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课程全集 共28集 2019年秋

第一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
推荐书目: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第一节 文学与意识形态
一、文学在社会结构当中的位置
上层建筑:观念性上层建筑和实体性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二、经典马克思主义中意识形态的三种含义
- 特定的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 虚假意识:谎言
- 意义和观念的一般性生产过程
三、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论
1970年《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当一个谎言被指认出为谎言的时候,它已经不是谎言了;什么是谎言呢?就是你此时此刻坚信的、正在欺骗你的东西。
- 国家机器:政府、军队、警察、法庭……具有暴力性、可见性、公共性;
(阿尔都塞认为只靠国家机器是不能统治一个国家的,还需要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宗教、教育、家庭、工会、传媒、文化、体育……非暴力、不可见性、在私人领域发挥作用。
eg:“不是因为你相信上帝你才跪下,而是跪下了才相信上帝。”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
(1)自然化:让你感觉到从来如此,自然如此。(科学是当今时代最大的意识形态)
(2)合法化:赋予统治者合法化,赋予通知合法化
3、意识形态的运作方式
建构个体与现实的想象关系:
(1)把个体召唤为主体:身份焦虑
(2)主体对主体的臣服;
(3)主体间的互认。
4、意识形态是一个“镜像序列”
拉康“镜像阶段” 人自我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拉康认为自我意识永远伴随着他人。一个有效的意识形态最有效的途径并不是让精英认同,而是让普通大众,甚至下层认同。
5、意识形态没有历史
人类无法逃脱意识形态
阿尔都塞提出了一种阅读方法:
四、症候阅读
阅读一切文学作品都有表层和深层,症候阅读是挖掘文本深层的意识形态。例如:《狮子王》中对狮子王之子必定为王的精英思想,权利的获得和爱情获得之间的关系……
意识形态体现的三个主要方面:
- 阶级
- 性别
- 种族
(一)女性主义概况
西方两次女性主义浪潮==1、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强调女性的外在权力上:受教育权、就业权等;2、20世纪60年代,更多强调内在的权力、文化权力。在第二次浪潮中形成了众多的女权主义流派。
1、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收到压迫的原因是女性的机会被剥夺,强调男女在机会上的权力;
2、激进女权主义认为女性收到压迫的原因是生理原因,这无法改变,所有强调女性摆脱生育的负担;
3、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认为男女分工的不同,尤其是家庭工作对女性的剥削,认为是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忽视了女性的家庭付出,强调将家务计入社会工作计量范畴;
4、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女性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女性群体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不能简单地规定女性群体的目标;
5、文化女性主认为女性气质代表着更高级的人类发展阶段;
6、性别分离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和男性分离才能实现平等;
7、赛博朋克女性主义认为女性想要提高社会会地位应该与机器结合,减小男女差异;
8、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9、性解放女性主义……
——强调平等、对男权中心进行消解或批评
(二)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中的两大形态:
1、女性阅读==阅读过程中的女性经验==评判、视角==重估文学作品——抗拒性的态度、反思的态度,拒绝成为作家的理想读者==极强的批判思维;
2、女性创作==文学史经典史是男性的历史==挖掘被埋没的女作家==重新解释被贬低、误读的女性作家作品。
二、女性主义的经典文本理论著作
(一)1921年 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
- 寻找女性文学的传统---女性作家创作才会有根基;
- 女性文学被压抑的根源---女性地位的不独立(钱(经济)和屋子(独立时空));
- 双性同体===伍尔夫关于两性的理想人格,源自于柏拉图的《会饮篇》。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两种气质,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突破关于性别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二)被誉为“女性主义的圣经”——1949年,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的;女性无法在男性的天空下另辟疆土。
- 女性是如何成为第二性的?
波伏娃从来都是第二性的,但不仅仅是由于生理结构导致的,生育是导致女性成为第二性的重要因素。
2.男性是如何把女性禁锢在第二性的位置上的?
- 私有制:女性成为了一种财产。父权制度把女性作为一种财产,结婚后将拥有女儿的权力转交给了丈夫;
- 宗教:所有的宗教都对女性、女性贞操进行管束。
3.女性的第二性的地位如何限制女性的发展?女性应该怎么办?
- 抚养方式影响了女性成长
- 青春期的教育,教导女性迎合男性
结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
怎么办?
