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浅谈阳明心学——“心即理”
( 关于阳明先生生平在此不述。直接就以《传习录》部分章节来浅谈命题“心即理”。)
一、关于为什么提出“心即理”命题。阳明有自己清楚的解释:
《传习录下篇·黄以方录》第六则:
先生因谓之曰:“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先看阳明举得这个例子:“五伯攘夷狄,尊周室”,说的是在周王朝没落,东迁雒邑建立东周的时代,原本是周的诸侯国的齐国提出“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扩充军队,随由此开启了春秋五霸、礼坏乐崩的时代。诸侯国出于自己私心,所谓的“尊王攘夷”只是表面上漂亮的口号,实为违反了礼乐规定,走的是壮大自己实力的霸道,而不是天下为公的王道。名为尊王实为违礼。
阳明提出“心即理”原因在于对治“吾理吾心判而为二”这个问题。心、理为二,不可以一以贯之,是因为有私心阻碍。被私欲所阻碍的心在阳明看来实质是“与心全不相干”、“心有未纯”。私心之下,心理为二,这种状况下的道德实践功夫,只不过是“袭义于外”,寻外理。这样就会导致很多弊病,尤其知行不一,“尊王攘夷”名为尊王实质上去干的礼坏乐崩的事。阳明提个“心即理”就是说要发明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谓的“先立乎其大”的大心,如此的道德实践的功夫就是剔除一己之心的私欲、挂碍,使得自然恢复纯然天理之心。就是“灭人欲,存天理”。
二、具体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宗旨“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外”。
《传习录中篇·答顾东桥书》第四则:
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
即是说,按照朱子的讲法,为学者,即以“圣人”为目标进修成德的人,修行的核心在于“心与理”两个方面。作功夫要在“心与理”上。这种讲法依然不够彻底、通透、贯通,容易引起“心、理为二之弊”。比如,有人就会问,到底在心上作功夫呢?还是在理上作功夫呢?弊病有两种大的表现:第一,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没有天理作为内容的本心,只不过是一个空洞抽象的本心。空洞抽象的本心没有天理作为内容不可以称之为儒家所言的“不忍人之心”,不足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第二,外心以求理,有暗而不达处。理不是纯粹客观外在的理,理的生命的根底在于心。暗而不达的“暗”指的是本心被私欲蒙蔽,此中被私欲蒙蔽的心不再是道德本心、大心,就是再怎么学理,也不明白大心所发之理,也生不了根,没有生命性,学了也白学。 阳明说“心一而已”,成德之教是要在心上做功夫。发明本心,发明“先立乎其大”之心,除却私欲,在心上做功夫——本心足够展现就是仁,本心处自己所安就是义,本心不乱就是理。
总而言之:阳明提出“心即理”以对治“吾理吾心判而为二”,主张成德之教的方向在于克除自己小我的道德本心的私欲、在于向内不断的剔除私欲才可以真正的达到恢复天理,成为“圣人”、“大人”、“君子”。一切的为学的根本在于明“本心”。
关于向内克除私欲。我个人体会,其实质在于自我反思,自我突破,生命式自我批判,破除自身局限性。破除自身的一切偶然性,发显本有的道德必然性!所谓“灭人欲,存天理”灭就是突破,存就是把本有的道德本心更好的保存。功夫在灭人欲上,在自我道德本心的刮垢磨光上。
三、根据“理”的含义不同,“心即理”“心外无理”的理解可以分成两个方面:第一:道德实践的理。“心外无理”中心是道德实践的心、非认识的心、非只寂照的心。理是形上的道德实践的理,非知识所对的万物之理。也就是上面所说的。
第二:自然科学的理,所谓“冬温夏清”之理,即知识所对的万物之理,物理。
《传习录上篇·徐爱录》第三则:
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清定省之类,有许多节目,不亦须讲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去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有是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严格说,在知识物理层面,是不可以说心外无理的,知识物理需要去求。不是说一切自然科学只是都在我们道德实践的本心之中,而是说客观的自然科学知识是我们道德本心自实践中求得的。道德本心是“头脑”、“根”;自然科学知识是“条件”、“枝叶”,即科学知识只有在根底上由着道德实践才有其真正的生命意义。
四、关于“心即理”之“心外无物”,阳明的讲法。
《传习录上·徐爱录》第六则:
爱曰:“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
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中庸》言‘不诚无物’,《大学》‘明明德’之功,只是个‘诚意’。‘诚意’之功,只是个‘格物’。
“物”的含义不是一般理解的物质、物品,而是道德实践之“事”。我觉得这一点对于理解“心外无物”很重要。对于“物”不是从纯粹客观自然的有广延的物质理解的,而是从道德实践的人伦关系的角度理解。如此,自然科学认为认识“物”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收集数据;阳明认为认识“物”在于正心。前者是自然物质世界,后者是人文精神世界。简言之,阳明解释“物”为“事”、“意之所在”,从根本上将“物”内在化,物是道德本心所发之意的落处,所以讲“心外无物”。
(这里关涉一个问题,在“物”的否定性上,道家主张“不累于物”;佛学主张“缘起性空”,物无自性;阳明的“意之所在便是物”,儒释道三家似乎是一致的。暂不详说。)
综上,阳明提出“心即理”包含两个分命题“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此上都已经简单的解释了,更近一步需要详细读《传习录》。仅就上文,个人而言,成德之教,首在于立志,孔子十有五志于学。学做圣人,然究竟怎么学,学的方向是哪里?阳明指出为学在于“去人欲,存天理”,去除本心的一切非道德的局限。根本方向是内在的自我明觉,外在一切都只是发明本心的条件罢了。

浅谈浅谈、不喜勿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