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八)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运动

2023-03-22 09:09 作者:轻语-Echo  | 我要投稿

一、为什么是上海?30年代文学的引擎 

1、经济上:1927.7.7上海特别市成立。1928年上海人口360万,集中了全国的工业和财富。“上海是世界第六位的大都市,是中国第一位的大商埠;是国际帝国主义对华经商的大本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滋长的根据地,上海的市民,日益增加,上海的建筑,日趋高大;这都足以表示上海的繁荣与欧化。但另一方面,在日益增加的市民中,不知有若干人在号饥呼寒;在日趋高大的建筑旁,不知有若干人在风餐露宿。上海人的生活富于变化和对比……”

上海是江浙财阀的聚集地,当时中国共有 164 家银行,总部设在上海的就达 58 家; 上海工厂的资本总额占全国主要城市的 60%。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工商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它为文化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正是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产生了新的无产阶级及其世界观。为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铺垫了基础。

2、政治上:

A/北洋军阀政府通缉文人学士,文网愈密、自由日少。北京高校已经欠薪

B/南方的北伐战争开启,大批进步文学家被吸引投奔而去。如创造社倾巢而去,郭沫若北伐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C/租界的庇护作用。租界的存在以及与政治中心若即若离的空间弹性,培育了其政治文化的包容性,它为持有异端思想的文化人提供了某种程度的作用; 洋场都市的生活时髦而刺激,吸引着大批趋新的知识分子和遗老遗少。租界成为各色文人躲避的场所。形成了生产并传播左翼文学、海派文学、京派文学、鸳鸯蝴蝶派文学等多元共生的局面,解构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D/整个知识界都在左倾。国民党的高压和日本的侵略,尖锐严峻的阶级斗争和民族危机成为主潮。

3、文化上:

上海,成为中西现代文化的交汇点,外国先锋文学的译介和话剧、电影、西洋画、木刻等的引入,为现代作家获得现代素质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报刊和出版机构,如《申报》,以及新办的报馆和出版机构( 如创造社出版部) 大量涌现; 作为开放口岸所拥有的国际化的文化环境,为世界文学新潮提供了一个窗口; 还有大规模的既沉浸于感官娱乐又关注时事政治的成熟的市民文化消费群体已然出现。

出版业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发展,1925光华书局是上海第一家新文艺书店。上海成为文人们候鸟群般迁徙之地,典型代表是鲁迅、沈从文。

总之,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的现代化都市,无论是政治文化环境,商业文化环境,还是文学文化环境,都为知识分子走出校园,逃离北京军阀政府的虐杀,走向“十字街头”之后提供了赖以栖身的处所。

A/写作的商业化:在上海,职业作家沈从文,像现代机器一样以疯狂的速度生产着小说、诗歌、戏剧、随笔等各种类型的文学产品,以每本书100元的价格尽快地出卖给上海街头新兴的小书店。仅在1928-29一年多的时间里,现代、新月、光华、北新、人间、春潮、中华、华光、神州国光等书店分别出版了他十多个作品集。他还亲手参与创办过《红黑》《人间》杂志及红黑出版社。

B/30年代出版商业化并形成畅销书机制。五四时的同人刊物)1933年上海共出版了至少215种杂志,其中人文学科102种,文学艺术40种,应用技术32种,普通杂志38种,自然科学3种。甚至专门成立了一个上海杂志公司。

【这种真正商业性的文化生产,容易成就一种创作的风格,但也容易丧失一个作家。30年代的先锋文学——媚俗特征。比如蒋光慈从一个革命文学的先驱——被不断复制和消费的先锋符号。】五四个人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工厂、组织生活

二、中国新文学的裂变:文学革命---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文学(革命/普罗,法语普罗列塔利亚的简称)的崛起

1、社会任务变化--文学的空前政治化。文学尤其是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革命和反抗的。但对于艺术的蔑视和亵渎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普遍倾向。“我们的艺术不能不呈献给‘胜利不然就死’的血腥的斗争。”当时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巴金说:“固然人说生活是短暂的,艺术是长久的,但我却始终相信着还有一个比艺术更长久的东西。那个东西迷住了我。为了它我甘愿舍弃艺术,舍弃文学生活,而没有一点留恋。”

2、无产阶级文学崛起的背景环境:国内:1925年,五卅运动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历史性转折,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革命进入高潮。早期共产党人开始有意引导新文学的发展方向,他们主张新文学家“快快抛去你锦绣之笔,离开你诗人之宫,诚心去寻实际运动的路径”,不满“不问社会的个人主义”的文学,主张以文学为工具”。肖楚女《艺术与生活》沈泽民提出了“无产阶级艺术”的概念,并给文学重新定义“文学者不过是民众的舌人,民众意识的综合者……一个革命的文学者,实是民众生活情绪的组织者。”成仿吾在《新文学之使命》中认为文学的第一使命是“时代的使命”,郭沫若的革命文学公式是“革命文学=F(时代精神)”