- 女性必须工作;
- 不必以男性的标准为标准,要挖掘自己的性别优势;
- 追求幸福,战胜惰性,追求真正的卓越。
《三》1972年 英国 约翰伯格《观看之道》
Ways of Seeing
- 观看先于语言:观看行为收到习俗、文化等的制约。

2.女性作为被观看的对象
女性气质的自反省:女性会把自己当成一个独特的景观来对待。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还是男性观察者的观察者。


“伪”悦己
女性需要化妆不是正需要,而是被需要。
(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圣经——1979年
美国 吉尔伯特 苏珊苦芭《阁楼上的疯女人》
《藻海无边》以“阁楼上的疯女人”将《简爱》的故事进行了重写:认为简爱和薄纱实际上是一个人的两面。认为简爱是一个预言,薄纱在婚礼前夜撕毁了简爱的婚纱,不是针对简爱,而是打破婚姻的禁锢,她做了简爱想做的事情。
女性作品中的两种形象:
- 天使:
- 妖妇:
第三节 后殖民主义文论
一、殖民主义、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
- 旧殖民主义:新航线的发展到二战结束:殖民国家收到宗主国的控制:政治、经济、军事;
- 新殖民主义:二战后,第三世界纷纷开始独立,但空有独立之名,无独立之实。
3、后殖民主义:二战后,强调殖民主义的文化方面,指殖民主义的审美方面,又称为文化殖民主义。表名第三世界国家在文化上恶不自信。代表理论家:爱德华 萨义德《东方学》
二、萨义德《东方学》1978年
( 《文化帝国主义》1993年
《知识分子论》1994年)
站在美国向美国人说
(一)核心:批判西方中心主义
1、空间上:利用了二元对立的方式建构一个文化等级结构,将世界看为“西方”和“非西方”两个部分。
2、时间上:历史目的论叙事
历史始于西方,也必将终于西方。

3、西方文化普遍化:将西方的发达归结于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忽略了西方经济的发展依托的是工业革命,而非文化。(以及历史发展的种种偶然)
(二)东方主义
东方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被建构起来的概念。
- 东方主义的理论基础
(1)拉康:他者与自我的二元逻辑,镜像逻辑
通过确认东方作为他者,来实现西方的自我认识。====忽视了东方内部的差异。
(2)法国 福柯:话语理论(强调了话语背后的权力)
(3)东方概念的提出是为了实现帝国主义的扩张、殖民。
(4)葛兰西 文化霸权(文化主导权)
2、东方学的内涵:
(1)作为一门研究东方的学科
(2)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东方学(二元对立思维方式)
(3)以控制、驾驭东方的权力话语机制。
3、萨义德东方主义的三个观点:
(1)“东方”是西方文化的被建构物,被剥夺了主体地位,没有言说自己的可能,只能被言说;
(2)目的是为了确证“自我”(西方),“我他”关系同时也是“主从”关系。
(3)东方主义是西方人出于无知、偏见虚构的西方神话。
萨义德目的===交流、平等===超越二元对立
三、中国学术界是如何看待《东方主义》的:
反思、批判
1、自我东方主义:电影《红高粱》……
2、东方作为权力主体,开始建构“他者”:电影《战狼2》中的非洲……
3、如何评价后殖民主义?
(1)评价文艺作品的一个视角;
(2)偏见存在,但不意味着所有的偏见都是偏见。
(3)意识到自我对其他文化的偏见。
第四节 意识形态与中产趣味
推荐书目《社会景观》
一、中产阶级发展史
- 老中产阶级:17---19世纪中期===中间阶层===它的产生于18世纪启蒙运动以及相关的活动有关
特征:拥有财产、良好的教育,极强的道德感、自由主义精神气质;
2、新中产阶级: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垄断资本主义)===各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二战后)新中产阶级进一步扩大,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对科技依耐性增强、第三产业越来越发达……
特征:
- 在收入方面与无产阶级无区别,但拒绝 认同无产阶级;
- 将自我认同寄予虚幻的声望;
- 对政治冷漠,只关心自我成功;
- 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
二、中产趣味的形成
