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劣质短视频骗去学习了,感觉还挺爽的
最近身边很多人都变成了厨子,在朋友圈里面晒起了的美食,我还记得就在前几个月前,我包括我身边的朋友课业还很繁重的时候都发自内心的希望有一段空闲的时光给自己充一下电,想多看一些有意义的书或者是一些有趣的杂书。
可是万万没想到今年学生们的寒假甚至比暑假都长,职工们复工时间也是往后推迟了好几次,我身边有一些有了家庭的朋友曾经梦寐以求的陪伴家庭、提升自我的机会来得猝不及防,可是我们现在做的事情真的是平时忙碌的时候想偷得半日闲而规划的那样吗?
写到这里,我想了想自己这两个月的生活,好像除了吃饭睡觉以外其他的时间都用来刷无脑剧和短视频了,无脑剧不用说了,除了片刻的快乐以外显然没什么太大的益处,内容良莠不齐的短视频给了我“我在学习快捷知识”的假象。
仔细想想这么长时间刷视频,除了学会了做几样美食以外,真正拿得出手的知识确实是没有,这时候我不难想到《人性的弱点》中的那句:学习时要求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刷视频的时候大脑自动告诉我们:这是在放松,当自己刷到了一个被定义为有含金量的视频时就会有一个声音冒出来:我这是在寓学于乐,真不错!
但其实细细想来,那些十几秒的视频最多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好奇的窗子,如果对于哪个提到的知识点我们有兴趣了,接着去查询、研究、拜读,也许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果只是停于表面,浮于视频之上,那么结果肯定是没过多久这种“快文化”就像快餐一样好获得也好遗忘。
试想如果哪天谁请你吃了一顿饕餮大餐,你估计会在就餐前期待一番;就餐时诚挚对待;就餐后久久回味,而这种饕餮大餐中你所感受的可能不仅仅是美食带给舌尖味蕾的快乐,还有可能收获一种礼仪、一种风情、甚至是一种饮食文化。
白岩松说过:为什么要提倡你读书,因为你要相信前方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在等着你呀?在这个世界上我还没有看到什么能比读书是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投资。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有一种想要去读书的冲动,可是过后五秒十秒呢?打开了读书软件后因为弹出的一条微信,或是弹出的一条新闻而分散了注意力,也许意志坚强的人会坚持一下,但是我每次心里都像有爪子在挠一样,无法集中,必须要一一看完那些弹出的消息才肯回到读书里面来,可是兴致却大打折扣,更别提集中注意力了。
看短视频的时候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你大可放心随时离开、进入,这些行为并不会给你观看视频的效果带来太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碎片化的时间人们愿意花在短视频上而不是读书上的原因了。
但是回到我刚刚打过的比方,如果说刷短视频是快餐的话,那么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吃上一顿饕餮大餐了,不仅可以享受观看时文字给思想带来的碰撞,更可以收获一种方法、一种品格、甚至是一代人的精神文明。
萧伯纳曾说过:人们永远无法被“教”会,他说的显然是对的,因为学习是自主的活动过程,人们从实践中学习,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原则付诸行动,这才真是使知识牢牢扎根于脑海的方法。
如果你想学会怎么做蛋糕,你可以跟着短视频的讲解,按着提示准备食材比如鸡蛋、面粉、白砂糖和牛奶、你大可安心的按照教程一步一步的制作,然后将方法、小窍门付诸行动,这样你很有可能制作出松软可口的蛋糕。甚至比分享视频的人做的还要美味。
可是如果把蛋糕换做知识呢?还会这么粗暴简单吗?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个视频:大概内容是樊登分享他的作品《可复制的领导力》中的一个案例,他说他有一个在东风日产任职的朋友向他抱怨日本人把中国人当傻子,每次日本的领导给他布置工作都要说五次,他的朋友觉得这是侮辱智商的行为从而延伸到樊登说:很多人不理解日本人交代工作为什么要把工作的内容交代五次,但这个就是日本人管理的魅力。
在看视频的时候由于时长不够,不能完善的覆盖整个内容,我甚至跟那些质疑日本人的人一样,认为只是日本人干什么事太刻板了,公司章程里面的工作方法要求布置五次就死搬硬套的必须要按照西方的管理模式一样讲五次,根本不懂得因地制宜。可是当我真正读到原文,并且系统性的看完整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它并不是什么毒鸡汤,而是切切实实的工具书。
书中我得知这套布置任务的流程是美国人戴明发明的,参考的是日本企业的总体生产流程。这套流程一经推出,在日本广受欢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且他一一解释这五次布置工作的不同点是什么,细细解析的同时说明其中要害,让我很清楚的知道这五次重复询问的时间带给公司的效益有多大。
介绍完这个例子我不是想告诉你短视频断章取义、有益无害,相反的它给我打开了一张好奇之窗,让我带着质疑去学习,大大的增进了我学习的效率,我把自己的情景剖析给你看的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打预防针,切忌断章取义,短视频上学到的东西也不一定是真的,毕竟十几秒就能讲清楚的内容对于我们思维的深化以及内在素养的挖掘估计并无太大的意义。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可以拿出多一点的时间集中注意力的去看一段文字,有观点、有例证、有名人背书、有自身经验相呼应,这样才可以算得上在知识的海洋里酣畅淋漓的偷得了半日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