国际:世界文坛在30年代的普遍性的左倾构成“红色的30年代”的历史现象,无产阶级文学潮流在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1917苏联成立无产阶级文化协会,出版《无产阶级文化》“无产阶级文化派”要求把文学作为无产阶级的组织工具。1925年,第一次全苏联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成立了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拉普RAPP),出版理论刊物《在岗位上》,又称“岗位派”,认为“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强大武器。”

3、何为无产阶级文学?1928年的普罗文学运动,第一次使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它与现代主义文学一起,是典型的现代都市文学,是上海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其明确的先锋性和都市主题,同偏于传统、保守、古典的京派文学的农村牧歌主题形成鲜明对照。

普罗文学创造了新文学的奇迹,先锋文学——媚俗特征形成了新文学的规模生产和普遍模式(蒋光慈“革命+恋爱”);普罗文学为了政治需要,故意片面地来描写和表现“现实”,把现实理想化、神秘化、罗曼蒂克化、虚假化。成为一种广告和社会订货

三、“左联”的产生

A/选择与鲁迅及“语丝派”展开论战是历史的偶然和必然1927.10鲁迅到上海后,创造社成员郑伯奇、蒋光慈、段可情来联络鲁迅,建议语丝社与创造社合作,复活《创造周报》,并于12.3在上海《时事新报》刊广告,并约鲁迅、麦克昂(郭沫若)、蒋光慈、冯乃超、张资平等为“特约撰述员”,但《创造周报》没出版,代替联合的是《文化批判、创造月刊、太阳月刊》对鲁迅的猛烈攻击,1928.1.15《文化批判》创刊号上,冯乃超《艺术与社会生活》、成仿吾在《创造月刊》发表《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太阳月刊》钱杏邨《死去了的阿Q时代》、潘梓年《谈现在中国的文学界》宣扬马克思主义、提倡无产阶级文学。同时批评茅盾、叶圣陶、郁达夫

B/论战的实质:重评“五四”。1928年的“文化批判”也是以新的价值理念和知识系统对于五四进行历史性的重新评判和价值重估。

瞿秋白明确提出“请脱弃‘五四’的衣衫”的口号,指出“五四时期的反对封建礼教斗争只限于智识分子,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启蒙主义的文艺运动。我们要有一个‘无产阶级的五四’”【在此之前,蒋光慈《社会生活与革命文学》郭沫若《革命与文学》李初梨、成仿吾等对五四的历史评价奠定了30年代左联对五四的评价】

双方的分歧:a“死去了的阿Q时代”对五四新文学及其反封建启蒙意义的评价,实际上也是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同。b对文学本质理解的对立。极端的功利主义,政治留声机和传声筒。1927年,成仿吾在《完成我们的文学革命》中指责文学革命已经“堕落到趣味的一条绝路上去”。批判了周作人、刘半农、鲁迅、陈西滢的Cycle。总之,为了阶级斗争的胜利,“集团艺术”要求最大的、彻底的合理化,不允许丝毫的个性趣味和个人小天地,要求高度的集中、统一和一致。只看到意识形态性,把文学等同于政治宣传,“我们对于艺术的手法的主张,是simple and strong”。

而鲁迅等承认文学的社会作用,但要求文学首先是文学。无政府主义派在《现代文化》《文化战线》《民间文化》等报刊上也否定无产阶级文学,认为:一无产阶级文学仍然只是一个阶级的文学,二无产阶级文学否定了文学本身。

C/论争的结局:1930.3.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1936年春解散。《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浪漫主义变形金刚(夸大与神话的本质,主情的不稳定)

国民党:29.9三民主义文艺、30.6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四、左联的贡献和局限

1、定义。《拓荒者》、《萌芽月刊》、《北斗》

2、宣言:“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明确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3、贡献:A/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

B/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

C/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D/探讨新的创作方法。下页

4、局限:在“左”倾机械论影响下的A/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新写实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B/组织上的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a批判“文艺自由论”胡秋原.b批判“第三种人”苏汶-艺术至上论

28拉普派提出“唯物辩证法的创作方法”,30年国际革命作家联盟向世界推广,31年左联提倡。“要求革命作家实行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但要求从外在的、偶然的现象中呈现现实的客观的辩证法,要有意识地服务于世界的变革的工作。”

32年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3年传入中国左联接受。规定“革命文学要采用革命的现实主义方法,它区别于以往的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包容了革命浪漫主义,具有理想主义的精神,反映现实的本质和历史的发展方向,而且用社会主义精神教育人民。”

五、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1、几次论争:

A/左翼与“新月派”-人性论以人性的普遍存在来反对阶级论。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天才论体现了其文艺思想的保守倾向与贵族色彩。鲁迅《卢梭与胃口》《文学与出汗》

B/左翼与《论语》派-性灵文学。我们只有通过1928年以来普罗文学运动势不可挡的历史巨潮及“革命的浪漫蒂克”倾向,才能理解随即到来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 的小品文等文学现象。

C/左翼与“京派”-理想与现实。左倾诗人海涅怀着对于粗暴的无产阶级将要取得政权而破坏文化及诗人喜欢的一切的预感和恐惧,于1858年临死前写下了他对未来的悲痛。革命不仅猛烈地摧毁了知识分子宝贵的文化、艺术和博物馆,而且尤其要无情地毁灭知识分子异常珍惜的个性、自由、理性和幻想,排斥它们细腻、敏感、丰富的内心生活。发出了“往哪里走”的困惑。