最早指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中间状态。
批判家麦克唐纳
特征:
- 模仿高雅艺术,内容肤浅:体现在文学作品上为着力于煽情……
- 利用艺术与高雅文化与其背后所代表的的阶级建立联系,以此来粉饰、拔高自己的地位;(中产阶级尤其亲近艺术)
- 极强的社会功利性。(追求的是艺术品位而不是艺术本身)
产生原因:
- 与“社会中间层”位置有关;(身份危机感)
- 为了掩饰自身文化教养的缺乏;(伍尔夫批判中产趣味不如大众文化。)
几种不同的中产趣味:
- 媚俗。音译“刻奇”,媚俗艺术的产生于现代民主制度《现代性的五副面孔》
(1)特征
- 平庸,但诉诸感情。会导致个人感情的同质化,机械化===情感思维懒惰===确定的意义,为自己的人生增加砝码、意义;
- 欺骗性。阿德诺“媚俗艺术是自欺欺人的艺术。”通过符号意义上的含混性,至追求形式,而非神似;模糊了虚构的现实的边界==进入到审美意识形态
- 自媚性:不是对人之常情的表达,而是对想象情感的过度抒情。===换言之:自己感动自己。(在格调中完成自媚)
2.享乐主义与自恋型人格
与消费社会密切联系===身体工业===《消费社会》===
第五节 法兰克福学派
一、法兰克福学派概况:
德国1923年在法兰克福大学成立了一个社会研究所,代表人物有霍格海默、阿多诺、本雅明、佛诺姆、哈贝马斯等。
特点:
- 他们采用社会批判理论(简称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理论的核心是批判资本主义;
- 特别反对在研究过程中的实证主义。(否定“没有调查就没有研究权”,认为这只是一种观察,而非对社会的深入分析。);
- 反对学科分科,每一个理论学家都是跨学科的,因此影响力巨大。
一、代表著作: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1947发表。
(一)核心:对“启蒙”进行反思。
(二)基本思路:
- 破解“启蒙”这个概念,将“启蒙”与神话作比较;
- 挖掘“启蒙”中的权力关系;
- 对文化工业进行批判。
(三)主要观点
1、“启蒙”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启蒙:不借助于神秘的、迷信的方式来解释世界的方式就是启蒙。启蒙就是破除迷信,破除神秘感,是反神话的。用知识驱散神话的神秘性。
反神话
神话:对世界的迷信解释---人们因此找到了生活中的安定性,神话的本质也是一种解释
所以:启蒙也是一种神话,神话也是一种启蒙。
目的:(当今时代)启蒙已经倒退为神话。
他们将人类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神话阶段:安定人的精神和灵魂
哲学阶段:理性、反思
科学:数学、逻辑(丧失了自我反思)
他们认为当科学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主流价值时,现代科学成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理性”,带有明确的目的和功利色彩。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丧失了“自我反思”,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工具崇拜”“效率至上”。例如:现代科学代表了某种绝对权威,丧失了反思。
丧失了“反思”的科学又再次沦为了神话。
2、(为什么启蒙会沦为另一种神话?)---启蒙与权力:讨论启蒙在发轫之初并不是追求真理,而是以权力为导向。启蒙的本质就是某种控制和掌控。启蒙在某种程度上带有极权的性质。
祛媚——建立一整套权力——形成某种工具,控制世界

3、批判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是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是统治意识形态的工具,沦为了社会统治工具。大众文化是社会水泥,目的是消灭个性。
(1)文化工业:在文化领域进行工业化的商品生产。特点:工具理性运用于文化领域,导致艺术作品可以复制生产供大众消费,文化艺术由此失去独特性。
(2)文化艺术VS文化工业(阿多诺)
自律性 ——————他律性
表达对生命 受制于市场规则
艺术的本真理解
结果 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标准化 同一化
看似繁荣
实则千篇一律
目标 输送社会的内在秩序、规则
(4)如何产生效果的(运作)?
