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156 青藏高原

2022-07-15 16:01 作者:研究魔法的工程师  | 我要投稿

两年前(196年),占据长安的袁谭劝降韩遂和马腾,董承军被韩遂马腾驱赶到祁连山脉,董承试图翻越山脉进入青藏高原,韩遂和马腾同样带兵追进高原,在高原上追逐了董承军一段时间,不久双方的大量士兵和战马晕厥,韩遂和马腾之道高原的厉害就不想追了,因为缺氧对双方的士兵都是按比例造成杀伤,那么士兵多的那一边绝对是吃亏的,假设韩遂和马腾带了两万士兵追赶董承两千士兵,然后到了高原,双方各有一半士兵因为缺氧晕厥并且十分之一的士兵因为缺氧而死,那么董承只会损失两百人但是韩遂和马腾会损失两千人,相当于十比一的战损比,因此韩遂和马腾不会继续追击董承,而是安排士兵在地势略低的地方进行巡查,同时试图和青藏高原的发羌国联系,邀请他们剿灭董承。发羌虽然也是羌族,但是和西北的羌族关系一般,是数百年以前从西北迁移过去的,语言上和生活上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但是很多习惯也因为高原发生了变化。而且发羌主要在藏南活动,如果马腾韩遂要联系他们也要跨越藏北才能进入藏南。

董承在藏北都找不到人,这里住的人确实很少,海拔太高了,因此大片无人区。董承在高原上浑浑噩噩地走了一段时间只见到一个仙风道骨的隐士,董承希望能去益州获得刘璋的帮助,那位隐士帮董承等人指了路并讲解了高原的地理和人文情况。董承感谢了这位隐士,并且请教姓名:”敢问仙人名号?日后必有报答。“隐士回答:“仙人不敢当,叫我紫虚上人即可。报答就不必了,前益州牧(刘焉)算是我的故人,我算到我们这次相遇会对他的孩子有不小帮助。”董承十分感激,心想以后一定要多帮帮刘璋。

一路上董承发现人没多少,倒是有一些藏牛羊,但是董承的士兵不管是骑马还是徒步都很难追上已经习惯在高原生活的藏牛羊,就算利用战术围住了它们也要付出一定的伤亡代价才能击败一只牛羊,因为士兵们在高原上普遍没有力气,拉弓的伤害被大幅度削弱。同时,董承发现战马在高原和山地移动速度缓慢,于是杀了战马吃肉,一路向益州步行进发,董承和董贵人带着最后数十人来到了藏南。

董承的士兵在这里状态不错,可以安全地捕猎,于是董承决定在这里修整了一段时间,修整的时候,侦察兵发现了数十人在从北面赶来,于是上报给董承。董承觉得这应该是韩遂他们派来的追杀自己的,侦察兵在回来继续侦察的路上被发现,没想到那些人一见面就对侦察兵用羌语打招呼,并且表示友好,侦察兵虽然会羌语,但是没有回复打招呼,而是用羌语表示要向大人汇报。侦察兵回去汇报董承,把陌生人的话翻译给董承听,董承知道原来是那些人是袁谭派来的使者,准备联合发羌围剿董承,甚至直接攻打益州,而且这些外交使节竟然把自己当做发羌的势力。董承看了一下周围觉得确实有这个可能,他们进来的时候有近千人,现在只剩下几十人,而且衣着破落,没有盔甲战马,看起来不像大汉的军队,反而更像羌人的部落,所以被人误认很正常。于是董承让段煨假扮首领用羌语回复那几个使者,并且把他们诱骗过来。段煨用羌语对使者们说道:“我们只是小部落,如果你要见到发羌王还需要向南走一段,不过我们部落刚刚打猎抓到一直牦牛,如果你们有一些汉人的产品,我们很愿意和你们分享。”使者们觉得奇怪,这位羌人首领口音怎么有点儿奇怪?不过后来一想发羌和西北羌分居很多年,口音不变才是奇怪的。实际上段煨是汉人,后来学的羌语,自然和母语羌语使用者有些差别了。双方都不在意,能听懂就行了。再加上使者团天天吃饼吃腻了,他们不愿意错过这次大吃一顿的机会,而且他们肯定带了一些发羌稀有的高科技产品,既然这个小部落想要,那么到时候就赏赐一点就行了,所以使者团就马不停蹄走到董承等人身边。

董承的人在分割牦牛肉,袁谭的使者自然也来分一杯羹,董承之前和士兵们沟通过,随时准备偷袭。段煨用羌语安排董承切牛肉给使者吃,使者们见到羌族首领安排吃肉了,便很高兴,纷纷坐到地上准备吃饭。董承在切肉的时候趁着使者们没有防备,拔出切肉的刀直接刺向使者的咽喉,斩杀使者的首领,其他在用刀子吃肉的士兵立刻把肉丢下,砍向其他使者和护卫。本来人数差不多,董承的部队抢占了先手优势,很多敌人没有防备甚至还在坐着就被砍了,因此董承很顺利的击杀所有袁谭手下。如果说袁谭的使者吃饼吃腻了,那董承和他的手下应该算是吃干硬的牦牛肉吃的很腻,吃点干粮也算改变伙食了。董承拿着袁谭签发的谈判协议,思考接下来的对策。作为历史上衣带诏的始作俑者,董承还是有一些奇思妙想的,于是董承打算带一批人冒充袁谭的使者,先嚣张无礼地去发羌骗吃骗喝,导致袁谭和发羌的同盟破裂,接着再让刘璋派遣使者代表大汉和发羌搞好关系,这样应该能为大汉拉拢一个盟友。

