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肯定恶心过你的动作电位的题目的讲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原理)

生物笔记(例题详解、H3同位素标记补充、动作电位实验原理、整合弹幕信息)
有错望来信纠正,谢谢๑•́₃•̀๑
钠离子浓度和动作电位成正比,钾离子浓度和静息电位成反比

——图1 例题——
下面三个图为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两个版本)
下图横坐标为时间

——图2-1——
下图横坐标为轴突位置

——图2-2——
下图浙江版(要命了简直),为了方便解释,下面四个图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编号为图2-3、图2-4、图2-5、图2-6。

视频中图2-3、图2-4未做解释
图2-3不用解释了吧,应该都能看懂
图2-4:C点电位达到阈值,产生动作电位
图2-5:横坐标为时间,测量的是神经纤维在产生兴奋时某个小部位膜内外的电位变化
图2-6:横坐标为轴突位置,神经纤维上每个位置都要经历图2-5的电位变化过程,过程如图2-7和图2-8所示

——图2-7——

——图2-8——
————————分——隔——线———————
题目比较占位置,我放下面了,往下翻就行。(图3-1)
A:(必修一内容)细胞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NADH和氧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自己配平)
补充:NADH是还原性辅酶一(罗马数字打不出来,将就着看吧),用于细胞呼吸。
NADPH是还原性辅酶二,用于光合作用中卡尔文循环
B:(选修一内容)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胞吐运输小分子物质特例),通过自由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一般是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短轴突)上的蛋白质受体特异性结合(注意神经递质一般不进入下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后立刻解除特异性结合,被回收利用或降解(水解成小分子)。其中有信号变化为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注意:传出神经只有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传入神经只有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
C:蛋白质的合成是必修一的内容,由细胞核转录出的mRNA与核糖体结合翻译产生肽链,合成过程中核糖体携带mRNA一起结合到粗面内质网上,合成结束后由内质网初步加工多肽链,然后包裹多肽链产生囊泡转运至高尔基体(多肽链在这一过程中会发生自组装盘曲折叠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通过高尔基体的生物活性修饰后由高尔基体外侧产生囊泡转运至细胞膜利用ATP水解产生的能量胞吐释放。
重点:用H3(左上角角标)标记的亮氨酸作同位素标记实验用于探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D:由于膜外钠离子浓度大于膜内,恢复静息电位时主要由膜上的转运蛋白进行主动运输,主动运输过程发生ATP的水解,消耗ATP

——图3-1——
钠离子内流数据补充如下图3-2

——图3-2——
——————————————————————

——图4-1——
——————————————————————
补充(个人理解):钠钾泵是一种同时具有转运和催化作用的蛋白(这个点考过),当钾离子流出时会产生膜内外阴阳离子浓度不平衡导致电位差,这时钠钾泵开放,由于膜外钠离子浓度大,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膜内,但是!这玩意竟然是主动运输!
现已知晓,感谢@MASTUOHKE的回复:
开始是钾漏通道开放,存在少量钠离子内流,静息电位这么来的,然后去极化引起电压门控钠通道开放,从静息变成激活,对钠离子通透性增高,到阈电位引发电压钠正反馈,出现锋电位,然后电压门控钠通道会从激活态变成失活态(两门三态),而且是时间依赖性,过一会就自己失活了。这个去极化也引起电压门控钾通道开放,但是电压钾是延迟激活,正好电压钠失活它开放,钾离子外流,去极化,然后一直去,最后电压回来它静息,然后钠钾泵把离子泵出去,3个钾出去两个钠进来,相当于出去一个正电荷,就是后面那个往下的正后电位
找到了

——图4-2——
——————————————————————
(枪乌贼神经这个在新教材选修一讲神经元那一章后面有,可以自己翻翻)

——图5-1——
实验过程:(我记得新教材好像把这个实验删了)
膜电位等于膜内电位减去膜外电位
—70代表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70毫伏,一般同一个生物体静息电位保持同一个数值

——图5-2——
静息电位产生原理如下图5-3、图5-4、图5-5
先上完整版

——图5-3——
下图是分开仔细讲的

——图5-4——
右下角蓝底的这段话如果你能背下来那这种题基本没问题了(再来一张)

——图5-5——
补充:看到弹幕上有说那个血蓝蛋白的啊,这里插一句,血蓝蛋白和血红蛋白差不多,颜色不一样主要是因为血红蛋白中心离子是亚铁离子,而血蓝蛋白中心离子是铜离子,铜离子形成配合体是蓝色的(我也是刷题的时候看到的)
那么,祝大家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