- 制作方:文化工业建立了自动化的反应机制,背后体现了某种“理性”机制。
- 受众方:受众方需求的是娱乐,娱乐具有欺骗性:A营造消遣性、让人无能为力,放松警惕,逃避反抗;B文化工业的过滤,在文化的加工过程中
推荐书目《娱乐至死》
4.艺术否定的本质
(1)艺术的本质是对现实的否定(站在现实的对立面)
(2)艺术具有自恋性、拒绝交流,强调艺术的独立性。
(3)反艺术===反优美外观:通过消解自己的外观来成就艺术。
二/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略

(二)《爱欲与文明》
1、爱欲==生本能(快乐原则)
人类文明对爱欲的两种压抑:
- 基本:维持文明必不可少
- 多余:为了统治而强加于人
(2)爱欲向满足方向退化
- 本能革命:大拒绝(拒绝一切资本主义)
(三)新感性美学
- 艺术的本质:革命、造反,建立一种新的东西;
- 艺术要造就一种新感性。(后期进行了反思)

三、弗洛姆《逃避自由》1941年二战时期
《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
批判极权主义的著作: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阿安特《极权主义的起源》
(一)自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自由:伴随着个体而产生的的概念。
2、自由的影响:
- 积极:摆脱束缚
- 消极:失去归属感和安全感
4、发展内心创造力、完善人格;放弃个体独立、重新皈依母体。
(二)逃避自由的三种心理机制
1、威权主义==放弃自己的独立倾向,从外界寻找权威(人、或者社会团体),除掉自我,建立归属感;
2、破坏欲,消除外在威胁==表现为责任感、爱等。
3、机械趋同==融入环境和大众,失去个性和自我的从众心理。
“逃避自由的人往往表现的很正常。”
《爱的艺术》
四、本雅明技术主义艺术理论
(一 )本雅明的生平与著作
1892--1940年
1920《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
1928《德国悲剧的起源》《单向街》
1931《摄影简史》
1934《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
1935--1939《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1、背景:
- 希特勒上台后的禁止犹太人措施;
- 布莱希特创造“史诗剧”,提出了“间离化”的戏剧理论==让观众处在一个审视的位置上去看艺术作品==背后的诉求是政治诉求,干预社会;
- 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的变化。前:时间艺术;后:小说危机,电影兴起…
古典艺术==时间艺术==意义确定
现代艺术==瞬间艺术==意义不确定、费解==掺杂着反思性
2、复制技术与艺术作品:《机械复制时代艺术作品》
艺术作品通过技术手段复制
区别:
(1)机械复制比手工复制独立于原作;
(2)机械复制技术可以把原作的摹本带到无法抵达的地方。(原作具有即时即地、无法复制性)
3、光晕(灵光、灵韵)
(1)作品的独一无二性、原真性;
(2)在观赏者和作品产生了距离;
(3)构成方式:膜拜;
(4)构成了艺术作品的历史感;
(5)接收方式:聚精会神、
光晕的消解:
(1)大规模复制:消解了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扩大艺术的时空范围
(2)鉴别“真品”“原作”不可能、也无意义
(3)艺术的神秘感、距离感消失了==呈现为展示价值,主客体关系又不对等变为对等
(4)欣赏方式:心神涣散、消遣式的
4、电影艺术: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一次革命
==展现异样世界——实现非异化的精神世界
5、机械复制对大众文化的意义(积极):
(1)为大众文化的合法化寻找了理性依据;
(本雅明认为大众文化必然会发展,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地批判大众文化,而是转变思维,考虑如何看待大众文化)
(2)确立了大众与艺术作品的新型关系,认为大众是消费者和欣赏者(本雅明少了一些精英主义,多了一些平民主义。例如:王朔作品对崇高的消解……)
(3)肯定技术的作用,颠覆了知识分子的话语;
五、哈贝马斯的交往合理化理论
(第二代代表人物)
(一)理论出发点
1929年出生在德国。
(1)工具理性(及其他理性)==(改良观点)交往理性——主体间性
(二)交往合理化美学
强调对现代美学的分析,认为现代艺术是“反光晕”的艺术,但是反对“先锋艺术”,认为潜藏着交往合理化的“危机”,坚守“现代性”反对“后现代性”。
第二章 文本中心主义文论
第一节 俄国形式主义
一、俄国形式主义概况
1914--1930年俄国兴起的一个文学分析流派。
(一)产生背景
科学精神 实证主义兴起 建立文学研究的科学性
(二)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标志着俄国形式主义的诞生,产生了两派别(小组):莫斯科语言学、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学会。
重要代表人物:
- 雅格布森 托马舍夫斯基(莫斯科语言学)
- 什克洛夫斯基 艾亨鲍姆 雅各宾斯基 日尔蒙斯基 特尼亚洛夫 (彼得堡诗歌语言研究学会。)
(三)主要理论主张
1、追求文学的独立自主性;(文学研究就应该针对文学作品本身,针对的是“知人论事”,防止文学研究走向传记研究……)
2、强调艺术的本质是审美过程,而不是目的;“陌生化”
3、文学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文学性。“文学性”是指使一部文学作品成为作品的部分;
4、研究方法:共时性语言研究方法。
文学的本质性(语言+审美)
二、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理论
1916《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纲领性论文,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思维。
