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读书人的态度为什么不断在调整?(二)大明开局之时隐藏着多少明争暗斗?
朱元璋公开提出来,士大夫不为君所用,诛其身,而莫其家不为之过。这样一来,读书人再也没有回乡务农过自己小日子的逍遥空间了。再到后来朱元璋还专门写篇文章叫严光论单,说严光啊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要说富春江畔的颜子玲,钓鱼台,很多人就想起来了。阎光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好朋友啊。他两个人关系非常好。刘秀在登基之后,就跟他讲了,他说现在国家需要人才,你出来帮帮我。但是颜子玲讲,说我呀就想在富春江上钓鱼,你负责把江山治理好。我负责钓鱼过好我的小日子。
这才是中国历史上君臣之间的一段佳话。但是朱元璋根本没有这个想法,朱元璋到底是什么文化水平呢?他本身呢不认识一个大字,但是啊随着打天下的需要啊,他特别勤奋,非常认真的读书。人家看了几本书就比你好多,读书人水平都高。朱元璋啊曾经写过一首很著名的一首诗,就是他战胜陈友良之后啊,专门来到紫金山上的一个古刹寺里的僧人呢看到面向骨骼清奇,然后带着个宝剑。不断的问你到底什么人呢?什么情况,喋喋不休这个样子。朱元璋就提了一首诗,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
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您看这个诗句啊。可能文采并不很高,但是这个气势啊绝对是压了众人一头,随着他个人的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啊,他就发现读书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不务实,想的很多。实用而又没有实践的能力,除了一些主意,还可以真正有用的人,还是像他这样的文武全才,既能果断分析事情,又能雷厉风行。等到他看清了读书人弱点之后,他就不把读书人放在眼里了。你除了嘴上夸夸其谈,你还有啥能力?
比如对当时太子老师宋濂,这也是袁章比较重视和信任的读书人,他就明确的讲过,而廉虽不。博古通今,几乎临世无为,美事千制服绝。这话就说的非常直白了。你博古通今啊,知道茴香豆有四种写法,但是遇到事儿呢根本不能决断。我要那么多的笔杆子有什么用呢?等天下。稳定之后啊,这些读书人又要在试图上寻找自己的空间了。更多的人呢开始投靠朱元璋了,依附于朱元璋了。有句话讲啊,上杆子不是买卖啊,供求市场出现了不平衡严重的大于求。
这时候朱元璋就更把这些人拿捏在手中了。比如说朱元璋有个妃子去世了,他非常喜欢他,所以呢就让孩子给他服丧。这时候有人跳出来说,你不能让孩子服丧啊。因为你不是皇后啊,你这个于理不通,朱元璋呢就专门写篇文章,是孝慈陆续大骂这些腐儒,说你这些读书人根本就没有脑子。就知道刻舟求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古非今昭然矣,直接把这些称为腐儒,太迂腐了,你们就知道,捧着那些组织死死的抱着。
然后不知道变通。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你们脑子里呀得转转个了,跟不上时代,那能行吗?后来他经常组织大臣写一些文章,比如说月江楼记。让大臣都来试一试文笔,结果这些大臣也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怎么样,发挥的也不好,写的也不怎么样。朱元璋干脆就是你们在这走走看,我来给你们写两篇,我给你打个样。朱元璋呢尽管文采并不是那么突出。但是他的气势,他的眼光,他的境界确实比这些人高出一截了,确实呢要好于这些人。同时呢这些官员要拍马屁。朱元璋写完了,谁不夸好啊。两者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