一个不太能公开谈论的话题,由于此和此带来的病耻感(stigma)也让我们相信,legacy的参与者们或有心理精神方面的困扰而不自知、或自知而不愿泄漏,这就导致了这个课程从还未开始就存在了隐患。


当然,任何一个人身体、心理精神的不适,都不应作为他们被缺乏伦理道德的课程利用的原罪。相反,如何保护他们、帮助他们才是整个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legacy的参与者们需要在恶劣的环境下,接受极具侮辱性的课程内容。


封闭、阴暗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体缺氧。在缺氧的状况下,大脑中的血清素(serotonin)就会急速下降,而血清素是调节焦虑和抑郁的重要的神经递质。


当参与者在这样一个不友好的物理环境中,他们的焦虑程度或许会上升。


而强行和异性学员拥抱(GQ杂志在其2018年的报道中曾披露有男性学员被要求只着尿布在团体课教室行走)、互相谩骂等等行为,连同强迫学员分享悲伤经历,如被伴侣背叛、童年被性侵等,都可以算作创伤(trauma)。



用美国心理学家Dr.Elizabeth Stanley提出的思维脑和生存脑的概念来解释,人在经历创伤时刻时,负责决策、推理、道德、主动记忆、和学习的新皮层aka思维脑逐步“退居二线”,而负责处理基本生存、情绪、内隐记忆和压力唤醒的边缘系统、脑干和小脑aka生存脑开始“上位”。



生存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神经感知,这是一个无意识的过程。当我们身处危险,为了自我保护生存脑会做出冲动的反应。



Our survival brain reacts impulsivity in order to maintain self-preservation; it’s tells us that using the executive functioning skills will take too much time to process the information and that safety cannot be guaranteed.


生存脑的作用是求生(keep us alive)。


由此可见,在这些耸人听闻的团体活动中,参与者或许尚未意识到自己处于危险/不安全中,但出于求生本能,大脑并没有多余的能力来理性分析这些项目的合理性。



在封闭式团体的情景下,即使是一开始还能保持理性的参与者也会因为团体迷思(Groupthink)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团体迷思,亦作团体盲思、集体错觉,是一个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团体在决策过程中,由于成员倾向让自己的观点与团体一致,因而令整个团体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进行客观分析。


一些值得争议的观点、有创意的想法或客观的意见不会有人提出,或是在提出之后,遭到其他团体成员的忽视及隔离。


团体迷思可能导致团体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坏的决定。部分成员即使并不赞同团体的最终决定,但在团体迷思的影响下,也会顺从团体。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参与者刚开始还希望用理性去阐述为何不愿参与项目,但后来却因同伴指责、谩骂而妥协。






当参与者在压力下被迫撕开自己的陈年伤口,却没有人来帮助他们抚平伤口,这是极其危险的。


从有些参与者在培训结束后经历的噩梦、反复的侵入性想法、既往创伤性事件的梦魇及闪回、人际交往障碍、适应困难等症状,都可以看出这样的培训内容本身或者培训中强迫分享创伤经历的环节都可能触发出了创伤后应激反应障碍,也就是ptsd。


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出的无伤害/最小伤害原则(Primum non nocere)不仅是生物医学,也是精神心理从业者的承诺。


当此系列“自我提升”课程已经在其问世的将近五十年中,受到了有记录在案的对参与学员产生伤害的指控的前提下,legacy的主办方还在大肆扩张,这本来就是违背道德伦理的。


在学员已无法对培训内容独立理性思考时,强行继续培训,就好比在心理咨询中,在来访者尚未完全意识接下来谈话、活动的内容、目的和利弊时就让他们参与,这难道不是加害吗?



除此,这系列课程还可能会带来社交/人际/自我认识的伤害。


不难看出,这类的培训都是一个封闭的,他们有严格的规则,不能带手机,不能迟到,不能分享培训内容等等。主办方完全切断了参与者正常的生活秩序和社交,同时利用这一时间来疯狂颠覆他们的认知。


当他们回归家庭、职场,就会发现,好像以前熟悉的人和自己的思维不在一个频道,从前自己所拥有的对家庭对自己社交圈的归属感也一去不复返。


这或许也是他们会前赴后继地回归这个培训,因为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有归属感(sense of belong),才不会感到孤独(isolated)。


但对于曾经或正在经历创伤,正处于心理健康恢复提升期的人来说,亲友的支持(supportive network)是无可替代的。我们可以做的不是给予建议,告诉ta“你应该要怎么样”,而是问问ta“我可以帮你做什么吗”?


有时候,陪伴就是简单而有力量的,因为你的陪伴告诉了ta,你在,你愿意提供帮助和支持。


除此之外,健康的日常(healthy routine),包括饮食、睡眠、工作、社交、运动等等都可以帮助生活秩序的恢复。


而如果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已经无法帮助你缓解症状了,那么就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比如正规医院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没有哪种瞬间的提升与蜕变,值得用几万块的学费、几天的集训、情绪不稳定、对人格的侮辱打压、拉别人下水叠加在一起完成。


如果你对此感到迷茫,不妨可以先问问自己。


你希望从此培训中,收获什么?有其他方法可以达到此目的吗?不同的方法你是否都考虑过?对于潜在危险,你了解过吗?如果发生危险,你是否可以承担?


References:

Stefan G. Hofmann, Alice T. Sawyer, Ashley A. Witt, and Diana Oh. The 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Therapy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 Consult Clin Psychol. 2010 Apr; 78(2): 169–18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fespring

https://www.gq.com/story/one-month-in-los-angeles-cult-of-betterness


Medical Review:Mindfront Psychotherapist Sophie Deng



心灵探索课程「里程工作坊」,一场精心伪装的「谋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