- 对内部规律与形式的强调;认为文学作品就是形式本身,不存在内容。
- 陌生化。
- 强调审美的目的是感受过程;
- 实现这一过程的方式是陌生化,陌生化会让熟悉的东西边陌生。
3.讲小说分为“本事”和“情节”。(后来分为“故事”和“情节”。)
4.意义影响:
- 文学研究由外转为内
- 开始读者转向。(陌生化概念的提出在意的是读者的感受,为后来的读者转向做了铺垫。)
三、雅格布森的“文学性”的概念(1921年)《俄罗斯现代诗歌》
文学性:使文学成为文学的那一部分。
- 文学性,文学的构成原则
- 诗歌的语言本质:能指与所指的不稳定性。
第二节 英美新批判
20世纪初 1917到20世纪50年代
(20年代开始于英国,30年代形成于美国,40~50年代在美国文坛占统治地位,60年代后逐渐衰落。)
(一)发展历程
- 20年代——第一阶段 英国
艾略特《荒原》 瑞恰慈
燕卜逊 美国 兰瑟姆 艾伦塔特
2.30——40年代 美国 南方集团
布鲁克斯 韦勒克 唯姆萨特
(二)特点
- 文学本体论:坚持文本中心论。
- 文本细读:文学内部研究的一种方法。
- 强调语义学问题。
- 将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相结合(视野更大)。
二、瑞恰慈的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原理》
(一)语义学:从语言入手,分析语言产生的一种效果,强调某种内在性(让读者产生美感)。E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三、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
1917年《传统与个人才能》
(一)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有机整体。(世界上所有的作品)
- 整体永远在运动变化==文学批评中文学的传统很重要;
- 单个作品的各个部分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内容与形式的不可分割)言像意。
(二)“非个人化理论”——针对浪漫主义对情感的崇拜
- 文学传统对诗人的影响,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对诗人的影响;(诗人先适应传统,而非逃离传统。)
- 文学的历史意识:放弃情感个性
- 诗人的作用:催化剂(诗歌不是个人的情感表达,而是情感的集中。)
- 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是找到客观对应物,寄托情感==使情感具有普遍性。(引起读者的共鸣,好的诗歌必须压制作家个性,呈现人类普遍情感。)
四、兰瑟姆本体论批评
1934年《本体论札记》,强调本体存在,排除外物,强调内在研究。
五、布鲁克斯:“悖论”“反讽”
悖论:矛盾
反讽:表面荒谬,实则真实
六、燕卜逊 复义(含混)
多重带给作品的影响。E李商隐的诗歌。
七、维姆萨特
- 意图谬见:把作品的意义和创作意图等同了。
- 感受谬见:把作品等同于读者感受。
推特:“张力”=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作品的暗示意义(在语境中的丰富其他内涵);外延:词典义
第三节 结构主义
一、概况
(一)基本特点
- 寻求批评的恒定模式;
- 强调文学的整体观;
- 探寻文学的深层结构;
- 在具体作品中强调对意义生成的研究;
- 消解了主体性,强调了关系型。(作者不重要,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内部的关系。例如,阿尔都塞的理论,他不强调人,而是强调人背后的意识形态。)
(二)代表人物
前四子:里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
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
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
拉康
后四子:罗兰巴特
A·J·格雷马斯
茨维坦·托多洛夫
克劳德·勃瑞蒙
前段俄国形式主义到结构主义,再到布拉格学派,再到叙事学、符号学、解构主义(反结构主义,也称后结构主义。)
(三)叙事语法(也称叙事语法)
目标 阻碍 努力 结果 意外 转弯 结局
托多洛夫:叙事作品就是一个大句子。=======情节的最小单位:行动元,叙述句
普罗普故事形态学
31个固定功能和7个角色:
赠与者
相助者
主人公
派遣者
公主(要找的人)
对手
假冒主人公
格雷马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结构语义学:
接受者 —— 客体——发送者
辅助者 —— 主体——反对者
认为故事中存在以上六个行动模型。
按照这些行动模型的关系,形成了意义矩阵:
分析小说的步骤:以《老人与海》为例
- 找出基本要素:老人、鲨鱼、马林鱼、小孩、海、其他人……
- 将要素归类(按照6个行动模型)

3.按照两两关系进行分析:
- 老人与他人==自我确证==个人——这回权力:老人打鱼是在社会话语下的权力显现;
- 老人与鲨鱼==自然界的本质规律是斗争与杀戮==个体得以超越(战胜强大的对手就是一种超越,就是一种胜利。)
- 老人与海==大海象征着宇宙中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在宇宙中,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是无足轻重的。
总结:两类关系:一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自我确证==成功,精神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斗争,失败,无足轻重==失败,现实意义。
使文学分析科学化。

缺陷:容易模式化。(理论+案例)
五、克劳德布雷蒙的“三位一体”模式
故事的核心就是可能性出现和实现可能的过程。
主人公前途未卜==提出解决方案/没有解决方案==问题解决、问题未解决……

- 递进式:A1--A2--A3--A4;B1--B2--B3--B4.
