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本草纲目》与《药性歌括四百味》的对比

2020-02-17 11:46 作者:有山有水去隐居  | 我要投稿

一。简介

《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作者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药性歌括四百味》是一本阐释性读物,是明代医家龚廷贤所著。每味药物下分原文、注释、语译、按语四个部分。全书以现代语言对每味药物的品种、来源、产地、药性、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适合于中医药工作者、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二.内容

本草纲目

草部·人参 

释名
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气味
(根)甘、微寒、无毒。

主治
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用人参十两细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以方名“人参膏”。
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汤”(理中汤)。
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开胃化痰。用人参二两(焙)、半夏五钱(姜汁浸后焙干),共研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
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入鸡蛋清一个,空心服下。
胃虚恶习,或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宜老人。
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即 头)煮粟米粥吃。
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
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有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
产后诸虚、发热、自汁。用人参、当归,等分为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
产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麦麸炒过),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我,丹砂五分,共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匙,搅匀后冷服。有特效。
怔忡自汗,心气不足。用人参、当归各半两,和阉猪腰子一对(切片)同煎,空心服。药渣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和药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药中亦可加乳香二钱。
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灸过)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薄荷豉汤(如葱)送下。
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
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茅根汤送下。又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为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
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参五钱(焙)、侧柏叶(先蒸后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
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无柳枝可用莲子心代。
阴虚尿血。用人参(焙)、黄芪(盐水灸),等分为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灸,灸过再灸,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服以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
水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服一钱。一天服三、四次。又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玉壶丸”。又方:人参一两,甘草二两(雄猪胆汁浸后加灸),脑子半钱,共研为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又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研为末。同时,在 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见效。
痢久晕厥,六脉沉香。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温服。
禁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亦可。
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鹿角一两、鹿角(去皮,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伤寒坏症(伤寒症或其他时疫,病久体弱,脉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既药有效。此方名“夺命散”(即“复脉汤”)。
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用人参半两,水煮,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
筋骨风痛。用人参四两,酒泡三天,取出晒干,与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共研为末,炼蜜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饭前服,米汤送下。
小儿风 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为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送下。一天服两次。
小儿惊后眼斜。用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两次。
蜈蚣、蜂虿螫伤。用人参末涂敷。

药性歌括四百味:

1.人参
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再来一个甘草

本草纲目:

草部·甘草 

释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气味
(根)甘、平、无毒。

主治
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茹汁点儿口中。
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不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各种痈疽。用甘划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初起茹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茹头,免致阻塞。
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划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 、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药性歌括四百味:

甘草
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再换一个:

本草纲目:

水部·露水 

释名
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白花露:止消渴。
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韭叶露:治白癜风。每天早晨涂患处。

药性歌括四百味:无

顺带一个跟金贵要略的比较:{重点看其用药}

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十二 

(论一首 脉二十一条 方十八首)

  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一作转甚)。

  胸中有留饮,其人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

  脉沉者,有留饮。

  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目闰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方见上);肾气丸亦主之(方见脚气中)。

  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甘遂半夏汤方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脉浮而细滑,伤饮。

  脉弦数者,有寒饮,冬夏难治。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九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钱。得快下后,糜粥自养。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三两(炙)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右八昧,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木防已汤方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术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厚朴大黄汤方

  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千金》云: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已椒苈黄丸主之。

  己椒苈黄丸方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三两(一法四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三分(去皮) 茯苓三分 白术三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右六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进之。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方见上)

  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一岁,宜十枣汤(方见上)。

  久咳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方见上)。

三。我的结论

本草纲目臭就臭在他太追求大而全,把经典的药和乱七八糟的药混在一起,把正方和偏方混在一起,缺乏为医者最基本的严谨。

就如药性歌括四百味开篇说的:

诸药之性,各有其功,温凉寒热,补泻宜通。
君臣佐使,运用于衷,相反畏恶,立见吉凶。

你要跟我说露水有药性,那不是开玩笑吗?


《本草纲目》与《药性歌括四百味》的对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