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热门考点——泥炭
一、概念
泥炭是沼泽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又名“草炭”、“泥煤”,形成于第四纪,由沼泽植物的残体,在多水的嫌气条件下,不能完全分解堆积而成。其中含有大量水分和未被彻底分解的植物残体、腐殖质以及一部分矿物质。

二、主要成分
微观来看,泥炭含丰富的氮、钾、磷、钙、锰等多样元素,是纯天然的有机物质,它是一种无菌、无毒、无公害、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物质,可作多方用途。
宏观来看,泥炭在自然状态之下,其组成的物质横跨液相、气相和固相,是由三种相态合成的,其中固相物质主要包含“有机物质”和“矿物质”两个部份。
有机物质是泥炭的主要成分,据测量,泥炭有机质含量在30%以上(国外认为应超过50%),其中固相的有机物质比例为最高。
三、理化性质
有机质含量高
质地松软易于散碎
多呈棕色或黑色
具有可燃性和吸气性
pH值一般为5.5~6.5,呈微酸性反应
呈层状分布, 称为泥炭层。


四、区域分布
世界各地都有发现泥炭的踪迹,大部份发掘到的泥炭层多在9000年前——上一次的冰河期结束、冰河北退之后才形成的,像这样的“泥炭层”,形成的速度非常缓慢,有时每年只有一公厘的程度而矣。
除了美国佛罗列达州的大沼泽区外,几乎所有的“泥炭”区都位于高纬度的地区,而世界上约有60%的湿地地区都是“泥炭”的蕴藏区,其中约6%的地区已经被开发为农耕或育林使用,因而遭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破坏。

五、形成条件
生长在沼泽中的植物的枯枝败叶必须没入水中,隔绝空气,才能防止氧化分解,在还原条件下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产生腐植酸等泥炭物质。如果没有水体沼泽条件,植物遗体暴露在空气之下,在自然界的化学反应中就会被分解掉,不可能成为泥炭。
但植物的遗体堆积在水中,迟早会使水体变浅,最后植物遗体暴露于空气中风化,不能成为泥炭。所以,泥炭沼泽在较长的时间尺度内是不断沉降的,其沉降的速度与植物遗体堆积的速度相同时,泥炭层堆积越来越厚,当沼泽的沉降速度大于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时,植物会被水淹死,泥炭化作用终止。当沼泽基底沉降速度小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时,植物的遗体分解,同样泥炭化作用停止。所以泥炭层的堆积厚度在没有大的气候环境的变化影响时,主要受控于植物遗体堆积速度与沼泽基底沉降速度相同的时间长度。
因此可以简单的概括泥炭的形成条件如下:
物质来源:动植物遗体等有机物质
气候条件:潮湿、低温阴凉、多雨
构造条件:构造沼泽要持续缓慢沉降
地理环境:有稳定的水体
六、基本用途
不要看着泥炭长的不咋地,但人家大有可为,在生活生产中具有很多用途,具体如下:
1、燃料:许多盛产泥炭的地方,泥炭主要是被用作日常生活中的燃料来使用的。


2、制酒:在“苏格兰”制造之“苏格兰威士忌”的过程中,泥炭被大量用来烘烤已发芽的大麦以使其具有独特的烟熏味道,这已经成为“苏格兰威士忌”的风味特色,业内称之为“泥炭度”,泥炭这名词最常被提及的场合就是这里。

3、建植:泥炭其本身的丰富营养成份,对于植物而言非常有利,所以泥炭被大量采用来建植草坪、高尔夫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绿茵场地、草地园林和栽种花卉等,是上佳的复合肥原料之一,这也是“草炭”称号的来源之一。
以上所述之各类场地,往往在建植前都需要对土壤进行特殊处理,而由于“草炭”排水功能佳,加之肥效较长,能促进地下根系的生长,达到色正株壮之效果。因此,“草炭”对土壤“种植层”便有基础性的改良作用,也对今后草坪的生长、护理和保养的帮助甚大。

4、建筑:尤其是建做屋顶花园的话,更是非泥炭莫属,这是由于泥炭的干重和湿重分别是是普通土壤的20%和30%,并含有丰富的营养成份。所以一般以采用2份普通土壤比1份泥炭的比例做成混合土来建做屋顶花园,既可减轻土基重量20%至30%,又可改善土基透气性和养份结构。

5、盆栽:泥炭已成为当前温室盆栽以及中、高档花卉生产、栽培的必需品。理想的盆花栽培基体物质是用30%-70%的泥炭,掺和适量的蛭石、珍珠岩等材料进行精心养殖,因此在购物时不难见到专门出售的泥炭土。

