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类建造了一个星球,那会怎样?答案或许你想不到
人类对于类似地球的其他世界的探索总是无止境的。目前我们已经能够拍摄到太阳系中最远的地方,同时定位到更遥远的可能提供生命的行星。这一切显然都是希望有一天我们能生活在宇宙的其他地方,然而对于我们是否真的需要第二个家园这一问题似乎还有其他的回答。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特别的问题—如果人类建造一个新的星球会怎样那呢?你对真相很痴迷吗?你总是充满好奇吗?
要想建造一颗行星,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行星。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的规定,一个星体要是行星必须满足三条标准:1、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2、质量足够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得天体呈圆球状;3、尺度足够大以清除轨道区域上其他类似大小的物体。而第三条也是2006年幂王星被降为矮行星的主要原因。
那么,基于这些基础的限制条件,我们是否就能够真正地创造出一个我们自己的世界呢?在我们尝试去做一切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去主宰我们的地球,使它成为一个卡尔达舍夫I型文明社会。在该等级中,我们将无所不知,我们能知道地球的运作方式、预测天气、控制自然灾害、并掌控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然后可以利用这些知识继续发展。
在这种特殊的另类现实中,地球是一种行星模型,一个能够启发其他东西的完整项目,比如形成一个新的行星。总而言之, 当作为一个正在向II型文明迈进的I型文明社会,在探索太阳系其他地方的方面也会取得更大的进展。到那时,在现有的其它行星上获得的知识也可以借鉴。乐观地来想,我们已经开始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迈出了第一步。比如阿尔忒弥斯计划,这是NASA的一项主要计划,其目标是将人送往月球。除此以外,各种火星载人计划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科学和技术观点。如果我们成功到达这颗红色星球(火星),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群落。
仅仅在外星人逃离地球的数十年之后,我们访问其他行星的野心是将其他行星地球化,使它们尽可能地像地球一样宜居。但是如果我们是从头开始建造新的东西,那么就没有必要地球化,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可以创造了我们想要的,比如适合人类生存的理想尺寸、温度、大气和布局。它真的可以是完美的地方,但显然梦想和现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我们是一无所有的,因此需要借助太阳的大量帮助。
通常行星形成需要围绕恒星数百万年来累计所需要的物质碎片,并凝结成一个球形物体,所以恒星的存在是一个关键。即使这样,我们理论上也可以比自然预期快得多地来建造一个星球。根据航空航天工程师马克本人2000年中期的一项研究,如果我们在未来建立一个靠近太阳的大型聚变反应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它的氢气并将其融合成更重的元素,如铂和锇,并用它们作为我们新行星核心的重要组成物质。
现在我们正在向卡尔达肖夫2型能力延伸,凭此我们可以控制整个恒星系统,有能力使大气产生旋转和对流。但是需要使我们的新物质承受令人难以置信的热量和长达数百年的冷却。同时我们试图建立一个优化的大气层,既允许生命生存,又让我们免受辐射。当我们以某种方式实现所有这些时,我们甚至必须超过2型,并且在我们保持健康的状态下朝着卡尔达肖夫3型能力的方向前进。但是如果我们在此之前想要一些东西,又没有达到那种前所未有的智力水平,其实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建造一颗行星。
选择一个巨大的金属结构,比如标志性的死星,只是更大,但没有特别打造它。对于邪恶的生命,在我们的金属世界里,我们称之为生命之星。它将把人造生命带到了全新的水平,从天空颜色到氧气水平,一切都将以某种方式机械化,比如很显然地自然景观实际上就是按照精确的规格建造。看起来这样的结构似乎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行星。但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把它建得很大,仅按照人工智能的使用标准,已经足够满足所有的要求了。至于我们应当如何负担得起建造和维护这个地方,就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完整的问题是,也许有一个折中之策,处于脆弱的星球或如《星球大战》中沉闷的金属世界之间的中间之选。可以说,最好的行动方案是从现有的足够大的天体如卫星和小行星中开始。尽管我们仍然需要一些我们现今还未拥有而遥不可及的未来技术手段。如果我们技术足够发达,我们可以从柯伊伯带甚至奥尔特云中捕获多个天体,将它们一并粉碎,并使它们聚合成形,产生自身的引力场,然后让它们在远离太阳的新轨道上公转。
如果我们能够并且有时间完成它,人类即建造了一颗全新的行星,我们就得到了一块能够塑造全新世界的空白画布。我们可能会乘诺亚方舟,从地球运送动植物到这颗新星球上。因为我们有能力在我们的‘第二地球’上创造任何我们需要的生活条件,所以当我们实际生活在那里时,我们需要的过渡工作应该无比简单。‘第二地球’就像地球一样,甚至就是地球的增强版,在那里,环境条件复杂但能满足所有无论何种物种的需要。
如果我们真的能创造这个世界,我们才能更进一步:人类是否可以创造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创造一颗星球的文明就是这颗星球的主宰者。但是,创造新的行星目前似乎仍然只是一个幻想,这就是说,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尽管创生一个新行星的想法是一个十分美好而难以实现想法,但这并不说这一类的技术就毫无市场,当地球未来出于某些原因变得不适合居住而人类需要星际移民,但太阳系其他行星不宜居住,且我们也无法超光速旅行到其他星系中已知的宜居星球时,这个技术就会派上用场,假如不,人类也会需要一颗完全人造的生命之星仍将成为社会科学实验的完美对象,它的创造者在此能观察记录生命的进化,记录这颗星球的科技成就与地球的相似性。
注:卡尔达肖夫指数
I型文明使用在它的故乡行星所有可用的能量,II型文明利用它的行星所围绕的恒星所有的能量,III型文明则利用它所处星系的所有能量。一般认为人类文明现在接近但尚未达到I型文明。
by:蜡笔小新⊙,⊙_⊙,Bu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