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专家讲坛-赵纪军-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基础1

2023-09-01 20:47 作者:bili_51286845112  | 我要投稿

量子力学的建立提供给了一种准确计算 原子核和电子的理论方法,电子和原子核的行为决定了材料的性质。

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开展量子计算,我们知道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我们就可以得出物质的性质。

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困难了,为什么呢?由于电子之间有很强烈的相互作用,纸面求解最多能解除单电子,最多两电子的结果。

狄拉克在1929年曾说过两句话

第一性原理的基础就是求解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物理人喜欢用第一性原理,化学人喜欢用从头算表述。

小写i代表电子,大写的代表原子核。第一项是电子动能项,第二、三项是电子和原子核及电子和电子间相互作用项,第四项原子核动能项,第五项是原子核和原子核的作用。

中子是电子质量的1800倍,一个简单体系也得有几十个中子和质子,原子核的质量是电子的几万或十几万倍,这样第四项可以忽略。另外,原子核相对于电子而言,可以认为是相对静止的,两个原子核的距离相对是固定的,那么第五项可以认为是常数。我们现在只需要考虑前三项。这样的近似就是绝热近似,也就是伯恩海姆近似

那么接下来我们面临的就是一个多电子、多原子核势场下的多电子问题。这时候,我们知道原子与原子、原子与原子核之间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上世纪20年代末,hatred和fork他们最先进行了近似,将多电子问题转化为看起来形式上像是单电子的问题,转变为一组单电子的方程。电子感受到其他电子的相互作用,隐含在一个电子有效势Veff中。φi就是第i个电子的波函数,一个原子核作用势Vext。各种第一性原理的差别在于对有效势的构造是不一样的。

按道理,我们在研究一个电子时,其他电子的状态应该是明确的,研究下一个电子时,其他电子的状态也得是明确的,计算每个电子的状态都跟其他电子的状态相关,那么我们说电子之间的状态关系是相互关联的。

刚开始的时候所有电子的状态我们都是不知道的,我们先将所有电子的状态折换到一个平均场里面去,之后通过平均场构造出有效势,之后进行迭代,逐个求出各个电子的状态。这个是所有第一性原理的基础思想。

下面来看不同人对这个有效势的构造方法。

第一个是Hartree的做法

他构造了一个Hartree potential,也叫库伦势。也就是当前研究电子与系统中其他电子的库仑力作用,也就是当前的电子在由其他电子构成的电子云中运动,他所感受到的库伦作用。如果没有量子力学,在经典力学中,这么做就够了,但是电子并不是经典粒子,电子的描述是有量子力学要求的。电子是会受到其他电子影响的,我们用经典的库伦作用不能全部描述,这些多的部分我们叫做交换关联作用。因此,这些丢掉的东西就是问题的关键。

不久,Fock指出光这么做是不够的,电子服从费米统计分布和泡利不相容原理。落到微观方程上就是两个电子的下标交换后满足交换反对称,经过推导,就在方程中多出一项,我们叫做交换作用项。

实际上这个方程仍丢掉了电子关联,比交换作用低一个数量级。我们在对H-F方程展开后可以加上关联项。就形成了高精度的从头算理论计算基础。


,关联这个词,我们看图感受下,因为有交换作用,我们引入空穴,如果有一个电子在,对于其他电子过来这种情况形成了一个禁区,这种禁区我们就认为是一个空穴。在HF方法中,因为泡利不相容原理,已经嵌入到式子中了,红圈中自旋方向相同的电子形成了交换空穴或费米空穴,这就是交换作用的部分,在HF公式中已经考虑了。

其实,下面那个红圈中的电子对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也有排斥,是纯粹的静电排斥,我们叫做关联空穴。这个在HF公式中没有考虑