这种类型往往体现在侦探型作品上。
2.嵌入式:A1----A2---A3---A4---
A2(B1---B2---B3)武松、潘金莲
3.对照式::A1----A2---A3
B1---B2---B3 智取生辰纲
六、托多洛夫
原有平衡
满足=== 破坏===对抗
*** ===行成新的平衡==不平衡

七、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被誉为结构主义之父。
代表作
(一)《野性的思维》开启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开端。
核心思想: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 原始人思维方式:具体问题===知识体系
现代人思维方式:知识体系==具体问题
都是试图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纳入一个结构。
2.研究原始文明制度:图腾文化(M:其实现代人也有图腾崇拜,比如LOGO,国旗,校徽,$……)
图腾崇拜本质=自然、动物、人==凝结三种关系
3.历史是具有主观性的(历史是人类的主观幻觉)。历史之所以有意义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是按照何种逻辑组织起来的。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二)《结构人类学》
结构主义解读步骤:
- 抽离出神话故事中的神话素;
- 以二项对立的原则排列神话素;
- 分析其深层结构(自然地理,经济模式,家庭结构……等模式)
血缘关系
杀死怪物
坡脚——强调人的起源
===第一个矛盾是人的土生起源,是一个自然起源;第二个人矛盾是两性起源,是文化起源,因此《俄狄浦斯王》揭示的是自然和文化的问题。(t:应用不多)

八、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
《写作的零度》《作者之死》《恋人絮语》……
(一)零度写作《写作的零度》
- 针对的对象:浪漫主义思想,萨特的观点:《什么是文学》能够实现人的自由,文学可以干预社会,作家可以介入社会。
- “零度写作”的内涵:作家在写作时应该主动回避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特点:对作家主体性的某种遮蔽。====零度写作形成风格以后——不介入本身也是一种态度——真正的“零度写作”是否存在?——零度写作势必会被文学史吸收,成为某种意识形态——写作就是与某种权利(罗兰巴特从更高的形态上否定了零度写作,但在内涵上肯定零度写作)
(二)“作者之死” 1986年《作者的死亡》
“作者之死”是对罗兰巴特《论拉辛》观点遭遇的反对的回应,认为:
- 作者对文本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 作者不是文本的唯一主体==真正的作者是脱离作者的主体;
- 作者不可能先于文本存在,作者和作品是同时出场的,写作不是描写,而是语言符号;
- 消灭作者才能获得文本的多维空间。(不能局限于作者的创作意图)
- 作者死亡意味着读者的诞生,作者决定意义生成空间。
(三)叙事学的分级《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叙事作品的三级:功能层:最小单元;行动层:人物关系;叙事层:叙事意义。
(四)《神话学》
几个符号系统的问题:
传统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的一一对应;
罗兰巴特认为有一种更高级的能指所指关系。
例如:rose------<-<-<@——爱情
第四节 后结构主义理论
解构主义:把整体变为部分,强调打碎重组
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
基本特点:反中心、反同一性、反本质、反宏大叙事、反体系性、反总体性……
一、福柯的解构主义理论
(1926--1984),尼采影响,1961《古典时期的疯狂史》——后出版为《疯癫与文明》,1970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
1975年《规训与惩罚》(汪明安的福柯研究)
1976年《性史》
(一)《疯癫与文明》研究方式:考古学(知识考古学:对来龙去脉进行挖掘,找到问题的来源,尤其是对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追问:是否从来如此。如果并非从来如此,那就进行摧毁。)
1、历史上对待疯癫的态度是变化的:
- 17世纪前:疯癫是独特象征。柏拉图的“迷狂说”;中世纪宗教处理疯癫者的方式“愚人船”;文艺复兴时期充斥着“疯人”形象,且在他们“疯癫”后反而找到了事情的本相。——对“疯癫”的态度是较为正向的;
2、17世纪后欧洲“麻风病”爆发、消失后,闲置的“麻风病院”关闭着疯子,罪犯,失业者……因此,人们对待疯子的态度转变,成为非理性的象征,而现代性的理性就是建立在对非理性的指认上的。
现代文明建立在理性之上===理性的产生是偶然的===现代文明的产生是非理性的==现代理性文明不具有崇高性
疯子不是病理性的结果。
(二)《词与物》==知识型==对知识进行考古,挖掘知识表象背后的根基/结构/模型==消解人类的主体性。“人如同大海边沙地上的一张面孔,终将被抹去。”——福柯
- 知识型:只是背后的结构。例如柏拉图的理念论,建立了一套现象和本质的关系,认为现象背后有本质。这就是这一种确立知识结构的模型。类似于“范式”。例如,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量子力学。
- 历史上的“知识型”
-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相似型
- 17--18世纪:表象型 心与物的对应
- 18--19世纪初:自我表象型 人是表象的客体,也是表象的主体,人类的知识是抽象的知识,研究抽象知识的本质是研究人自己,人成为世界的中心。
