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猫和狗的生活哲学

2022-10-09 15:57 作者:归鸟不知春恨  | 我要投稿


  1、捍卫自己“废”的权利

  本来挺乐意去做的事,一被催就不想干了,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被动废”。

  请你记得,永远不要觉得“只要我不断苛责和否定,我就可以改变”。责怪自己往往无法为自己带来真正的改善,反而会增加无力感和焦虑感,带来更多负面的情绪。

有时候,面对“弱小、无助又可怜”的求助,你是不是也难以拒绝?其实,这是对方在使用一种叫作“消极礼貌”的求助话术。

他们善解人意,总是站在你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请求的那个瞬间似乎有些犹豫,甚至还带着真诚的歉意。一旦心软下来,你一定无法拒绝他们提出的任何请求。

  这样看来不免有些套路,但消极礼貌确实是社交的折中之举,相比于直说和不说,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合理的沟通方式。

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管跟别人要求的是否一样,我都不会因此改变。这是足够坚定的人才敢做的表达。

  关于“真实自我”的研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自我一致性,指的是个体行为与其态度、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符合程度[钟曼—塞雷诺和利瑞(Jongman-Sereno&Leary),2019]。一个人能够做自己认为是对的、好的事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不违心地生活,是“做自己”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当外界的标准跟内心的标准发生冲突时,努力按照个人价值观行事,是非常勇敢的事!

总想“像别人一样成功”,也许并不是“上进”,而是一种恐惧:恐惧被落下。

  成功的方式这么多,人们却总是想复制同一个成功模板;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却无视每一种成功与个体的适配性。盲目地追求单一的所谓成功,就好像让篮球运动员与长跑运动员比谁跑得快。追求成功的过程就如同攀登高山,有人渴望山顶的日出,但也有人偏爱山间的翠柏。

  你大可不必跟风奔跑。你人生的目的地,也许未必在山顶。

  2、修复的哲学,伤口需要慢慢愈合

  我们这一生难免经历创伤,而应对创伤的一种良好方式就是“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可以用心理咨询的接纳承诺疗法(ACT)来加以理解,它指的是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与当下的生活进行联结,并做出真实有效的行动。

  与其一直盯着过去的伤口,不如更多关注当下的生活,时间会让伤口愈合,也会逐渐显现你需要的答案。

  正如电影中所说:“要允许悲伤的浪反反复复冲击海岸,一次又一次勇敢地经过它们,直到有一股新生的力量从无到有,从心底最黑暗的角落滋生出来。完成了哀悼,才能重新启程。”

  道理我都懂,我就是想难过一会

  面对一个哭泣的朋友,我们常常急迫地想知道 为什么哭,好想办法让 立刻停止哭泣和悲伤。但实际上,包容 的情绪,给 一个安全的环境,允许 肆意地释放自己,才是对 最好的回应。

  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行为方式、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我们不需要“为你好”,我们需要“自己好”。

  处理哀伤需要时间,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Elisabeth Kübler-Ross)提出了“哀伤的五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消沉和最终的接受。在经历任何一种丧失后,你可能会反复经历以上这五种情绪,请不必担心,这些反应都是正常和自然的,无须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愧。

  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同的哀伤,也都有自己处理哀伤的方式,举办一个小型仪式,寻求他人的帮助,都是很好的选择。生活还在继续,我会陪伴着你慢慢向前。

  3 、疗愈的哲学 有些时候,“丧”会成为人生常态

  陪伴。而陪伴抑郁者的前提,是尝试去懂。你不需要“修复”对方,只需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鼓励他们谈论自己的感受,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帮助。记住,不要指望一次谈心就能达到目的,你可能需要一次又一次地表达你的关心、温柔、耐心和坚持。

  最好的安慰,不是站在旁观者角度讲一堆大道理,而是将自己代入对方的角色,体察对方在一段令自己不适的情境中所做出的努力,感受 可能感受到的无力、疲惫和悲伤,如同一面镜子照出 的内心。

