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3年,你有多久没好好旅行过了?
前段时间,豆瓣上一个话题 #疫情后你最想去哪儿旅行# 收获近万条的留言。
无数被困在家的网友,尽情描绘自己渴盼的旅程:
想去北海道,看看川端笔下的《雪国》;

想去大理找个村庄,把手机关机,与世隔绝地过上一个礼拜。
疫情三年,给每个人的生活都蒙上了一层阴影。行业的波动,降薪的风波,繁重的房贷,伴随时不时封闭的压抑,磋磨着每个苦苦泅渡者的灵魂。
尽管每个人有各自生活上的苦涩,却总会在某个时刻,出奇一致地将旅行视作对自己的疗愈。
你也许会说,生活都那么累了,干嘛还要花钱去旅行?
我想答案,正如余秋雨说的那样:“旅行就是提醒我们,哪怕并不富裕,也不能失去行走的决心。”
旅游的最大意义,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在被生活推着往前走的岁月里,留出一段能够自己掌控节奏的时光。

01
停止靠惯性驱动的人生
才能找到出发前的自己
2019年,也就是疫情前的最后一年,曾看过某个国内求职平台,对24-45岁的职场人进行过一次调查:
结果显示,在超过4000位受访者中,当年进行过一次或以上跨省旅行的,只有12%。
我们一直觉得,是疫情阻隔了远行的脚步,殊不知人们早已在城市的激流中,淡忘了眺望远方的习惯。
处处碰壁的二十岁,垂头丧气的三十岁,精疲力竭的四十岁。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逃不出现实的裹挟,被围困在由格子间、会议室和地铁站组成的小小天地里。
当努力奔波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就常常忘记,自己当初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
事实上,偶尔停下脚步,世界并不会因此兵荒马乱。恰恰相反,当我们远离城市去旅行,灵魂才有闲暇变得细腻,重寻那份在奔波途中散失的内心归宿。
正如电影《小森林》中的市子。
她告别繁华的东京,独自前往大阪一处不知名的小森林旅行。
乡下独处的时光里,她可以坐着把脚浸入溪流,整个下午眺望对岸的田野;
也可以清晨时分在院子里漫步,摘一颗沾满露水的果子。
下雨的夜里,她点一盏灯,手里捧着书,把脸贴在雨迹淋漓的窗玻璃上。
没有城市里的喧嚣和繁忙,市子对周围环境的感知,重新变得敏感起来。

她望着民宿厨房的一角,想到自己曾和母亲一起做饭,而母亲却在6年前不告而别。
市子这才明白,无论是在城市忘我加班,还是回到平静的乡下,自己都只是在回避母亲已然不在的现实。
而当她在旅行中觉察这份心结,她选择直面自己的内心,以更笃定的心态回到东京,去追求属于自己的生活。
听过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走久了,偶尔就要停下来问问自己,前进是惯性还是初心。”
旅行不是对现有生活的逃避,而是在这匆忙的世界里,为自己按下暂停键。用一小段能够自己选择目的地的时光,从沿途生活的点滴中,找回那个出发前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