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中学接连开设“强基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什么绝招?

2020年是“强基计划元年”,伴随着强基计划而来的,还有“新高考时代如何成为拔尖创新人才”这个重要课题。
强基计划着重考察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高考成绩,同时还需要学生对于强基计划专业拥有浓厚的兴趣和远大的志向,而这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学习和引导,所以对于中学和中学生来说,提早规划、提早着手远比“临时抱佛脚”来的有效。
名校如何做到“先发制人”
在教育部发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后不久,多个省份数所高中相继宣布在2020级新高一年级增设或将往年竞赛班改设为“强基班”!
那么这个“强基班”究竟是什么来头?
合肥一中:为“强基”打基础
通过近几年新高考制度改革的推进,安徽各中学办学条件和课程改革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合肥一中为代表的一些中学具备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条件。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是响应国家需求,为服务“强基计划”重大人才战略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新路,合肥一中增设强基实验班,首批招生计划40人,按照中考分数和面试的综合成绩择优录取。合肥一中还将与高校合作,单独编制培养方案,确保实效。
强基计划班选拔,主要依据学生中考成绩和面试成绩,而考察的综合成绩和学科素养都依赖于日常积累,所以中学强基班本身并不会给学生和家长增加额外负担。
华科附中:满足优秀学生升学需要
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与“强基计划”要求接轨,满足最优秀学生考取“双一流”高校的需求,华科附中从2020级高一开始增设理科“强基班”,旨在培养基础教育学科的拔尖人才和适应“双一流”大学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该班型计划开设1个班,班级人数不超过40人。
从实施举措来看,华科附中强基班与高校强基计划有诸多相似和衔接之处:
通过“内聘外引集中一批优秀师资充实“强基班”教师队伍;
实行小班化教学,班额不超过40人;
在新高考背景下,强基班在组建之初确定为理化生组合,所以录取后可实行部分学习内容先修;
提高教学难度,涉及一部分新课标选修内容,满足学生报考“强制计划”的需要。
集中优秀师资、小班化教学、科学合理的课程安排,无疑会给目标强基的学生提供更加高效的学习过程。
郑开中学:强基班分层教学、科学分流
郑开中学作为郑州市2020年新设立的公办高中,在设计之初就将建立强基实验班纳入日程:强基班将借鉴郑州外国语学校的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实现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其中,数学、物理教学分层ABC教学,学习方式分别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教师点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在管理方面,实行单独编班,配备最优师资,提供最佳学习条件,创设最理想的学习环境,单独配置心理教师和辅导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生涯规划、学习教育等专题课程,不断开发针对强基实验班的德育课程,重视学生成长过程的综合素质培养。
学校、班主任、教师、导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一人一案。对优秀学生优先配置学习和成长资源。
学校建立对进出强基实验班学习群体的动态管理机制,综合考查、科学分流。通过机制激励,增强强基实验班学生的荣誉感、使命感,不断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招生方面则根据高校强基计划校考重视“数理基础”的特点,根据学生中考数学和物理成绩择优录取。
武昌实验中学:高考竞赛两不误
2020年是武昌实验中学建校100周年,在百年校庆之际,武昌实验中学再添亮眼明珠:根据高校招生制度,按照“立足高考、服务强基、个性培养”的工作目标,将原“竞赛班”更名为“竞赛强基班”,旨在为学生冲击顶尖名校“强基计划”做好充足准备。
副校长汪拥军介绍:
