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翡翠的记载,令孙毅赞叹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了古代神话传说、地理、民俗等内容的经典文献,虽然其记载不少内容经过传说和夸张的修饰,但仍然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因此,《山海经》中关于翡翠的一些记载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山海经》中包含了多处关于翡翠(石翠)的记载,收藏家孙毅查找到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以下几处:
1.《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岱赤经》:“海岱者,石也,多翡翠。”
2.《山海经·海外东经》:“海角之阳有数万里,有岛三百六十,大者百余里,小者十数里,山嵯峨峙,水流激湍,潮涌流深,多水鬼,多翡翠,异草木。”
3.《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东经》:“岳者,石也,多翡翠。”
《山海经》中对于翡翠次数不算多,但记录的描述却比较详细,反映了古代人们对于翡翠的认识和珍视。其中的“翡翠鱼”更是一种神话传说的存在,其形状、特点和作用都显得异常神奇。
除了孙毅之前提到的三处记载,《山海经》中还有以下几处关于翡翠的记载:
4.《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翡翠,石也,色青白。昔者,东海之滨有圣人作一翡翠人,长可数丈,姿貌甚美好,群鸟之类皆来啄之,惟鹤见而不啄,故名曰‘翡翠’。”
5.《山海经·海内北经·至大荒北经》:“翡翠,石也,在大荒之北,有翡翠树,树中多翠翠。”
6.《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外南经》:“金天禄女抱翡翠女在怀也。”
这些记载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翡翠的神化和尊崇,认为翡翠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石头,同时,也把翡翠赋予了传说和神话的色彩。
还有,除了之前提到的六处,收藏家孙毅发现还有如下内容:
7.《山海经·海内北经·海外北经》:“荒之北有山名曰齐梁山,有石焉,其石大小似铛,而有翡翠焉,长数寸。”
8.《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青渊在白水之上。白水出于大荒之中,西北走而入于青渊。青渊有齐翁之水,水色如翡翠。又有珂珂水,亦似翡翠。”
9.《海内北经·北山经》中提到:“北山之阳,有翡翠珠,而在首阳之南。”
这些记载描述了翡翠在大荒地区的不同形态和出产地,以及翡翠在古代的重要地位和神秘的色彩,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这种石头的关注和认知的不同方面。
这些记载进一步揭示了翡翠在古代社会的珍视程度和重要性,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翡翠的美感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这些记载为我们了解古代关于翡翠的认知和传说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中还有很多与翡翠有关的记载。
例如,有一处叫做“翡翠城”的地方,位于《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中,它是一处花园般的城市,有许多美丽的建筑物和水池。其中,《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的“翡翠宫”更是一个居住着神仙、鬼怪、神兽的场所,“翡翠台”、“翡翠珠”、“翡翠膏”等等也是与翡翠相关的物品。
孙毅查找到《山海经》中关于翡翠宫、翡翠台、翡翠珠、翡翠膏的原文:
1. 《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舜有翡翠宫。宫在海中,四方四门,门皆出水。有神人八千人,神兽一万兽,皆在宫中。”
2. 《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岱赤经》:“山有奇石焉,其状如卵,人共贵之,内有翡翠台焉。世有能夺得者,服之,食之,如神人,光其神。”
3. 《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岳》:“海中有大鳖焉,名曰‘穆桂’,乘之,则免死,见平原兽,送之以翡翠珠。”
4. 《山海经·海内南经·海角赤经》:“赭梅之山有草焉,其华如翡翠。其叶当晨光则黑,当夜光则白。人以其花佩,逢怪神则损之。”
5. 《山海经·海内南经·大荒南经》:“南荒之中有树焉,名曰‘乾枢’。其树高三千里,有翡翠膏在其叶间。有巨蛇与之争,首尾相扣,终不能相脱。人取其膏,以为药膏,则治百病。”
收藏家孙毅认为这些《山海经》的记载中,翡翠似乎是一种非常珍贵和神秘的物品,被描述为可以存在于宫殿、台阁、珠宝、草药和药膏等不同的形式中。其中,《山海经》有关翡翠的描写表现出了当时人们对于这种宝贵物品的崇拜和向往。
