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门是往外开,古代城门为什么向里开,向外开对方不就撞不开了?

古代战争中,城门相当重要,守住城门就相当于守住城池的一半。然而有个问题有没有想过,如果城门是向外开,不就撞不开了?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文化和实用的双重原因。
古代的门不装在门框上,而是插在门框内侧上下、房屋内墙的“户枢”上,两块门扇绕着枢纽转,户枢必须牢牢地固定在墙上,而且门的下方还安有户槛(门槛),这都限制了门只能朝里转动。
军事上也是朝里实用。
射箭,抛石子等这是常用的攻城的手段。倘若这城门向外开放,那么是守门的官兵就需要从外面将城门往里拉,我们可以想象,在城门关闭之前总有中间那么一个缺口是没有闭合的。这样守门的官兵就很容易丧失自己的生命。

这动不动就要命的活儿,有谁愿意承担呢?倘若城门是向里开放,那么是守门的官兵大可躲在门的后面缓缓地将门推上。这样不就有了生命安全的保障吗?如果担心城外有人要突闯进来,也大可在城门口放几块粗的木条,进而就可以阻挡他们前行了。
再者,向里可以撞开,向外同样可以拉开,并没有太大区别。
城门之上是有一个诺大的城墙来保护的。在古时候城门大多是由木头建造的,如果城门长期朝外开放,难免会受到雨水的侵蚀,木头遇水则会膨胀甚至容易腐烂。
在最后,从文化内涵的角度分析。向内开的城门也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含蓄精神,每当有异域来客、外国使者远道而来,城门就会向内打开,像是人张开了怀抱一样。这样能够体现大国的气度和风范,也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包容的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