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探寻讽刺之光——《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语言修辞

2023-07-23 15:18 作者:蒙面人影视  | 我要投稿

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自老舍的同名小说,以讽刺的手法探讨了中国社会中的人情问题。在这部影片中,语言修辞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让我们一起深入探究其中的奥秘。


引入:梅峰执导的影片《不成问题的问题》是根据老舍1943年出版的著名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中蕴含着许多寓意,通过三个中心角色的描绘,展现了在中西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情特点。然而,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时,修辞的运用成为了一个难题。


一、语言修辞的层次

根据罗兰·巴特的理论,修辞可以分为浅层次的直接意指和深层次的含蓄意指。小说采用书面语,具有抽象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其修辞更多地倾向于直接意指。而电影作为视听语言的形式,更具形象性,适合表达含蓄意指。


二、语言修辞在小说和电影中的差异

小说中的修辞依靠文字语言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来传达意义,通过修辞的运用,可以变得深奥多样。而电影则借助于视觉和听觉的语言,形象化地呈现故事情节。然而,大量的音像资料常常掩盖了作家的主观性,影响了修辞的表达。


三、叙述语言的讽刺表现

在小说中,叙述语言的讽刺表现主要通过叙述者的评价性声音和情节的有机组合实现。叙述者以嘲讽的语气出现,语言简洁却不尖锐,通过明知故问和守口如瓶的描写,以及对情境的讽刺,塑造出具有讽刺意味的角色。


然而,在电影中,叙述语言被镜头所代替,叙述者的角色消失于背景之中。但是,影片通过视觉和听觉上的对比,非常规的摄制视角,近距离的取景方式等手法,创造了一种具有卡通色彩的角色,使得讽刺的效果得以传达。


四、情境讽刺的表现方式

情境讽刺是《不成问题的问题》中重要的讽刺手法之一。在小说中,情节的起伏和连贯性以及角色的真实感性构成了情境讽刺的基础。然而,电影通过将原著时空模糊的部分改编为顺叙的叙述时序,采用中间全景、对称构图、长镜头等手法,贯穿整部电影的讽刺成分,增强了情境讽刺的效果。


五、叙述语言本身的语调反讽

叙述语言本身的语调反讽是另一种讽刺的表现方式。原著以嘲讽的语气出现,语言简洁却不尖锐,通过克制陈述和明知故问等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而电影则通过非常规的摄制视角和近距离的取景方式,以及客观冷静的中性氛围,加强了影片中的反讽效果。


结语:电影《不成问题的问题》通过语言修辞的运用,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中的人情问题。从叙述者评价性声音的介入、情节有机组合的叙述方式,到叙述语言本身的语调反讽,影片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讽刺表现。虽然电影与小说在修辞的运用上存在差异,但通过创造力的发挥和形式的转换,讽刺依然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让我们一同探寻讽刺之光,感受《不成问题的问题》独特的魅力。

探寻讽刺之光——《不成问题的问题》中的语言修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