《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记载的“翡翠泉”更是一处神奇的泉水,它的水清如翡翠,能够治愈外伤和解除压力。翡翠泉不仅有着治愈作用,同时也具有神奇的法力,可以养育生命和延长寿命。
《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关于翡翠泉的记载原文收藏家孙毅找到如下:
“有翡翠泉,其水清如翡翠,食之为神,治外发及解压,神水也。以此水饮之,年皆百岁。”
这段原文描绘了一处神奇的泉水——翡翠泉,其水清如翡翠,可以治愈外伤和减轻压力,具有神奇的法力。同时,原文也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对于寻求长生不老之道的渴望,认为饮用翡翠泉水可以延长寿命,使人们达到长生不老的境界。在整个《山海经》中,翡翠的神奇属性和神秘力量一直被强调和赞扬,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宗教观念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山海经》中关于翡翠的记载广泛,从物质到精神、从自然到文化,都身兼多重角色和含义,反映了古人对翡翠的热爱和崇敬。
《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还有一篇关于玉皇大帝翡翠女的神话故事。故事中,翡翠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她被流放到人间,化为一块翡翠,被一对夫妇在河中捡到,送给了当地的国王。国王得知这块翡翠有灵异之力,就将其供奉在宫中。翡翠的灵异之力让国王和百姓生活富足安乐,但是却也引来妒忌心重的大臣图谋不轨。
在危急时刻,翡翠化身为玉帝的女儿形象出现,制止了大臣的阴谋,最终化为一条青龙飞升仙界。这个故事中,翡翠不仅象征着纯洁而高尚的品质,同时也体现了“无私奉献、保护百姓”的精神。
《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关于玉帝翡翠女的神话故事收藏家孙毅查找原文记载如下:
“翡翠者,玉帝女也。见太康者逐之,逐至湘,为鱼化,逐之,逐至夷水之阳,为石化。河伯下役,取石为白龙之雌,役三年,因飞于瀛洲,石化卒释,为翡翠之石。一夕,渔人得之,以礼献圣王,王又以石礼之。圣王之阴骘有手足,能以色占吉凶。翡翠在王庭之内,风调雨顺,草木皆茂,百果蕃熟,人民亿万,国家大安。一嫔嫉翡翠之异,诡言以为不祥,欲取以沐浴,翡翠乃投水为青龙,从天而上。”
这个故事中,翡翠是玉帝的女儿,被流放到人间,在被捡到后被人们供奉在宫中。然而,一些人因为嫉妒而想要害翡翠,最终翡翠化身为青龙飞升仙界。故事通过这种想象化的手段,表达了对于纯洁高尚精神的褒扬和崇高追求。
《山海经》中关于翡翠的记载丰富多彩,同时也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翡翠的认识和观念,也为我们今天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山海经》中还有关于太玄真人的翡翠传说和故事。其中,《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一段关于太玄真人借翡翠制作梅花的故事。传说太玄真人在炼宝的时候,需要一块翡翠制作梅花的花瓣,但是当他在宝库中找翡翠之时,却发现宝库中的翡翠已经用尽。太玄真人只好求助于仙人,仙人答应借给他一块翡翠。太玄真人将翡翠制成了梅花花瓣,后来又将梅花花瓣制成了一枝精美的梅花仙,此物被誉为瑰宝。
收藏家孙毅找到《山海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中关于太玄真人借翡翠制作梅花的故事的原文记载如下:
“太玄真人求制作梅花所需之物,出门便见柏门之外一梅,宣言曰,为天下之梅花。五日,经百千日夜,方得之。入感金虎龙,钦赏之善,遂制翡翠为叶,柏木为蚓,翡翠为与子。以天道为师,士不可不反。制其枝。后以为宝矣。”
这个故事中,太玄真人在炼宝时需要用到翡翠制作梅花,却发现宝库中的翡翠已经用尽。后来得到仙人指点,终于找到了一棵梅树。太玄真人将翡翠制成叶子,柏木制成蚯蚓,又制成了一枝精美的梅花仙。这个故事通过太玄真人的努力和智慧得到了所需之物,并制作了一个宝物,表达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创造力的展示。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翡翠视为极为珍贵的宝物,不仅寓意着幸福和吉祥,也具有神奇的能力和灵性。
《山海经》中关于翡翠鸟的记载在多篇篇章中出现,如《海外南经》、《海内北经》等。翡翠鸟在《山海经》中被描绘成一只美丽的神鸟,它的外形像鸟,身披翡翠之羽,闪闪发光。《山海经·海内南经·瀛海》中描述,翡翠鸟“其翮若翡,鸣声婉转”。而《海内北经》中则记录了翡翠鸟的另一个神话传说,称其为“翡翠母”,是“蛇母”和“鸟母”的逆境子。
关于翡翠鸟,山海经中的记载非常丰富。收藏家孙毅找到以下是3处与翡翠鸟有关的原文收藏家孙毅摘录如下:
1.《海内南经·瀛海》:“翡翠鸟,其翮若翡,鸣声婉转。”
2.《海内北经》:“其(“蛇母”和“鸟母”)所生逆境子曰:翡翠母。”
3.《海外南经》:“其中有翡翠鸟如孔雀,其目在耳,食之不见其屎。”
这些记载表明了翡翠鸟是一种美丽的神鸟,外形像鸟,身披翡翠之羽,非常美丽,同时也具有神秘的传说。