朱自清当时无法融入到任何一个集团中

 1933.10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是批评了浮薄的风气,提倡一种严肃的创作态度。《论“海派”》对商业和政治的排拒。苏汶《文人在上海》曹聚仁《京派与海派》

鲁迅《“京派”与“海派”》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但从官得食者其情状隐,对外尚能傲然,从商得食者其情状显,到处难于掩饰,于是忘其所以者,遂据以有清浊之分。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2、两大思潮各自的批评家。现代文学批评在30年代开始具备了独立的品格,并呈现出两大批评流派。

A/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文学批评,是左翼作家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鲁迅、瞿秋白、冯雪峰、茅盾、周扬、胡风、阿英(钱杏邨)作家论(是他们最常用也最成功的批评形式)社会学阶级论批评

B/自由主义文学批评(京派文学批评),朱光潜的美学理论是京派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石,【建立在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和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学说,以及中国的诗学理论基础之上,丰厚深广】李健吾采用印象式批评,把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奉为最高标准,重视批评家的独立地位和批评主体的艺术感受,同时又追求“宽容”态度和“公平”尺度;沈从文重视艺术直觉和感性印象,主要根据他自己创作的借鉴需要;梁宗岱坚持实践性的“纯诗”批评;李长之从人格与风格统一的角度,推进了现代文学批评中的传记批评。艺术审美本位批评

六、第二个十年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总体特征:它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对五四资产阶级现代性的“文化批判”与五四产生了自觉的、明显的断裂-由反封建到反资本主义。出现了政治、经济与文学发展的不平衡状况。

A/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动

a/资本主义模式的现代化进程加剧,引起从中心城市到一切穷乡僻壤的急剧震荡。30年代的资产阶级现代性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的浪子,却无法创造资产阶级的理想形象和英雄人物,资产阶级文学丧失了创造历史的叙事能力,成为盲目追求感觉刺激的破碎零散的新感觉主义。

b/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成为主潮。创造社的《流沙》发刊宣言“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暴风骤雨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就应该是暴风骤雨的文学”,是浴血的文学。

B/中国作家结构的重大变化。新一代作家来自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形成了左翼、海派、京派,三者之间的对峙与互渗补充。左翼文学不仅掌握着30年代文学话语的主导权,而且深刻影响着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决定着本时期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具有先锋性、批判性和大众性;海派追求艺术上的时髦和先锋,具有善于迎合读者消费趣味的市民大众立场,精于文学市场运作的商业化意识;京派大都在生活和思想上远离政治斗争,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坚持文学自身的独立不朽价值,反对文学成为他物的附庸,他们甚至主张对文学应当抱有一种“宗教”式的情感。以“中庸”为自己最高的美学理想,形成了大方、厚重、从容、精致的文学风貌。

2、具体特征:

A/题材、规模空前开拓和表现角度的新开掘。1928《新月》创刊文章《新月的态度》中悲叹思想文化界的混乱,认为有“感伤派、颓废派、唯美派、功利派、训世派、攻击派、偏激派、纤巧派、淫秽派、热狂派、稗贩派、标语派、主义派等13派之多”从而自己要求“健康”“尊严”―社会问题大论战。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形成了“关于中国城乡资本主义化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的历史命运及心理、道德、情感变迁的题材与主题”。革命+恋爱、边地。

现实主义占据主流,同时又包容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方法技巧。但五四时期辉煌一时的浪漫主义不再时髦,甚至受到打压。

B/文学形式的变化,从五四的抒情时代到30年代的叙事的时代。a/中长篇小说、多幕戏剧取得非凡成就;诗歌出现从抒情到叙事,从短到长的倾向;文体的互渗更加成熟和扩大,仅以小说为例,诗体小说、散文体小说、戏剧化小说。b/个人命运和个人性格成为小说关注的中心,自觉追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c/心理刻画、讽刺艺术得到发展。

C/作家风格逐渐成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呈现方式。个人风格、民族风格与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几乎同时。-中国现代文学成熟的标志

D/都市成为30年代文学的重要背景。左翼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从两个不同角度表现了都市:大马路、霓虹灯、电影院、夜总会、跑马场、交易所、舞厅、汽车闪耀于此时的文学作品中。刘呐鸥、穆时英表现的是“都市风景线”,是一种丧失了自我和历史意识的迷乱分裂的资产阶级现代性;茅盾的《子夜》等所表现的却是资产阶级的必然没落和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历史叙事。

左翼与京派,也从两个不同角度对农村进行了表达:一是以茅盾和洪深的农村三部曲,叶紫《丰收》等为代表的以“父与子的冲突”体现出来的新的农民形象和农村觉醒。一是以沈从文的《边城》为代表的以堕落的都市-淳朴的乡村的反现代性编码方式所进行的对于农村的重新阐释与发现。


(八)第二个十年的文艺思潮运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