近年来学校着力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按照“立足高考、服务强基、个性培养”的目标,2016年成立了‘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启动学科竞赛工作;2017年设置首届竞赛班,并开始面向全国招聘优秀竞赛教练,并在2019年的五大学科竞赛中取得5金1银210项省级奖项的好成绩;2020年,36所试点高校开展‘强基计划’,为对接高校招生改革,我们将竞赛班调整为竞赛强基班,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奠基。
竞赛班设置了最合适的班主任、任课老师,配备了专门负责竞赛的教练。竞赛班在休息日、节假日开展集训,日常培养与集训拉练结合,真正实现“高考竞赛两不误”。
该校党委书记艾建红介绍,根据“强基计划”,对于想要冲击顶尖高校的优秀学生而言,决定“入场”与否的在高考成绩的“85%”,而决定“录取”与否的却在竞赛成绩的“15%”。高考和竞赛必须齐头并进,在选苗上也必须“学而优才竞赛”。
针对“竞赛强基班”,该校将利用高一正式开学前的暑假,通过衔接班提前让部分有竞赛意向的学生接触竞赛内容,并进行阶段性考核,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以规避部分学生盲目选择的风险,选拔出真正适合竞赛和强基计划的学生。
强者为何恒强
除了以上中学外,苏州一中、北京八十中、北京十四中都在今年宣布成立强基班(强基实验班),专门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未来的强基计划中快人一步。
而一众老牌“名校”则依托传统竞赛优势,积极转变,从而“快人一步”。
比如学军中学在夯实高考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科竞赛知识,学科老师及竞赛教练实时提出规划建议;
杭州二中校长尚可表示:强基计划中,高考份量明显加大,所以传统的单科独进的竞赛训练模式应该改变,只有科学的学习学科竞赛,才能对学生学科兴趣培养、学科思维方式形成、学习能力提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乃至高考成绩和高成长性提供有益帮助。
可以发现,传统强校不仅在高考和竞赛的战场上肆意纵横,当强基时代来临时,依旧笑傲江湖,其根本原因不在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教研实力,而在于这些学校具备了科学的进步意识,懂得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国家号召和对新时代拔尖人才需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积极主动的升级和调整。
那么对于那些缺乏成功经验和基础资源的中学来说,是否就注定要落后呢?
缺乏条件就要借力而上
能借助以往成功经验和高水平竞赛基础固然是好,但这类稀缺资源并非所有中学都具备,那么是否意味着缺乏相应条件的中学和其学生就会在强基时代中错失先机呢?
前文也说过,强者恒强的根本原因在于要适时整合优势资源,当内部资源缺乏时,就要学会借力而上。
比如苏州第一中就与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省叶圣陶教育思想研究所联办圣陶实验项目,依托高校“数字化教学研究中心”平台,引入书院培养模式,全面增强综合素质系列课程,建立一对一导师制,打造个性化学习方式,该项目班级高考成绩斐然,本一率保持在100%,大批学生通过高考、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等方式进入985、211高校。
全国名校重庆巴蜀中学与重庆本地重点初中五十七中强强联合,成立巴蜀部,在教育教学上实现两校的深度对接与紧密合作。重庆五十七中巴蜀部将专门负责实施以巴蜀经验和巴蜀方案培育优秀学生的“菁英计划”。
巴蜀部除开设国家规定的基础课程外,还将据学生个性需要开展订单式培优补偏类拓展型课程以及面向兴趣、面向未来的校本研究型课程如国学经典、阅读与写作、数学高阶思维、英语口语等等。
而对于学生来说,备考强基计划时间紧,压力大。很多同学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强基相关内容,与有过竞赛背景的同学相比,等于是从0开始,需要系统完整的进行强基计划培训。
而有竞赛背景,且竞赛成绩还不错的同学如果不想差距被缩小,同样也需要在考前提升做题手感,以及感受实战氛围,进一步稳固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为解决众多学生参加强基计划时的不同需求,北京爱培优教研团队在总结往年北大博雅、清华领军和其他C9高校自主选拔笔试真题的基础上,总结高频考点,甄选经典例题,命制原创试题。
不论是需要从理论讲起的强基小白,还是只需刷题的强基大佬,都能从我们的数理化强基理论课+刷题课+全真模拟+面试的丰富课程品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组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爱培优团队创作,未经授权,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