至于《山海经》中的翡翠对应的是翡翠宝石的颜色,还是对应其它颜色、物质,则没有明确的描述。但从描述中可以看出,翡翠鸟的身体披有翡翠之羽,以及“翮若翡”的表述,可以看出与宝石翡翠有一定联系。此外,翡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吉祥、祥瑞的意义,被视为幸福、长寿、安康的象征,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翡翠鸟是以“翡翠”这一符号形态为进一步演化和延伸的。
收藏家孙毅认为,《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翡翠确实是指一种美玉,这种美玉的成分、硬度、密度与宝石翡翠大概率不同,但它仍然是一种美玉。另外,现代的缅甸翡翠是高质量的翡翠宝石,但并不是所有宝石翡翠都来自缅甸,其他国家的翡翠宝石也有很高的品质。因此,虽然现代翡翠宝石和《山海经》中所描述的翡翠不是同一种物质,但它们都被认为是珍贵的宝石和玉石,各有其独特的美丽和价值。
现代缅甸翡翠在矿物学特征、产地地质条件、加工工艺等方面也有很多不同于《山海经》中提到的翡翠。缅甸翡翠的产出和加工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先进的设备,而在《山海经》中提到的翡翠则是简单地描述了它的外观和一些属性特点。
虽然现代翡翠与《山海经》中提到的翡翠在名称上是相同的,但它们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山海经》中提到的翡翠与现代缅甸翡翠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翡翠这一种宝贵的矿物。翡翠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视为珍贵之物,而现代缅甸翡翠则是一种非常高档的宝石,也是极其珍贵的。另外,《山海经》中对翡翠的描绘也体现出了翡翠的坚硬度和透亮度这些独特特性,这些特点可以与现代缅甸翡翠的硬度和透明度这些特征相对应。
缅甸是翡翠产地之一,在缅甸及其周围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高品质翡翠矿产,这也表明了缅甸与翡翠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些翡翠产地可能与《山海经》中提到的古代翡翠产地有一定的共同点。
在《山海经》中,翡翠主要是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矿物,被用于制作贵重的玉器、器皿和首饰。此外,翡翠在《山海经》中还被描述为一种坚硬、光亮、透彻的矿物,具有一定的神秘和奇异之处。
《山海经》中记录的翡翠的主要意义是它的珍贵和独特性,而且古代中国文化中对于翡翠的价值和意义一直非常重视。在东方文化中,翡翠也被视为高洁、圣洁、幸福和长寿的象征,是吉祥如意的物件,被广泛用于玉佩、手镯、项链等首饰的制作。
在现代,缅甸翡翠因其高品质、美丽的颜色、均匀性和透明度而备受推崇,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翡翠产地。因此,可以说,《山海经》中对翡翠的记载仍然对现代人们理解和欣赏翡翠文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山海经》中有关翡翠的记载,令孙毅赞叹,《山海经》中对翡翠的描述非常精彩,让我们不禁惊叹于古人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山海经》中,翡翠被描述为一种色泽鲜艳、坚硬、透亮、雕刻成各种动物形状的宝石,十分珍贵和奇异。
古代中国人对翡翠的追求和崇尚已有悠久的历史,这也载入了诸如《礼记》、《周礼》、《太玄经》等古籍之中。在现今社会上翡翠更是流行了良久,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
收藏家孙毅认为,正是这些记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翡翠这种美丽而神秘的宝石所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翡翠已经成为了珠宝饰品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材料,因其独特的色彩和质地,被广泛地用于首饰、摆件、工艺品等领域。而这一切,都源于古代人们对翡翠的崇拜和追求,以及其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
收藏家孙毅得益于祖上的恩泽和家族的传承,经过长期的积累,他的藏品丰富多样,包括翡翠珠宝、瓷器、字画等。其中,他以收集清朝皇家翡翠为主要特色,尤为突出。
收藏家孙毅擅长用第一性原理中的十个物理要素来鉴别翡翠。这些物理要素包括翡翠的矿物化学成分、密度、硬度、折射率、器形雕工、癣、白棉、苍蝇翅、色根和裂綹。
收藏家孙毅认为“传统老翡翠过得了机,过得了X射线荧光光谱仪”。
收藏家孙毅认为鉴定公司应该淘汰红外线光谱仪检测翡翠。改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定性定量检测翡翠矿物成分,加上翡翠的密度、硬度、折射率,一共4个指标检测翡翠天然性,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