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噶尔老照片解读(十二)阿古柏的陵墓


没事的时候看点书,没有任务逼迫,一天看不了几页。
关于喀什历史的书,我曾经重点推荐过《喀什噶尔历史文化》。
还有一套30多本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但出版不久就看不到了;现在改换了名头“新疆探索发现系列丛书”,只剩下20本,减少的都是国外作者的作品,大致看了下书影,过了这么多年,新丛书国外作品译本部分并没有更换翻译者,原来那批作品翻译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原来的30多本的“西域探险考察大系”,想看的人可以自己找资源购买电子版,对了解喀什来说,那些书多是开胃小菜,干货几乎不在里面。
关于喀什,大多数中国作者的作品过于简略或过于宏观,就如同我们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大事都在,但每个都缺少细节,想了解细节要看稍后的新闻“1+1”。
近代在喀什工作最长时间的不是清末民初的中国官员,而是俄国与英国驻喀什噶尔领事馆(总)领事,也就是彼得罗夫斯基和马继业,彼得罗夫斯基从1882年到1903年,马继业从1895年到1918年.彼得罗夫斯基懂俄语、德语、维语,马继业懂英语和汉语。他们在喀什生活超过20年,他们不是匆匆忙忙探险而来的过客,而是早已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因而对喀什的描述肯定细节更多,准确率也更高。还有一个群体在喀什工作时间也很长,那就是瑞典传教团,从1892年一直到1938年,他们留下的资料也很丰富。以上三个方面的资料是最近研读的重点。
三个方面三个语种的资料,英语的俄语的瑞典语的资料中,最容易得到的当然是英语。《马继业在喀什噶尔》2013年出版,翻译水准一流,值得一看再看。与马继业生活相关的书还有马继业夫人撰写的《外交官夫人回忆录》,有2008年版,2013年版和2023年版,讲的都是些婆婆妈妈的小事。
彼得罗夫斯基在喀什的情况,中国有多人研究,也看到有《俄国外交官彼得罗夫斯基的新疆书信考释》书名出现,出版社是甘肃文化出版社,预计是2021年左右出版,但直到现在也没消息,估计又是审读这关难过。目前只好找来该作者的博士论文打印出来慢慢品读,虽然以俄文文献为主,但行文很少看到生硬的词句,外文翻译通顺且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只是其中内容有重复累赘,错别字也没有完全剔除。
与瑞典传教团相关的文献是图书《中亚的传教与变革》,1981年出版,瑞典文;2004年由瑞典文翻译成英文。近年来有中国研究生在翻译,应该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但没见有译本出版,想想很正常,因为书中到处是“东突厥斯坦”,这个词汇在有的地方转译成新疆是没问题的,但大多数情况并不能转译,删除这个词很多情况下不行,换成其他词汇也不准确,估计短时间内就没希望正式出版了。为了能看明白,我只能利用“百度翻译”慢慢阅读。
啰啰嗦嗦说了一通,下面进入正题。
阅读彼得罗夫斯基的资料时出现了阿古柏的内容,阿古柏是喀什历史上无法抹掉的人物,他在喀什统治时间有10多年,经历了“哲德沙尔汗国”和““洪福汗国”,与俄国和英属印度均有联络,并企图依靠外部力量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但是在清军的强势围攻之下还是惨败。据研究阿古柏1877年5月29日死于库尔勒,但死亡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死亡原因更是众说纷纭。
《阿古柏伯克传》应该是最早一批给出其死亡时间与缘由的史料,该书是1976年的出版物,资料有些混乱,翻译质量也不友好。
阿古柏死后,阿古柏次子海古拉把父亲尸体运往喀什噶尔,6月6日从库尔勒出发,6月23日抵达喀什噶尔回城以北30多公里处被枪杀。
据说,阿古柏的灵柩被安放到了阿帕克霍加的陵墓里面。
在喀什期间,没机会寻找阿古柏墓是不是在阿帕克霍加墓里,如果的确在里面还在是否还有踪迹可循。

在阿古柏生活的时代照相技术已经开始应用,网上能找到的阿古柏照片有2张,看轮廓应该是同一个人。不知道这两张照片的原始出处,更不知道是谁拍摄的,估计不是俄国人拍摄的就是英国人拍摄的,英国人拍摄的可能性会大一些,毕竟福赛斯使团的成员在喀什噶尔新城(疏勒)与阿古柏会过面,而使团成员当时携带有相机。

在喀什老照片中,有一张照片与阿古柏墓相关,画面显示是在阿帕克霍加墓地里面,文字描述阿古柏的墓在阿帕克霍加陵墓的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