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同学的来信——关于艺术创造的精神现象
(普通字体为来信,粗体字为回复)
抱歉陈老师!昨天没有及时回您的消息,因为我值班收了几个病人病房有点忙,还有就是也希望能够好好思考您提出的问题。
我记得陈老师好像您的的视频大都是您博士论文的内容,您研究方向非常新,我也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像您这样能够熟读很多文学人物的作品并且能够像您这样从精神科医生的专业做出解读的老师。我都是在向您学习,实在不敢说有什么建议,如果实在要说的话只能说一些我浅薄的体会。
其实我自己的体会是正常人也会出现一些我们精神患者的症状,比如说我曾经在大病初愈的时候有过一些解离、在和同学关系破裂的时候出现牵连观念。目前我也还没有找到为什么他们会“分裂”得这么远,而我们还尚存一些能够回归正常的能力的解释。我们(哈哈哈主要是我)在某些时候,例如半夜突然惊醒后睡不着,突然感觉到心跳加速,也没有办法靠自身努力控制的时候,也许我们会烦躁,或者突然想去晨跑、或者干一下什么事,然后我们恢复平静状态了。这些类似于“活动增多”的状态是不是也在疾病状态的上有所映射。心理学上不认为有正常人,大家都是在带着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症状生活。但目前精神科患者是否患病,用的严重程度标准好像还是有待斟酌(这是因为,人的“正常”状态和“病态”状态之间,有着一个很宽的模糊交界地带,怎么划分这条线,互相争论很多,而且,没有一锤定音的办法。或许我们应该这么想:如果人类的精神能被那么轻易地划分,那这必然是肤浅单薄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说能够分享一些非常明确的客观指标(RDoc这个诊断体系就是这么想的,他们打算把精神障碍像躯体疾病一样完全用仪器检查结果来定义和划分。我认为这个探索是有益的、其中不少成果也能用于诊断体系的改进,但不应该成为大方向,这就好比一台电脑除了故障,但硬件工程师只想通过检查电路板和接口这些硬件故障来找问题)我们能够多加学习到对精神疾病真正意义的理解。
很多时候我在想他们的症状是不是因为在一个思维方式、信念上或者是身体反馈比我们“正常人”走得很远,并且他们的感受更深,所以调动了所有的身心资源来保持感受和心灵的平衡,这好像在一定程度上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我对精神科的兴趣是所在。(我感觉你有点浪漫化了,其实大多数患者的精神障碍,都表现为“受到损害以至于不能完成日常该做的事”,毕竟人群中诗人是少数,绝大多数人关心的是能不能过好日子。但你的浪漫和敏感又是可贵的,“精神异常”本身就是对“精神正常”的反叛,本身就蕴含着发展、超越、新颖的可能。创新多数是失败和带来损失的,所以人们害怕创新,极少数创新能带来巨大成功,所以人们渴望创新。确实,许多精神障碍患者体验到了非同寻常的精神内容,在一些机缘的帮助下,能够转化为艺术创造力,这是人类精神的璀璨时刻。我的研究中以大量例子证实了精神障碍对于文艺创作的一些有益影响,见图。)所以说不知道有不有可能从生平出发,整理出一些佐证的资料,从主角视角出发来描述一下这些文学作品的意义,用时间顺序的方式,像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来源:1.一些精神障碍患者同时有了比较高的成就,他们留下了一些自述的作品,如《我穿越疯狂的历程》、李兰妮的《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他们从主观视角出发、以整个人生的尺度来看待自己的精神状况,不过主要讲的是精神障碍对自己的影响;2.有许多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自传和日记中留下了一些文字,记录了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精神障碍对自己的心理的影响,比如伍尔芙。但这些记录比较零散;3.你的想法我没听明白,似乎想说的是“一个人从主观视角出发,记录自己所阅读的文学作品对自己的一生的影响”,这个也有,比如冰心的 《忆读书》,豆瓣读书之下有许多书评涉及到自己读书的感受以及受到的影响,写的也很有文采)
