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膜塑形镜的前世今生
角膜塑形镜
也叫OK镜(Orthokeratology/Ortho-k),主要用于暂时性矫正屈光不正、减缓近视增长速度。
角膜塑形镜是如何实现这些功能的呢?它真的奏效吗?今天我们来讲讲角膜塑形镜的历史,大家或许可以借此更好地了解它。
角膜塑形镜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美国爱荷华州大学的George Jessen教授开始对角膜塑形术进行研究,尝试通过在角膜表面施加压力来暂时性地改变角膜曲率,从而治疗近视。在研究中,Jessen发现治疗近视的病人,其角膜曲率在治疗后发生了改变,这启发了他对角膜塑形镜的研究。
随后,Jessen设计了一种可以在睡眠时佩戴的塑形镜,通过对眼睛施加特定的压力,将角膜的曲率暂时性地改变,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这是角膜塑形镜的雏形。不过,当时的角膜塑形镜制造技术比较原始,而且需要进行手工打磨,过程费时费力。并且,由于角膜的形状和度数差异很大,制作难度大,需要相当的技术含量和经验。
在此基础上,Jessen不断改进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他发现,随着镜片弧度的不同,角膜的曲率也会随之发生各不相同的改变,因此他不断尝试改变镜片的形状和尺寸,以求达到更好的矫正效果。
1962年,Jessen的研究得到了认可,并被商业化生产,成为第一种角膜塑形镜。不过,由于当时技术和设备上的限制,这种早期的角膜塑形镜在使用中存在很多问题,如缺乏普适性、不够精确、不稳定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后续的研究人员们不断改进角膜塑形镜的设计和制造工艺,推出了一系列新型角膜塑形镜,这些新型角膜塑形镜在镜片形状、尺寸和材料上都得到了改进,因此适用人群更广,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和舒适。
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材料科学和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角膜塑形镜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到了80年代,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应用,制造变得更加精确和标准化,使用者得到了更好的体验。
到了90年代,角膜塑形镜已经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技术,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镜片的材料和涂层得到不断改良,透气性和舒适度得到了大幅提高,同时各种智能化的设备也使得角膜塑形镜的生产过程也变得更加高效和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