- 1950年后:人之死,人不在处于主体地位。
(三)《规训与惩罚》1975年
- 谱系学\系谱学:知识与权力的同谋关系
- 监狱诞生:权力的诞生依靠着惩罚
酷刑:害怕、大众=彰显权力——监狱=温和?监狱是将规训和惩罚用到极致的。
监狱规训的制度:
- 层级监视==自我约束(不对等注释)
- 规范化裁决==处罚特权
- 检查==贴标签
透过监狱看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大监狱。==个性丧失:社会只会生产社会本身所需要的人。===人道主义走向了人道主义的反面,披着理性和文明的外衣压抑着人,消解了整个现代社会。
问题:批评福柯的泛权力化倾向,只解构不建构。
现代主义:有一个中心,有本质,批判是为了“应该”
后现代主义:无中心,无本质
二、雅克德里达
(1930-2004)
1967《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
(一)“解构”内涵
- 超出哲学的非哲学思想;
- 目的不是摧毁,而是反抗——方式:深入到结构当中去,然后消解掉对象的结构;
延异:
索绪尔语言学:能指指向所指
德里达:能指只能指向另一个能指——语言就是一场游戏。
(二)
- 解构的对象——罗格斯中心主
罗格斯中心主:(解构)语音中心主义,(解构)在场的中心地位。
2.解构的策略
- 延异:差异 共识差异和历史差异
- 播散
- 踪迹
第三章 存在主义接受美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
一、海德格尔 1889-1976
师生脉络:布伦塔尔---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汉娜阿伦特
1927年《存在与时间》
1、海德格尔的哲学主题:存在与存在者
认为整个形而上学的历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因为将存在当做存在者来理解。
柏拉图以来存在被悬置了,讨论的是存在者。
存在者:一个实体,一个完成时;
存在:是过程,一个进行时。
胡塞尔:回到事物本身(回到现象最初的状态),看的过程带有主观性,具有意向性;(M:风景与科学、理性一起被发现?)
海德格尔:观察事物要超越主客二分(传统认识事物的方法)——存在论(主客都存在,主客统一。不在讨论主客问题,转而讨论存在问题。存在强调体验,而非认知)
3.研究对象--此在
把握存在必须通过存在者把握,这个存在者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存在,即“此在”,约等于“人”。
此在的本质==始终处在祛存在的过程中=人不断都反思人生的意义
4、“在世之在”=此在
此在的意义与周遭的环境有关系,当一个此在存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此在的意义就被确定了。但此在不想被确定,因此会产生逃离的欲望。

5.此在的两种状态:本真状态==永远处在祛存在的状态,即:不被定义(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非本真状态:沉沦在世,丧失自己。
6.人可以在任何事件上沉沦,唯有死亡需要独自面对==畏==畏的存在会逼迫人追求本真状态
7、海德格尔 艺术本源论
艺术本质==从艺术作品入手==物(同一个物又有区别)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两个物,
- 一个指向世界,强调意义化的——工具
- 一个指向土地,是无意义化的——意义可生长
艺术的本质:意义化的世界和无意义化的大地之间的冲突。===针对现代技术而言
现代技术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工业,艺术丧失了神圣性。
二、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
(一)萨特(1905-1980)
1934年《自我的超越性》
1938年《恶心》(文学作品)
1943年《苍蝇》(三幕剧)
1945年《存在与虚无》
1945年创办《现代主义》,提出“萨特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
(戏剧)《紧闭》
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二)存在先于本质
萨特探讨存在是基于本质而言的。提出
- 自在的存在: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具有荒诞性
- 本质先于存在
- 自为的存在——具有某种主动性,强调改变——去存在:对存在的否定。不去强调是什么,而是不是什么。
- 存在先于本质:不知道是什么,而是靠存在方式决定的——自由
“他人即是地狱”:他人的存在是对自我的限定。
(三)文学本质==自由
文学一定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 作家角度——动机:需要感到世界是重要的,获得虚构权利,实现某种自由;
- 读者角度:读者具有创造性,也是意义的创造者;
创作本身就是在召唤他人的自由。
3.“介入”说==文学的社会功能==揭示社会的异化现象——罗兰巴特针对此观点提出了:作者之死。
三、加缪的存在主义思想
“荒谬三部曲”
1942年《局外人》;1943年《西西弗神话》
1951年《反抗的人》萨特 加缪关系破灭
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0未完手稿《第一个人》
- 荒谬的世界;将荒谬作为起点
- 反抗荒谬世界:反抗的方式不是自杀,而是超越现实 :西西弗斯的超越方式:唐璜、演员、征服
第二节 接受美学
一、伽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
(1900-2002年)