文学作品有时候真的很神奇,比如当读到“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会发现其实作者爱恨情仇被文字消解了;当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能量又被激发了。但这是为什么,我也没有找到答案。陈老师我不知道您的具体方向有没有涉及到这些文字及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状态的反应或者影响(这些我完全不涉及。这是典型的“文艺心理学”的范畴,许多文艺研究者会去研究“艺术欣赏中的心理活动”,里面的结论已经很成熟了。我所涉及的是“文艺创作过程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比如海子为了寻求诗歌灵感而去练气功,结果出现了“气功所致精神障碍”。),如果这方面有所研究的话我觉得也会很棒。
ICD-11在用比如阳性、阴性、认知、情感等维度来重新划分人的精神活动来描述精神疾病的各个方面,有些人说精神分裂症也不是一个病是几个病,那在这当中可能还是要回到对人最基本的高级活动的研究和理解。文学艺术家们是人类的感官,你能够体会到比我们(主要也是我^_^)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这些感受和理解过程是不是也是疾病的“发病逻辑”(你说的“发病逻辑”,我换个名词,叫做“精神障碍的核心心理过程”。我赞赏你的“文学艺术家们是人类的感官”这个说法,我的说法是“艺术家是人类开辟精神疆域的探险者”。艺术家的冒险探索,有助于人类加深对自身精神的了解,他们身上出现的“精神异常”也能更加丰富、深刻地暴露“精神障碍的核心心理过程”,比如卡夫卡的严重的焦虑塑造了他对现代社会高压风格的恐惧,这种焦虑对人生观的深刻塑造作用在普通病人身上就很难看到。),陈老师您的文学研究是我见过的以及很深刻的了,所以说有不有可能在这些文学作品里面理出一些线路出来。
其实我看你的那个创作和成瘾的视频里面的时候当时有个想法。就是那个主人公为了追求极致的精神体验而去用药物,他追求到了,而且把他转化呈有价值的文学资源,但是最重要的是他竟然可以解脱这个物质。然后呢,物质成瘾不是分为精神和身体上的嘛,那么平时的人为啥不能解脱这个物质的束缚,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其实,金斯堡能够脱离D瘾,这是一个很罕见的案例。事实上,和他同一批吸D的嬉皮士们,比如凯努亚克,还有巴特勒,他们都没能摆脱D瘾,而且早早的就死掉了。他能够脱离D瘾,我在视频里面也讲述了原因,第一个呢,是他在吸D之前就是有严肃的文学追求,并不是完全为了追求快感。而且他使用的主要是致幻剂,是为了寻求灵感。第三个原因是他在使用这些致幻剂有明确的目的,每一种都用的不是很多很久。所以他才能够摆脱D瘾。他所使用的致幻剂和海洛因之类的D品还不太一样,致幻剂主要是精神成瘾,躯体成瘾相对要弱很多。精神活性物质与文学的关系,与灵感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但是我们中国人接触不到,所以感觉离自己比较远。之后,我打算就这个话题再写点文章。除了金斯堡之外,西方还有很多吸D的文学家,艺术家。包括嬉皮士运动。)
当然以上都是我才熬了夜,只睡了两个小时起来的一些胡乱的思考,还没有成型,不够严谨,可能表达的不够清楚也很浅薄......如果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陈老师多多包涵,见笑了。
感谢来信,指教谈不上,说说我自己的看法:
1.能够感觉出你是一位好学深思的人,对精神病学怀着“原始的好奇”,这个初心很难得,现在很多精神科医生并不关心人的灵魂;
2.你对精神病学和人的精神现象有许多浪漫而模糊的想象和猜测,我当年还是本科实习生时也是如此,等进了精神病院、开始做精神科的研究后才发现许多想象都落空了、和现实很不一样。但我认为这是好现象,一万个浪漫想法能实现一个,就已经令人心动神往了。比如说我当年也想像《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那样去各个精神病院寻访“世外高人”,跟他们做访谈,研究他们为什么有天才的想法。后来发现,根本找不到所谓的“火云邪神”,许多患者的功能都比普通人差很多,仅有少数能在局部展现一些异于常人、给人以启发和惊奇的地方。所以我后来选择了一个“研究对象比较丰富”的研究领域,也就是历史上的患精神障碍的文艺名人。所以我鼓励你,你对一些浪漫的有趣的精神现象感兴趣,就不要止步于“随便想想”,而是要挑一两个点去动手去找资料、理思路、做研究,之后你可能会发现,有些精神现象人家已经有结论了、有些人家有涉及但没有没到点子上、或者你不认同人家的解释,那么你就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释。
3.欢迎你来谈谈你感兴趣的点,我可以帮你介绍一些资料,争取把一些点发展成为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