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难道只是官场?有多少职场影子?千古名句背后谜团?(一)
用人用到高明之处是个什么样子?大唐的宰相姚崇专门向唐玄宗汇报工作,说我最近打算对官员进行任免,我把这些官员都给您介绍介绍,您看这些人可用不可用。然后就在乎板上把这些名单当当当当,这么一念在这个过程当中就看见唐玄宗往那儿一坐,目光也不看向姚崇,只是直盯盯的看着头上的房梁,姚崇越念心里越慌,一抬头发现李隆基根本没有看他。然后往下念也不是,不往下念也不是,只好硬着头皮把所有的工作汇报完毕了。但是直到汇报完毕之后,一抬头唐玄宗还是没有正眼看他,一直抬头看着上面的房梁,偶尔的目光越过姚崇,看着殿外的屋瓦。
这种情形下姚崇心里就慌了,我现在是中书令,当然了唐朝在那个时间段改名叫紫薇令了,不过后来很快就改回来了,我们在这儿还是叫中书令。当了中书令以后,这相当于宰相当中的独一份。而且制约姚崇开展工作的好多其他大臣都被安排到别的岗位上了,跟这事儿没有关系。在现在这种情况下,突然之间唐玄宗不再听他做任何工作汇报了,您想想姚崇是个什么心态,非常的紧张一连几天都非常犯愁,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是我哪儿做的不对吗?我下一步应该怎么做?想来想去还得找高力士皇上身边的人,我得问问他。其实就在姚崇汇报完工作之后,高力士就问过唐宣宗,说陛下您对姚崇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态度?他那么认真的汇报工作您怎么一声不知?
结果唐宣宗李隆基怎么讲?他说我已经把整个治理国家重要的任务相关的权利都给你姚崇了,这些事情就不再是我的事情了,那是你姚崇该负责的事情,你没有必要向我汇报。如果你姚崇任用的人出现问题了我就对你追责,这才是我该干的事情。君臣之间就应该各司其责,各谋其政,这样国家才能得到很好的治理。所以我没有必要听姚崇汇报这件事情,他非要汇报我就暂且听一听,时间久了他就知道我的用心了。这一番话高力士原原本本的告诉姚崇,姚崇听了之后非常的感动更加投入工作了。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李隆基对姚崇的信任,他是有前提的,在很早之前他就认真地调查过姚崇是个什么样的人,所以像他父皇推荐了姚崇而且再次启用姚崇之前他也做过认真的调查,当时姚崇担任的是兵部尚书,姚宠边疆地区的城堡、斥侯、人马、武器、钱粮,所有的数据了然一胸,那就相当于一个计算机的内存,所有事情都在自己心中,这个事儿该怎么处理,讲得头头是道。
而且在处理其他事务过程当中姚崇业表现得非常得体,确实是个资深的政治家,有了前期这么多的考虑,有这么多的调研,有这么多的测试,才有无条件的信任,既然我这么信任你姚崇,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底。姚崇刚当宰相的时候其他的宰相已经被纷纷的调整岗位了,但是这些人依然还留在京城,比如说像钟绍京。比如说像刘幽求,其他的崔荣等人都在朝廷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不仅是职务上的影响力,更是舆论上的影响力。你像钟绍京、刘幽求几个人没什么事儿了,已经是闲职了不掌握实际权力了,或者不是中心枢纽这样一个岗位了,所以大家就忍不住聚在一起喝个酒发个抱怨,这些抱怨本身倒没有什么,但是你不断的会传出来,在大臣当中一听你今天这个姚崇又做得不对了,明天什么事儿就不好了,整个朝廷干事创业的氛围就受到影响了。
在这种情况下直接影响了姚崇很多政策的制定实施。朝廷这边刚发一个政策,你在旁边说风凉话,这种人很讨厌怎么办?他就暗示其他人专门弹劾刘幽求和钟绍京,这份弹劾的奏章报上去。玄宗皇帝非常明确的讲,这个事儿姚崇你来处理,到底怎么办你自己定。结果一调查的时候,刘幽求和钟绍京这些人就不满意了,干什么赶尽杀绝,没有这么干的,你这太欺负人了,我们大小也是功臣,我们是跟着皇帝一起发动政变的,你一立什么功劳了,居然有人不断地弹劾我们,所以他们反响非常激烈,不断地开始向皇帝申诉一下,双方就开始僵持到这儿了。其实这个时候姚崇也没有想真正地赶尽杀绝,就是想让他们别在朝廷当中制约自己的施政。
所以就联系薛那,包括卢怀慎,共同的跟皇上讲,这些人就是从关键岗位退下来了,有点牢骚话也没有什么大事儿也是人之常情,不如这样让他们到地方去做官,不要在朝廷当中影响整个政策的。说完这番话之后唐玄宗李隆基也明确表示,我认同这个看法,毕竟这些人都是功臣,把事情闹得太大,朝廷上下沸沸扬扬,大家会说什么,说你李隆基太不讲究了,你想想大家跟着你出生入死,结果你这是兔死狗烹,所以大家就就坡下驴,都到地方为官就行了。在我们现代人印象当中你没有必要一直在京城做官在地方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