6、育苗:花卉与蔬菜的育苗过程,可采用泥炭为介质材料,或充当为基质结构来培育幼苗,这可大大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提高幼苗的发育质量和成活率。

7、原料:泥炭是有机无机肥的主要添加原材料,也是生产优质花卉营养土、育苗床土、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出口盆栽花卉基土等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这主要是因为泥炭本身就已经是无公害的绿色肥料,用之而生产的各类生物菌肥、高效有机无机复混肥料,具有长效、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等优点,同时也是现时中国重点推广的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环境的理想肥料。

8、 改良土壤:对无论是种花、种草或种植其他农作物的土壤,如有板结、硬化等现像,只要加入适量的泥炭便可恢复并提高土壤的持水、通气和保肥的能力,又能增加营养成份,从而提高产品质量,以达到更佳的经济效益

相关例题
选择题:
泥炭(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泥炭是沼泽在形成过程中的产物,也是沼泽地形的特征之一。近年来,泥炭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
下图为中国泥炭分布示意图,图例1 表示储量大于100万吨;图例2 表示储量预测大于100万吨;图例3 表示储量在30-100万吨之间;图例4 表示储量大于10万吨。图例5 为泥炭分布区界。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泥炭分布比较集中的区域是( )
①青藏高原 ②东北平原 ③华北平原 ④江淮平原 ⑤塔里木盆地 ⑥四川盆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下列物产中,与泥炭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石油 B.小麦 C.铁矿 D.陶瓷

【答案】1. B 2. A
【解析】该题组是以我国泥炭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地理分布图的分析能力和对矿产资源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1题,对照图例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再结合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可得出泥炭分布集中的区域是在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淮平原等地,故选B。
第2题,首先可以排除的是粮食作物小麦;接着再看,泥炭、石油、铁矿虽然同属自然资源,但泥炭、石油从成因上都属沉积矿产,而铁矿多为内生矿产或变质矿产。故选择A

简答题:
(2020年武汉高三3月线上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图9)位于湖北神农架西南边陲,区内有亚高山草甸和多种蕨类沼泽,平均海拔1730米,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mm,各月降水均匀。大九湖盆地石灰岩广布,落水洞逐步发育,溪流通过北侧落水洞群流到外部。
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林地分布于盆地周边的高山上;灌草散布于高山基部;耕地、沼泽.等分布于中央盆地。大九湖湿地形成年代久远,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泥炭是植物遗体沉入沼泽底部,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因泥炭富含有机质,吸水能力强,吸附性能好,历史上当地农民多采挖泥炭用作种植肥料。
大九湖湿地公园成立前,正面临着湿地加速变浅变干的处境。湿地公园成立后,为了保护湿地,大九湖区经济从“湿地开垦”逐步过渡到“多元发展”的新格局。

(1)请从气候角度出发分析大九湖盆地泥炭沉积的有利条件。(6 分)
(2)说明当地农民大量采挖泥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6 分)

【答案】
(1)
(气候温凉多雨)适宜亚高山草甸和湿地蕨类植物生长,为泥炭形成提供物质保障;(降水量大且均匀)湖面水位稳定,泥炭出露少,分解少;
(冬长夏短,气温较低)泥炭分解不完全。(每点 2分,满分 6 分)
(2) 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净化水质能力降低;泥炭出露有机质分解加快,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任答3点得6 分。其它答案若合理,酌情给分)
【解析】(1)注意本题属于“小切口”问题
一是湿地沉积物形成问题,而不是湿地形成问题(提示:湿地成因从:降、蒸、渗、流、排角度考虑);二是从气候角度(注意:降水、温度等要素)。
从材料中获取气候和沉积物相关信息:气候冬长夏短,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mm,各月降水均匀。中央盆地沉积了深厚的泥炭(泥炭是植物遗体沉入沼泽底部,由于潮湿等原因无法完全分解,残留的植物遗体多年积累而成)。说明气候具有温凉湿润的特点,而沉积物能长时间沉积,是因为位于湖底,潮湿被水淹没,与外界大气环境隔绝,不易分解导致。显然气候多雨泥炭被水封闭,气温低不易分解;除此之外,大量沉积,说明物质来源多。主要来自附近的森林和草甸,而森林草甸多,是因为气候温凉湿润。
(2)除了湿地的一般功能外,本题还限定了是泥炭的生态作用,所以还要强调吸水能力强,吸附性能好,净化水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