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痹当分初、中、末。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
治痹当分初、中、末。王海藏云:“治病之道有三法焉,初、中、末也。初治之道,法当猛峻者, 谓所用药势疾利猛峻也;……中治之道,法当宽猛相济;……末治之道,法当宽缓,宽者为药性平善,广服无毒,惟能养血气安中”。 治痹亦当如此。初期当分风、湿、寒、热之邪,以大剂猛峻以速去其邪。中期者失治或邪未尽去者,当于祛邪猛药中少加扶正之品,如黄芪、当归、桑寄生、白术等可选用一、二。若经年累月迁年不已,因邪袭经脉,运行失常,转为虚证,特别容易引起血虚,故治当注意养血补血,以“独活寄生汤”最为得当,中有归、芎、地、芍四物,养血补血,此为痹证末期扶正驱邪之效方。若初期邪盛之时用之则误。 若面色晄白短气乏力而气虚者,本方去桑寄生加黄芪、续断,名为“三痹汤”。若身体瘦弱,周身疼痛而无定处,缠绵不已,(化验均为阴性)可用《金匮要略》“黄芪桂枝五物汤”,切莫当风、寒、湿痹治。 二、辨痹证关节疼痛 痹证关节疼痛有肿者,有不肿者,宜详辨之;大凡肿者较不肿者为重,若但肿痛局部不红不热,舌淡少苔或白滑苔者,多属寒湿之邪流注关节;若肿甚而痛不显者,多因于湿;肿痛而灼热,舌质红绛苔多黄腻或白腻者,多属湿热化毒之侯;若关节肿大、肌肉削瘦难以屈伸者,乃湿热化毒转为化燥,煎耗津液精血所致,最为难治。 大凡痹症肿痛者,多因湿邪流注于经脉关节所致,因湿邪其性粘腻濡滞,一旦流注关节,湿邪越聚越粘,胶着不去,肿久不消,与顽痰死血相结,留滞难除。 治肿初期常加二妙,薏苡仁、泽泻之类,末期常重用半夏、天南星、白芥子配逐瘀之土鳖虫、蛇、蝎子等虫类搜剔络道。此外,亦常用刘寄奴30克、苏木30克,此二药为消骨肿之效药,且有活络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