1960年《真理与方法》
(一)前见(成见)
前见不是消极的,而是理解可行的前提。
前见分为真前见(来自于整体的历史传统)和伪前见(带有某种功利性目的)。
(二)视域融合
视域:目所能及
视域融合:
- 理解者的前见 =====理解者的视域
- 文本意义=========文本的视域
理解者的视域和文本视域的融合,就叫做“视域融合”。
共时性视域融合:同一时期内,静止的状态下
历史性视域融合:过去的理解和现在的理解======效果历史:所有的理解都存在于历史理解的交互中。
二、姚斯的接受美学
姚斯-伽达默尔--强调文学历史
接受美学(文学角度)
伊瑟尔-英伽登--强调文学文本阅读
(一)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历史性
文学研究应该落实到对作品的研究====对作品的研究应该落实到作品的存在方式研究===对文学接受史进行研究
一部文学史=一部接受史,例如张爱玲的历史地位
(二)期待视域(期待视野)(伽达默尔的前见等)
期待视野是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前的定向性期待。包括读者的素养、品味、阶级等。
- 作品与期待视野一致————通俗
- 作品与期待不一致————高雅作品
----------------------
- 公共期待视野——普遍共识
- 个人期待视野——
三、伊瑟尔的阅读理论
针对个体的文本阅读,针对的是“空白”,指文学作品中未写出来的部分。
“空白”与
- 语言
- 图景片段
- 思想价值
2.召唤结构
伊瑟尔认为因为“空白”的存在,作品就具有了“召唤”的意识。
3.按照“召唤结构”去阅读的读者就是期待读者。
隐含读者==理想读者
女权主义:抵抗式阅读
第五章 文化研究

一、英国文化研究的传统渊源
- 文化与文明传统
代表人物:马修•阿诺德;TS艾略特;FR利维斯捍卫人文精神
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提出人文至上,精神至上
- 马修•阿诺德《文化与无政府状态》把文化作为拯救的工具。==文化保守主义
- TS艾略特 强调文化的有机性,认为文化是人类整体的生活方式。
- FR利维斯《大众文明与少数文化》,建构了物质和精神的对立,大众和精英的对立,认为英国在工业革命以前具有整一性,之后被分裂了,具有精英文化意识。
2.文化与人类学传统
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强调文化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文化进化论),强调文化的一个基本要素:习俗
研究方法:民族志/人种志
3、马克思主义传统
考德威尔
将文化与社会整个物质生产相联系,强调“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E诗歌的诞生
二、英国文化研究的建立
1964年在伯明翰建立了一个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标志着英国文化研究的建立。
(一)历史背景
- 大众社会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二战后技术工人跻身中产阶级;国家福利社会,阶级矛盾渐渐缓和,形成了一个大众社会;
- 二战后英国新左派的诞生。随着阶级矛盾消退,对抗资本主义的阵营发生了分裂。老左派继续发动工人革命,新做派把斗争的方式坐落在文化上,从文化中挖掘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力量。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庸俗化的“经济唯物主义”。《新做派评论》
- 成人教育背景。二战后成人教育发展,“奖学金男孩诞生”,突破了学院精英教育的局限性。
(二)文化研究的体制化
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成立了英国文化研究中心。
1968年斯图尔特霍尔==文化研究的黄金时代
2002年
文化研究发展中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 理查德霍尔特《识字的用途》1957年
- 雷蒙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
- 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
(三)文化研究的基本主张
- 对利维斯主义的超越。接受利维斯重视大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扬弃了精英文化的观念。
(利维斯《伟大的传统》,极强的精英意识,强调对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视)
2.重视文本分析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3.强调文化与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
4.把文化理解为(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强调为日常生活经验的重要性。
the structure offeeling
(四)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
- 工人阶级社群的文化
- 青年亚文化:性别文化、少数族裔文化(倾听历史的沉默处)——身份认同问题
阶级 性别 种族 —— 文化研究的三大问题
(五)文化研究的范式
文化主义 60S
结构主义 70年代前期
文化把权力论(葛兰西转型)70年代后期
后马克思主义 不同理论的结合 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