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嗓音的商业开端|在嘻哈中找到自我前的牛姐
新一代的听众接触到牛姐(Mariah Carey)的方式大概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从“牛本山”的小品中了解到她,一类是从圣诞要你命这首歌知道她,以及她在billboard有十九首冠单这件事。
圣诞要你命作为一首原创的圣诞歌曲,打败众多几百年前的曲目成为如今全世界最火的圣诞歌曲,从1994年发行后便逐渐升温,每年圣诞诈尸,自2019年便在圣诞季登顶美国billboard单曲总榜,成为牛姐的“养老保险”。这首歌确实有它优秀的地方,不然也不会有如此高的国民度,但在牛姐的众多经典中,这首歌真的算不上什么。它无法体现牛姐招牌的黄金嗓音和情感表达模式,也没能体现她抗争自我、突破壁垒横跨曲风的产业贡献和流行前瞻度。作为牛姐的忠实粉丝,我觉得需要有足够的文字来书写她的音乐历程。
牛姐的音乐历程大体可以以白日梦和蝴蝶为分野,之前的她在索尼总裁前夫的塑造下是一个没有sexuality的“白人歌后“,但她不想做这样一个歌手,她真正喜欢的是嘻哈和rnb,所以她开始转型,逐渐焕发出音乐的自主性以及作为一个女性和个体的主体性色彩,简单来说,活出一个真实而丰满的自我。她如何塑造了自我的表达、抗争自主去表达自己想表达的、如何把握商业和真诚的度、她活出自我的限度和边界在哪里、这个自我的延续性如何、又如何续航,背后的情感动机和人格模式,这些都是她作为一个女性、一个混血儿、一个有强烈自我表达欲的创作者、一个个体留给我们的人格遗产。
话不多说,让我开启关于她的分析。我会对每张专辑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线索都是“自我”。
石破天惊|牛姐划时代的出道同名专辑
石破天惊,记得第一次听到这张专辑的时候就被深深吸引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听的歌声,且强劲和温暖、硬朗和柔和能够如此结合在一起。
斥巨资打造的首张专辑做了如下的事来保证牛姐这个好嗓子能够畅销、建立名誉。首先,和惠姨 Whitney Houston 的专辑一样,歌曲的制作突出人声能力,快慢兼有,重点突出她歌声的各种优势,实际上也是有意向惠姨的强胸声靠近,牛姐不想成为“Whitney 2.0”,所以后来急着发了《Emotions》。其次,老山羊专门找来当时大牌的制作人来把牛姐的歌打造成市场喜欢的样子。牛姐是个创作歌手,但她也是个偏科的创作歌手。她偏偏又是个坚定的自我表达者,所以一定要发自己写的歌。把一些现成的歌打造成市场要的样子,和直接砸好的词曲资源打造一个歌手,哪个花的钱更多、产业力量的磨合更多,实际上很难说。我觉得前者要更难一些,也正因此牛姐和制作人起冲突(恰好是惠姨前两张和保镖的重要作者)。可以说她当时作为新人就已经很有个性了,早早地显现出她后来压不住的自我。
专辑成品很好,是一个明亮嗓音的好的名牌,牛姐也在当时各种流行曲风的统一下将嗓音大放异彩。如果你和我一样有看榜单冠单合集视频的习惯的话,首专时期的冠单合集里,牛姐的声音实在太突出了,同样的曲风,牛姐的歌声鲜少有人能平起平坐的。在所有的歌曲里,《There’s Got to Be a Way》高音炸裂,后期有些重,哨音的华彩和高音拖长非常精彩,不过讨论政治的写作可能在巅峰期被压制了。《Vision of Love》经典中的经典,高跨度的音域之外是娴熟的乐感。四首冠单里最喜欢《I Don’t Wanna Cry》,尽管就是这首牛姐和创作人起了冲突。非打单曲目主要来自牛姐的demo。《All In Your Mind》繁复的曲调安排充满层次,如同情感翻腾、汹涌和下倾的交替。牛姐的表达可柔如《Vanishing》、可街头如《You Need Me》,甚至有摇滚和说唱的尝试。嗓子如此脆,唱摇滚真的坏的更快,后来的《Someone’s Ugly Daughter》让人惊喜。而说唱,2023年嗓子坏成这样,说唱天赋仍然很好,可以考虑出道了(x)。