下面,我们来看Hohenberg,DFT的理论基础



1964年的两个定理,电子密度的概念引入。定理1是说原子核不当做量子,它只提供库伦市场。一个系统的电子和原子核的总能量是以电子密度为唯一变量的函数;定理2是说对体系的能量和电子密度做变分,寻找到一个使得能量最小的电子密度,就严格的对应于体系的基态。换句话说,只需要找到一个使得体系的能量最小的电子密度,基态的问题就得到求解了。

说明了电子密度独一无二的决定了电子受到的有效势。反过来,有效势也独一无二的决定电子密度。对电子结构的求解问题可以变成对电荷密度的求解问题,而且可以用变分法。


DFT的优美之处在于,如果我们不做这样的简化,面对的将是n电子的量子力学波函数,就是一个n个变量的复数的空间函数,这个几乎无法求解。现在我们只需要研究电子密度的空间分布。而且理论上没有做任何近似,没有做任何近似的原因是DFT认为体系的能量和电子密度将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只要我们能找到这样一个严格的泛函,来把交换关联的作用和能量的关系严格的反映出来,我们就可以得出体系的严格的总能。办法就是变分原理,通过变分可以将泛函变分出一组有效的单电子薛定谔方程出来。但是DFT没有告诉我们这个泛函长什么样子,以及怎么寻找它,只是看起来很美。


一年之后,科恩沈吕九方程出现了,把理论变成了现实,成为了现代电子结构计算的基础。这个方程是把理论运用到具体材料中的一个工具。就是N个相互作用电子在有效势场中的N个薛定谔方程,严格的说叫做类薛定谔方程,其实这里的电子跟量子力学里面的电子是有区别的,下面我们详细讨论。

我们再来看变分原理在里面起到的作用,等号左面的是总能,是电子密度的函数。等号右面包括四项,第一项是动能项,第二项是库伦能项,第三项是离子或电子等其他外势场的能量,第四项是交换关联能项,第四项定义不包括在前三项里的就包括在第四项里面,这定义有点无赖,跟没定义一样。

有了能量泛函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变分,结果我们就可以获得一个有效势Veff,这样就可以将多电子问题转化成一组近似的单电子在有效势中运动。化多为单


原来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电子体系,电子与电子之间有库伦作用,是一个多电子波函数,还要满足量子力学交换反对称的要求,其实也是无法求解的。

KS方法构造了一个等价的体系,有一组粒子,我们也经常叫做电子,其实实质上叫KS辅助粒子,每个粒子相对独立,在库伦势和交换关联势的作用下,这样一来,我们就求单电子波函数就行了,可以求解了。这样一个简化并不是近似。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直接求解电子密度呢,还要回到薛定谔方程。为什么不直接做总体电子密度函数呢。原因就是动能项无法用电子密度写出。


我们要从一组猜测的电子密度出发,计算有效势求解,求解单电子薛定谔方程,求解电子密度,为防止震荡对电子密度进行混合。

追求一个严格的交换关联形式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做一些近似,这个近似就叫局域密度近似,简称LDA。我们熟悉均匀电子气态,我们可以写出交换能可以严格写出来,可以通过解析方法求得关联作用能,我们把它搬过来


首先,我们说LDA是错误的,因为材料的电子密度是不均匀的,把均匀体系的交换关联能关系套用到非均匀的体系,肯定是不准确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把不均匀的因素给考虑进来,就出现了GGA。

LDA并没有考虑电子密度的变化因素,仅电子密度值与交换关联能对应。

我们可以将电子密度的空间变化因素考虑进来,将电子密度的梯度也考虑进来了。

空间密度考虑进入的方法五花八门,对应LDA和GGA等有很多不同的泛函。有个很好的例子来反应GGA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看到LDA的关联能部分误差很大

人们进一步想到,加入了密度梯度,结果精确了,那么能不能再加入梯度的梯度(对应的物理意义就是动能),这就出来了meta-GGA。


在计算时需要将占据态也算出来,计算量增大

部分物理学家就提出将HF与LDA混合起来,例如著名的B3LYP

不同的混合方式出现了不同的泛函


专家讲坛-赵纪军-第一性原理计算的理论基础1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