  要相信每个人都是自我探索的专家,只是当时被消极的东西捂住了眼睛。

  正向和自由的孤独本质上是“积极独处”,一个人在拥有良好人际交往的同时,为自己保留一些独处时间,去观察、感知真实的生活,摒除外界信息,专注于思考和自我的精神世界。

  冲突看上去是一件很坏的事,但能够给予“翻脸”空间的关系,往往才是值得呵护的。

  在日常生活的每一段关系中,我们或多或少会牺牲自己的需求去满足对方,久而久之,它会累积成不满。通过争吵,我们能够宣泄情绪、释放不满,同时将真实的自己展现给对方,促进关系更好地发展。

  一段好的关系,往往不像你担心的那般脆弱。当你感到不舒适时,请真诚地向对方表达你的感受吧!

  完美人设是一种枷锁,我们一旦被贴上了完美的标签,就难免在各个方面压抑自我。

一方面要尽力避免展露不完美的一面,害怕遭到旁人的质疑和苛责;另一方面又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人设,哪怕活得很累也不敢轻易改变。

  表达内心阴暗面的必要性,就在于打破完美人设,撕掉贴在自己身上不合理的标签,接纳并展示真实的自我。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做真实的自己,始终是快乐的第一奥义。

  心理学家克莱因提出,人在心理过程中有两个位置:一个叫作“偏执—分裂位”,处在这个位置上的人会停止思考,只想“甩锅”;另一个叫作“抑郁位”,当处在这个位置时,我们会对事情进行反思和深度思考。

  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哭本身就在解决问题。

  我们常常提到的“坚强”,实际上可能是一种“压抑”的心理防御机制,把悲伤和痛苦压抑在潜意识里,使自己暂时感受不到它们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负面情绪不仅没有及时得到解决,而且随着时间发展,它们会在某一时刻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使我们陷入更大的抑郁、崩溃和无意义感之中。

  高敏感不是脆弱,而是一种“天赋”。

  心理学上,高敏感体质(Highly Sensitive Person)不是一种疾病或状态,而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拥有这种“体质”的人对他人的同理心更强,对事物的思考也更深入。研究还发现,相比他人,这一人群可以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如果你是高敏感体质,不必迎合大环境的标准去满足他人的期待,你完全可以接受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质,找到属于你的“平和的幸福”

  4、自由的哲学 学会爱上自己的选择

  我们常常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受委屈、被冒犯,是因为我们缺乏“心理边界”。

 “心理边界”就像是“自我王国”的国界线,它是我们在时间、精力、情绪、想法、财产、物品等事物上独特的规则。一个边界清晰的人,敢于在规则被打破时勇敢说“不”,而边界不清晰的人,则会一味地压抑自己、牺牲自我。

  因此,“心理边界”是一段关系得以平等的前提。先建立自我边界,才更懂得尊重别人的边界;先照顾好自己,才更懂得如何关怀他人。

  即兴戏剧(Improvisational Theater)是一种没有剧本的表演形式,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不质疑”的思维方式:Yes!生活就是每天都可能发生糟糕的事;And!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方式。当我们灵活地运用“Yes,and”去思考生活中的难题,就会发现,我们可以把困境、无聊、挫折都变得具有意义,你可以决定以何种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处于层层束缚当中,仍然能够按照心之所想自主地做出选择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就是自由的。自由不是什么都做,自由是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事实上,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之一,便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平凡。因为接纳了平凡,才会把自己从必须成功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为接纳了平凡,才能体会到不问结局、单纯享受过程的快乐。

当我们总在用一件又一件杂事去推迟原本该做的事,我们的潜意识可能正在逃避这件事。

  逃避虽然能暂时缓解做这件事带来的消极体验,但并不能真正消除它们,而且,还会使我们沉迷于逃避带来的安乐。被搁置的焦虑和恐惧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越积越多,直到将我们完全吞没。

  恐惧是你内心的产物。你可以暂时逃过一件事,却逃不过你的内心。在下次想要逃避时,不妨让自己冷静一下,撕破那层想象的假象,真正地面对它吧。

猫和狗的生活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