在歌词写作上,牛姐的歌词用词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多音节,节奏不能错,加上转音,实际上是比较难唱的,不过这张总体还是唱的比较直。押韵的话也比较复杂,听《Vision of Love》,这种押韵方式更文学一点。这个特色在音乐盒时期被压抑了,转而使用音节简单的词汇,而白日梦时期,这样的特点又重新崭露头角,到蝴蝶则形成了牛姐的标志性写作。

本钱燃烧|急于证明自我的炫技专
我永远记得我第一次听《Emotions》“颅内高潮”、五体投地、由此陷入对牛姐灿烂歌声的膜拜和沉醉的感觉。《Make It Happen》上帝的怒吼,《If It’s Over》格莱美天后气场的神现场,只能说惊为天人、无法忍住赞叹。我也很想像她一样歌唱。
在首张专辑大获成功后,不甘心做“Whitney 2.0”的牛姐急于证明自己,于是做出了《Emotions》这张专辑,这张专辑无论单曲成绩还是专辑销量都远不如首张专辑,滚石就嘲讽牛姐的成功不过昙花一现。在这张专辑中,牛姐生涯和生命中的一大母题就此出现,满足外界期待的商业包装让她感到疏离和压抑,无法做自己,所以她会选择突破牢笼,另辟蹊径。
更深层次说,牛姐证明自己的方式有两个特点。第一,牛姐并不会完全“搞艺术”,她证明自己的曲风都是从时下最流行或者最具前瞻性的曲风中得来的。牛姐小时候就会听电台“研究流行趋势”,这张专辑的《Emotions》和《Make It Happen》是跟1990年美国特别火的C + C music factory合作的作品,而《Fantasy》和蝴蝶则是从嘻哈取经。牛姐喜欢采样也是她听的流行歌非常多,所以她非常敏锐。可以说她一直做的是流行,而没有剑走偏锋,这是很有启发性的。第二,牛姐证明自己,会选择高音轰炸,拿自己的vocal把歌曲塞得特别满。《Emotions》的“炫技”是牛姐表达自身情感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后来的生涯中日趋完善,尤其是多年的高音轰炸、再到香吐司的声乐杂技,这个思路具有相当的延续性。
这张确实也是牛姐声乐的万花筒,牛姐把当时对灵魂乐等曲风的热情尽情挥洒。不过专辑中的声乐表现过于slay引发了“录音室造假”的舆论危机,这也就有了不插电演唱会。

危机公关|不插电如何为音乐盒大爆铺路
承接《Emotions》的分析,专辑发行后嘉儿的事业遭遇了不小的危机。危机主要来自于两点。第一,商业成绩的滑坡让她被嘲讽不过昙花一现;第二,她的现场能力被怀疑,尤其是90年格莱美最佳新人的Milli Vanilli被曝出代唱,这股丑闻波及许多歌手,91年最佳新人的嘉儿自然也受到怀疑,尤其情感的声乐表现十分变态。不插电是一次教科书式的危机公关,只用原声乐器和和声等方式来诠释音乐,可以说是演唱能力的照妖镜。牛姐既能锻炼演唱会能力,克服舞台恐惧,也能完成一次好的大众披露,证明自己的歌唱能力。
不插电当晚实际的声乐表现是比较惨烈的,就连《I'll Be There》的F5连击也离不开修音的润色,未修音虽然胸声浑厚,但不乏干涩吃力。但最终,老山羊负责出来的成品还是相当不错的。这个演唱会成功到什么地步呢?成功到几乎我读到的每篇当年知名的评论文章和近年的回顾文章都对这次演出赞不绝口。不插电还开发出牛姐的一套延续很久的商业模式——抒情翻唱。翻唱自Jackson 5的《I'll Be There》开发出牛姐温暖的抒情音色,这种演绎风格大获成功,在节目播出后被强烈要求作为单曲发行,空降13名后登顶成为她的第6首全美单曲,一扫颓势。