董承派人四处打听发羌王的所在地点,找到之后才知道,高原上地发羌已经分裂了,一百年前一部分人迁移到西面雄象国建立了唐旄国,剩下的人听说那里的生活不错也想要迁移,但是又听说那里的人信仰的宗教有点儿凶残,不太敢去。董承觉得太好了,既然想迁移,那迁移到东边和西边没啥区别,至于益州复杂的少数民族关系,本来就乱了再乱一点也没关系。至于西边更凶残的羌人董承也不怕:按照孔子的说法:“之。既之,则之。”以后慢慢教化吧。于是董承的人马假扮使者先在发羌吃了饭,然后董承用晚上跟段煨学来的一段话对发羌王说道:“发羌侯,如果你加盟我军,将可以获得我们皇帝的封侯,除此之外,我们的皇帝还会派遣一个郡守和几个县令来藏南教你们种田放牧还有顺便收点税。另外,我们可以驻军保护你们,这样大汉因为你们倒向我们而攻打你们的时候,我们能及时支援。我们为你提供这么多帮助也不需要你们回报多少,为我们的驻军提供粮草和武器就可以了。”发羌王有些怀疑自己听错了,袁术的代表竟然想把自己的爵位从王变成侯,上面多一个郡守,还要交税并且袁谭还要在藏南驻军并且开销由发羌提供。

发羌王当机立断,连讨价还价的兴趣都没有,直接让董承吃了一顿就回去,以粮食不足养活多出来的数十人为理由,暗示董承离开,发羌王也不敢直接和袁家撕破脸。毕竟就算在中原,一些人也不清楚现在大汉和袁术谁的优势大,更何况远在藏南的发羌王,所以发羌王担心袁术会取得最后的胜利,那以后发羌和中原的贸易就很难做了,甚至如果袁术脑子有问题派兵来征讨发羌,那发羌只能向西直面苯教,除非他们能跨越横断山脉或者能在藏北生存下来。董承觉得目的达到就准备离开,董贵人带人赶到了成都。实话实说,董贵人还真的没什么值得刘璋相信的信物,就连董承的车骑将军的大印还是萝卜雕刻的。董贵人打算按照父亲的指示搏一把,首先派手下宣传董贵人来了。不管刘璋信不信,如果相信了,那他应该会按照礼节拜见一下;如果不信,他也会派人来看一看谁敢冒充皇帝的小妾,总之董贵人能够见上刘璋或者重要的大臣一面。

有些清闲的刘璋听说这件事立刻赶来看一看,第一眼刘璋就觉得这人八成是真的,虽然董贵人穿着破烂,但是那是因为穿的太久了,以刘璋的眼力,还是能看它原本是一件华丽的衣服,而且那自信的神态没有几分把握是很难作假的,王累也认为是真的。张松却对董贵人保持怀疑态度,长得不好看的张松不喜欢通过外在特征做判断,所以对董贵人的身份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董贵人在宫廷里面天天察言观色也感觉到了,甚至还感觉到了张松对刘璋有点不服气。董贵人想到了让大家都相信自己的身份的方法,她按照皇家礼仪,没有称呼刘璋为州牧,而是称呼为皇叔,一方面是拉近关系,另一方面表示虽然大汉没有反对刘璋子承父业继承了州牧,但是暗示刘璋作为皇叔,不久会被皇帝安排塞外就藩,州牧应该当不了多久了。至于这一点刘璋有没有看出来那就不好说了,反正张松和王累看明白了。张松本来有些怀疑董贵人的身份,但是想到如果刘璋外出就藩那益州会换一个主人,张松就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董贵人。张松对刘璋这个老板有一点小意见,他的内心深处对于刘璋还是有些不满意,凭借他的长相很难在这个看脸的东汉混不到州牧级别的官职,而刘璋靠着爸爸是刘焉就能当上益州牧,这让张松很不服刘璋,如果刘璋走了,那么张松还是有一点希望升级的。张松虽然是益州人但是可以代理益州牧,毕竟前几年徐州人刘虞就代理了徐州牧。因此,张松希望董贵人是真的贵人,接着他假装询问了看似秘密的一些宫廷内幕,有些问题连张松和刘璋都不一定知道答案。董贵人回答了,这使得刘璋和王累信服。董贵人讲了她爸爸的外交思路,张松觉得大汉和发羌建交还是挺有必要的,王累表示这样可以削弱袁家势力,并且增加大汉版图,刘璋觉得不错,但是担心自己一旦涉及外交任务就会被刘协安排大汉的藩王身份,然后就要塞外就藩,所以刘璋找借口需要和皇帝申请,先拖延一下,然后如果有人来问责就用儿子(刘循,三国志11里认为184年出生)年龄太小先赖着。接下来的一年,袁谭和袁术换防,袁术不在意和异族的外交关系,所以不怎么注意发羌方面的情况。董承听说袁术不在意,于是也不急,发羌的外交就被袁术和刘璋暂时搁置。

场景切换到主角,197年7月,长城出现在陈亮的眼前,天马一跃登上长城,陈亮觉得出塞之后,敌人可能很难追上了,他们跨越长城肯定不会像天马这么轻松,于是陈亮开始用匈奴语挑衅他们,希望他们能保持斗志,陈亮还真的有点担心他们不追赶,那么他的旅行有点寂寞。陈亮挑衅完了骑着天马从长城北面跳下去,落地之后沿着长城测量距离,顺便等一等追兵。陈亮就这样带着追兵进入了草原。


156 青藏高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