这首单曲也是牛姐第一首打开全球市场的歌曲,加拿大夺冠两周,荷兰三周(荷兰的第一首冠单)、新西兰五周(新西兰的第二首冠单)并成为当时牛姐在英国(peak2)和澳大利亚(peak9)最成功的单曲,还打入了欧洲绝大多数市场的前二十。音乐盒的成人抒情路线也许受到这次成功的影响,《Without You》的抒情翻唱更是全球大爆。关于不插电,虽然未经包装的它有许多不足,却将她的魅力开到了full display。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MV和电视表演中看到她,大众被她吊足了胃口,但对她的了解还不深。不插电则完美地补上了她先前留下的缺憾,她的嗓音魅力以一种质朴、纯粹的方式展露出来,洗去了歌曲原本编曲中迎合潮流的年代感和功利心,具备跨越时空的魅力,而她的自信和从容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颇带巨星风采。

音乐盒30周年|大气抒情天后|辉煌事业奠基作音乐盒
对于牛姐的事业至关重要,在于它开发并塑造了牛姐的signature sound,这个声音如同惠姨的前两张专辑和保镖、Celine Dion的《The Power of Love》、《Falling Into You》和大船。此外它还奠基了牛姐的形象和音乐写作框架。上一张专辑《Emotions》是牛姐不想成为惠姨2号的倔强,然而商业滑坡。不插电专辑是一步绝佳的规划,一首IBT的翻唱至少做了三件事,第一,打开全球市场,至少英语国家都开始注意到牛姐;第二,抒情大气的嗓音开始成为标志;第三,牛姐的翻唱传统从此开始。
音乐盒像是一次风险巨大的投资,要延续首张专辑的成功实属不易,尤其刚发音乐盒的时候成绩不算特别理想,是单曲一点点推动的成绩,可谓艰巨。一副好嗓子能卖千万+拿格莱美,但要继续前进远不够,所以专辑试了各种曲风,融合嘻哈、R&B和流行的《Dreamlover》、大气抒情曲《Hero》和《Without You》、节奏强劲的《Now That I Know》、Babyface的《Never Forget You》、《Music Box》的气声+低音模式等等,还有《All I Live For》的NJS,可谓什么风格都试了,想要看看这次推出的招牌效果怎么样。
专辑三首单曲奠定了牛姐事业的老本。第一首是《Dreamlover》,此前牛姐并没有什么情欲的流露,而这首歌是首次将少女情怀唱进歌里,开启了牛姐的sexuality探索之旅;成为她标志性的热单模式,如《Fantasy》、牛宝贝等等。第二首《Hero》地位自不必说,大气抒情歌后的形象深入人心,唱《We Belong Together》的现场包括歌曲整体的气场都是天后再临,帮助她事业回春;流出来的初唱中有些许瑕疵,制作人想必很下力气调教,让她不再只是挥洒本钱,开始有演绎歌曲的意识;开启ballad励志路线,后面也写了不少励志歌曲。第三首是《Without You》,继续上一点的演绎,嗓音绝美,还打开了全球市场,欧洲市场继续通过翻唱打开。专辑还有不少的抒情也可以看到后来歌曲的影子。
这张实际上很无聊,没有后面的专辑那么丰满、有着鲜明的牛姐烙印,但它太重要了。我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大剧院的时候真的无比惊叹,就此沉浸在她的音乐里。牛姐的表达和歌曲写作也需要约束才能更好的闪耀。我想很多人对于她的印象停留在这张,可见其经典程度。但这张专辑也是牛姐最没有自我的一张专辑,她像是一个不会犯错的歌唱机器,没有一些属于自我的个性。这对于自我表达欲非常强烈、缺乏安全感需要证明自己获得自我价值的人来讲是致命的。不过也正是有这张专辑的巨大商业基础,牛姐也才能有底气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